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烟轻澹傍衰丛":清冷的烟雾笼罩着衰败的树丛,
# 衰丛:衰败的树丛。,轻澹:即轻淡。澹:一作“霭”,一作“雨”。
"此夕秦淮驻断蓬":今夜漂泊的船只行至秦淮河岸边停靠。
# 断蓬:犹飞蓬,比喻漂泊无定。此指船。唐王之涣《九日送别》诗:“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秦淮:河名。流经南京,是南京市名胜之一。相传秦始皇南巡至龙藏浦,发现有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垄为渎入于江,以泄王气,故名秦淮。唐杜牧《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栖雁远惊沽酒火":几处酒店夜火,惊起了水边栖雁,
# 沽酒:卖酒。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不粥饪,不市食。及其后,则有屠沽,沽酒市脯鱼盐而已。”,雁:一作“鸟”。
"乱鸦高避落帆风":风帆下落,昏鸦纷纷惊叫着高飞躲避。
"地销王气波声急":仿佛正在倾听那挟带着三百年金陵王气的涛声,
# 王气:旧指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望气者言,舂陵城中有喜气,曰:‘美哉王气,郁郁葱葱。’”
"山带秋阴树影空":山上那摇落的树干,消逝在远方的夜空。
"六代精灵人不见":那些曾经在秦淮河身边风流一世的六代人物,
# 精灵:精灵之气。指显贵人物。唐高适《同观陈十六史兴碑》诗:“荆衡气偏秀,江汉流不歇;此地多精灵,有时生才杰。”,六代:指东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在建康(即金陵)建都,因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而得名。六:一作“数”。
"思量应在月明中":如今都在哪里,想来应在这清冷的月光中。
# 思量:考虑;忖度。《晋书·王豹传》:“得前后白事,具意,辄别思量也。”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金陵夜泊》是唐代文学家罗隐创作的七言律诗,也是怀古诗。诗中精心选取“衰丛”“断蓬”“栖雁”“乱鸦”等自然意象,巧妙勾连诗人自身悲凉身世,生动勾勒出一幅兵燹离乱、愁惨萧条的金陵秋暝图。在这首诗里,自然意象、人事意象与幻想意象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悲凉意境。罗隐借此表达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深沉感慨,寄寓了在国势衰微、山河破碎背景下个人内心的凄苦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绘“冷烟”“薄霭”“衰丛”“栖雁”“乱鸦”“地销王气”“山带秋阴”等惨淡、萧索的景象,营造出悲凉凄清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人世沧桑的感慨以及自身漂泊的伤感。用典:“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提及“六代”,暗用了金陵作为六朝古都的历史典故,引发人们对历史兴亡的思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开篇“冷烟轻澹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诗人以“冷烟”“衰丛”勾勒出一幅萧索惨淡的秦淮秋景图,“断蓬”一词,既实写船篷,又以秋蓬无根漂泊自比,巧妙地在写景叙事中点明“夜泊金陵”,尽显其漂泊身世的凄凉。颔联“栖雁远惊沽酒火,乱鸦高避落帆风”,描绘出一幅动态画面:夜色降临,酒店灯火惊起远处栖息的大雁,旅船落帆时,乱鸦高飞躲避。动静结合间,营造出一种惊惶不安的氛围,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凄清。颈联“地销王气波声急,山带秋阴树影空”,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将目光放远至大江与秋山。急骤的涛声仿佛正裹挟着金陵昔日的王气渐渐消逝,秋阴笼罩下的山上,树影稀疏,一片空寂,深刻体现出历史变迁带来的沧桑感。尾联“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诗人由眼前实景转入想象,感慨曾经繁华一时的六代人物早已不见踪迹,只能在这清冷月光下,想象他们的精灵或许正与自己一同见证金陵的兴衰。此句将历史与现实交融,使全诗的怀古之情达到高潮。
4. 作品点评
罗隐的诗作大多蕴含着讥刺意味,在那些辛辣犀利的讽刺与激昂有力的抨击中,于乱世不得志的伤感和诸多忧患也尽显无遗。将他视为讽刺诗人恰如其分,而从他作品流露出的浓郁伤感情绪来看,称其为感伤诗人同样合理,《金陵夜泊》便能作为例证。
# 不无雕镂之痕,而气尚纡徐。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