文章解析

xún
西
shān
yǐn
zhě

朝代:唐作者:丘为浏览量:2
jué
dǐng
máo
zhí
shàng
sān
shí
kòu
guān
tóng
kuī
shì
wéi
àn
ruò
fēi
jīn
chái
chē
yīng
shì
diào
qiū
shuǐ
chā
chí
xiāng
jiàn
mǐn
miǎn
kōng
yǎng
zhǐ
cǎo
xīn
zhōng
sōng
shēng
wǎn
chuāng
yōu
jué
dàng
xīn
ěr
suī
bīn
zhǔ
qīng
jìng
xìng
jìn
fāng
xià
shān
dài
zhī

译文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逐句剖析

"绝顶一茅茨":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

# 茅茨:茅草屋顶,指代茅屋。,绝顶:山的顶峰。

"直上三十里":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 直上三十里:意谓从山下一直到山顶有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

# 僮仆:指书童。僮,仆人,特指未成年的仆人。,扣关:敲门。关,门栓。

"窥室唯案几":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 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唯,只有。案几,案与几都是长方形的桌子,案为狭长的桌子,几为矮小的桌子。,窥:从缝隙里看。

"若非巾柴车":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

# 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巾,此用作动词,指给柴车挂上帷幔,代指出行。柴车,粗陋之车。东晋陶渊明为百代隐逸之祖,常驾柴车出游,此用其事。

"应是钓秋水":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 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也,闲暇之所好也。”又《秋水》篇,谈道通于一,任性适己之理。这里合用二事。秋水,泛指河水。

"差池不相见":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

# 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诗经·邶风·燕燕》:“差池其羽。”原意是参差不齐,这里引申为差错,意外,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黾勉空仰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 仰止:仰望,仰慕。《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谓如同仰望高山一样,对高尚的德行要仿效之。止,语助词。,黾勉:勉力,尽力。《诗经·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原意是努力,此指殷切。

"草色新雨中":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

# 草色新雨中:“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松声晚窗里":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及兹契幽绝":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

# 及兹契幽绝:“及兹”二句:一本无此二句。及兹:到此,指置身于这种寂静的境界中。兹,此,这。契幽绝:指性情与清幽绝俗的景物相投合。契,契合,投合。幽绝,清幽殊绝之处。

"自足荡心耳":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 荡心耳:指山中美景使感官和心胸涤荡清净。荡,涤荡。耳,兼指一切感官。,自足:自然足以。

"虽无宾主意":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

# 虽无宾主意:“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宾主意,宾主相得之意。宾主,指诗人自己和西山隐者。

"颇得清净理":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 清净理:佛教清静的道理。佛教以远离尘世的烦恼俗念为“清净”。,颇:有稍、甚二义,在此均可通。

"兴尽方下山":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

# 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东晋王徽之住在山阴时,于雪夜乘舟至剡溪拜访戴逵。但是到了戴家门前,王徽之却不进门就回去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用为率意而行的典故。

"何必待之子":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 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诗经·邶风·燕燕》:“之子于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寻西山隐者不遇》乃唐代诗人丘为精心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开篇八句,生动描绘了隐者居于高山之巅,远离尘世喧嚣的场景。诗人不畏山高水远,怀着满腔期待前来拜访,然而叩门良久却无人应答,心中不禁泛起淡淡的失落。在此情境下,诗人巧妙地构想隐者或许正乘车出游,或于溪边悠然垂钓,以此展现隐者生活的宁静与雅致。接下来的八句,笔锋一转,诗人将目光投向山间的秀丽景色。那迷人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以至于寻访不遇的遗憾似乎也变得微不足道。在这片宁静的山林间,诗人深刻体会到隐逸生活的乐趣与清静的真谛。整首诗以寻访隐者不遇为主线,诗人却由最初的期待访友转变为沉浸于山水之美,进而领悟隐逸之趣和清静之理,从最初的失望转变为内心的满足,充分展现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豁达的胸襟。全诗语言质朴平淡,描绘的景色清幽寂静,虽无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情真意切,构思精巧,意蕴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丘为(694?~789?),唐代诗人。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累官太子右庶子,以左散骑常侍致仕。丘为与王维、刘长卿唱和,颇具诗名。其尤擅五言诗,多写田园风物,注重炼句,格调清幽淡逸,如“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所本。《登润州城》《题农父庐舍》《泛若耶溪》等均有名。著有《丘为集》,已佚。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丘为早年创作的,从诗中流露出的林泉之思判断,大约写于诗人考取进士之前。题目点明,诗人特意前往山中探访隐者,然而却未能相见。但诗人目睹了隐者幽居的环境,感触良多,因而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五言古诗。描绘了诗人前往西山寻访隐者却未得遇的经历,营造出一种清幽淡远的氛围。诗中通过对隐者居所周边环境及生活场景的想象,体现了隐者远离尘嚣、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与高洁性格。

2. 写作手法

用典:“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诗人运用东晋名士王徽之“雪夜访戴”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的心境。这个典故的精妙之处在于,王徽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重在享受寻访的过程而非结果。诗人借此表明,此次寻访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见到隐者本人,而在于追寻过程中获得的精神愉悦和心灵满足。这种“意在访外”的旷达情怀,正是诗人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开门见山:“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从隐者所居住的幽静之处展开叙述,直接点出隐者居所的高远位置,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寻访的急切心情。铺垫:“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生动地描绘出山势的险峻与陡峭,也暗示了寻访者攀登的辛苦。这一切的铺垫,让读者对即将拜访的隐者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照应:“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两句照应诗题,写出了寻访的“不遇”。经过一路跋涉,寻访者满怀期待地来到门前扣响门环,却无人应答;探头张望,只见屋内空空如也,仅有几案静置,进一步勾勒出一片静谧安宁的景象。想象:“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两句则细腻地刻画了寻访者在门前的徘徊与想象:主人既然不在,那他去哪儿了呢?除非是驾着柴车外出游玩,否则定是到秋水之畔垂钓去了。这样的推断不仅符合隐者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也透露出寻访者自身的雅致情趣,将隐者的生活表达的更为鲜明生动。多感官描写:“草色新雨中”通过“青翠葱绿”的色彩描写,结合“新雨”的湿润感,营造出雨后草木鲜活的画面感,这种视觉描写直接传递出山间的生机。“松声晚窗里”运用了声音的远距离传递意象。松涛声被晚风送入窗内,形成由远及近的听觉层次,同时“晚”字点明时间,暗示这是日暮时分的静谧时刻,这两句另开蹊径,描绘山间清新幽静的景色,诗人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入手,为抒情铺设底色。首尾呼应:“兴尽方下山”呼应开头的“直上三十里”,尾句的“下山”与开头的“直上”二字相呼应,暗示游览过程的完整性。“何必待之子”则照应诗题“不遇”,既解释“兴尽”缘由是因访友不遇而返,又以反问语气深化主题,使“不遇”的遗憾转化为看到美景的旷达,体现诗人情感的升华。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以开门见山的笔法,从隐者所居住的幽静之处展开叙述。开头两句描述隐者独处于深山之巅的一间茅舍,距离山下有漫长的三十里路程。这看似简单的叙事,实则在传达隐者超脱尘俗的志趣,同时也体现出寻访者不畏艰辛、诚意满满的探访之情。“直上”一词与首句的“绝顶”相呼应,生动地描绘出山势的险峻与陡峭,也暗示了寻访者攀登的辛苦。这一切的铺垫,让读者对即将拜访的隐者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扣关无僮仆”两句呼应诗题,写出了寻访的“不遇”。经过一路跋涉,寻访者满怀期待地来到门前扣响门环,却无人应答;探头张望,只见屋内空空如也,仅有几案静置,进一步勾勒出一片静谧安宁的景象。“若非巾柴车”两句则细腻地刻画了寻访者在门前的徘徊与想象:主人既然不在,那他去哪儿了呢?除非是驾着柴车外出游玩,否则定是到秋水之畔垂钓去了。这样的推断不仅符合隐者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也透露出寻访者自身的雅致情趣。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比直接铺陈隐者的生活更为灵动含蓄。“差池不相见”两句则表达了寻访者远道而来却意外错过会面的遗憾。尽管心中难免有失落之感,但对隐者的敬仰之情却依然洋溢于字里行间。此诗前八句为第一层,描述访友而未遇的情景;后八句则为第二层,虽未遇却别有收获。“草色新雨中”这两句另开蹊径,描绘山间清新幽静的景色,诗人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入手,为抒情铺设底色。“及兹契幽绝”以下的四句是全诗的核心,尽管这次跋涉未见其人,诗人却感触良多。这幽绝的景物与他内心契合,洗尽心中尘杂,虽无宾主相迎的热情,却在这片山水间觅得了清净的真理。在这片优美澄澈的山林中,诗人的心灵也变得纯净,仿佛进入了闲静空寂的禅境,领悟自然之美,世间烦恼皆被隔绝。拜访隐士,本就是一种放下尘世喧嚣的精神追求,寻求的是一份清明淡然的心境。虽然未见隐者,却在自然山水间领略到隐逸的情趣。此刻,诗的意旨由访人转为赏景,由失落转为满足,由敬仰隐者转为体味隐者的情趣与生活。诗中不仅勾勒出一位高雅隐士的形象,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与隐者心心相印的高洁情怀。因此,这首诗与其说是寻访隐者,不如说是寻觅幽趣;与其说是描写隐者,不如说是诗人的自画像。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运用东晋王徽之雪夜访戴逵的典故,表达诗人旷达的胸襟。访友而不遇又如何?西山的悠闲宁静便是此行的收获。“兴尽方下山”呼应开头的“直上三十里”,“何必待之子”则照应诗题“不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真境(“窥室”句)。说得“不遇”不败兴(“颇得”句)。若作怅然语便浅矣(末句)。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模情摅旨,淡荡深微,隐者得是诗,益成高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是清澈一路。插入对句,前后俱震。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直起老笔,“上”、“下”字前后照应成章法。着想幽异,蹊径甚别,结得更洒脱。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世民《元日》

下一篇:唐·杜甫《岁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