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ō
chǔ
shì
ōu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1
jīn
qiú
shí
tán
sháo
bēi
liàn
yàn
yōu
xiū
xiāng
jūn
bǎo
shàng
shén
yún
suì
pèi
cóng
líng
mǎn
yān
wén
sān
shí
liù
gōng
huā
ruǎn
fēng
chuī
chūn
xīng
dǒu
chén
lěng
qìng
hūn
mèng
tiān
wèi
gān
xiāng
zhuó
lán
chāi
wěi
zhuì
chuí
yún
xiǎo
xiǎng
dīng
dāng
zhú
huí
xuě
qíng
yān
chóng
dié
shān
luó
píng
bàn
yǎn
táo
huā
yuè
tài
píng
tiān
zhù
yún
chē
lóng
shuāng
pán
gōng
zhōng
jìn
chén
bào
shàn
shì
huán
luò
cuì
huā
luàn
zhū
chù
zhèng
tiào
dàng
qīng
tóu
jué
jīn
xié
wèi
jūn
cháng
tàn
jiān
qíng
yuǎn
chóu
zhān
xiāng
mèng
绿
yáng
qiān
chūn
fēng
zhèng

译文

击瓯声如金龙在古潭中翻腾怒吼,水波潋滟似幽竹间低语呢喃。乐声如湘君骑宝马穿越云霄,玉佩叮当、鸾铃急响,恍若烟雨朦胧。听闻深宫中繁花似锦,春风轻拂,星河低垂。道观的冷磬声惊破昏沉梦境,晨露未晞,花香浸透衣襟。宫娥发间兰钗低垂,云鬓散乱,身上配饰发出轻微丁当声,好似追逐着回旋的雪花。晴空下,青山连绵,烟雾缭绕,屏风半掩,桃花映月若隐若现。太平天子停下云车,龙炉中香气浓郁,两条蟠龙造型栩栩如生。宫中近臣抱扇肃立,侍女低头时,翠花发饰悄然坠落。瓯声如乱珠相触,连续跳荡不止,听得入神,不觉间日头已西斜。我也为这乐声长叹不已,想寄去深情却愁绪无色,难以传递。莫要让绿杨丝沾惹香梦,千里春风正乏力,载不动这绵绵愁思。

逐句剖析

"佶栗金虬石潭古":击瓯声如金龙在古潭中翻腾怒吼,

"勺陂潋滟幽修语":水波潋滟似幽竹间低语呢喃。

# 潋:一作澹。

"湘君宝马上神云":乐声如湘君骑宝马穿越云霄,

"碎佩丛铃满烟雨":玉佩叮当、鸾铃急响,恍若烟雨朦胧。

"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听闻深宫中繁花似锦,

"软风吹春星斗稀":春风轻拂,星河低垂。

"玉晨冷磬破昏梦":道观的冷磬声惊破昏沉梦境,

"天露未干香著衣":晨露未晞,花香浸透衣襟。

# 天:一作木。

"兰钗委坠垂云发":宫娥发间兰钗低垂,云鬓散乱,

"小响丁当逐回雪":身上配饰发出轻微丁当声,好似追逐着回旋的雪花。

"晴碧烟滋重叠山":晴空下,青山连绵,烟雾缭绕,

"罗屏半掩桃花月":屏风半掩,桃花映月若隐若现。

"太平天子驻云车":太平天子停下云车,

"龙炉勃郁双蟠拏":龙炉中香气浓郁,两条蟠龙造型栩栩如生。

"宫中近臣抱扇立":宫中近臣抱扇肃立,

"侍女低鬟落翠花":侍女低头时,翠花发饰悄然坠落。

"乱珠触续正跳荡":瓯声如乱珠相触,连续跳荡不止,

"倾头不觉金乌斜":听得入神,不觉间日头已西斜。

"我亦为君长叹息":我也为这乐声长叹不已,

"缄情远寄愁无色":想寄去深情却愁绪无色,难以传递。

"莫沾香梦绿杨丝":莫要让绿杨丝沾惹香梦,

"千里春风正无力":千里春风正乏力,载不动这绵绵愁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郭处士击瓯歌》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写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唐武宗时期的宫廷乐师郭道源。郭道源擅长用十二只陶瓯,通过注水调节音高,演奏民间乐曲。​温庭筠精通音乐,借这首诗描写音乐欣赏的过程,来隐喻晚唐时期的政局变化。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开头用“金虬翻潭”形容击瓯时低沉厚重的声音;中间以“幽篁细雨”描绘乐曲变得清幽舒缓;结尾用“神君佩铃”表现余音袅袅的意境。诗里还加入“三十六宫花离离”这样描写宫廷的句子,勾勒出宫廷生活既奢华又冷清的画面。​在最后两句,温庭筠化用《杨白华》的典故,借“春风无力”抒发感慨,含蓄表达了对唐武宗去世后,那个相对清明的时代一去不返的惋惜。整首诗巧妙运用通感手法,把听到的击瓯声转化成烟雨、玉佩碰撞等画面感十足的意象,体现出温庭筠华丽细腻的写诗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温飞卿诗集》补注,郭处士即郭道源。在唐武宗时期,郭道源以擅长击瓯而闻名。击瓯所用器具,通常是邢(山西)瓯、越(浙江)瓯共十二只,通过增减其中的水量,再用筷子敲击发声。关于“瓯”,《洪武正韵》解释为“今俗谓碗深者为瓯”,《正字通》也提到“俗谓茶杯为瓯”。击瓯是一种民间音乐形式,至今仍能见到。不过,击瓯并非传统正规乐器,在古代“革金石丝竹土木匏”八音之列中,并无瓷质或玻璃材质乐器的席位。相较于琵琶、箜篌等乐器,击瓯这种民间土乐器要演奏得出色,难度更高,描绘其演奏之美自然也更具挑战性。温庭筠本身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不仅精通依律填词谱曲,所谓“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在乐器演奏方面更是技艺精湛,达到“有丝即弹,有孔即吹,不必柯亭爨桐”的境界。这意味着,即便面对粗制的乐器,他也能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由此可见,温庭筠关于击瓯的诗作,绝非一般泛泛的赞美之词,而是行家对这一独特音乐之美的深刻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音乐题材诗。介绍了郭处士演奏的美妙乐声,描绘了乐声所引发的丰富联想与宫廷场景,体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细腻感受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营造了或雄浑激越、或清幽缥缈、或奢靡慵懒的意境,表达了对郭处士音乐才华的赞赏,暗含对宫廷奢靡生活的批判,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忧愤与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之情。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题目是《郭处士击瓯歌》,因此诗人可以省略人物介绍,直接描写第一个音符。“佶傈金虬石潭古”,虬,指无角的龙。正因为它无角,无法升上天空,内心长期的压抑使它带有暴戾之气。“佶傈”是耸动、搅动的样子。“佶傈金虬”描绘金色的无角龙在深潭中翻滚咆哮,搅动潭水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这里用水声比拟瓯声,让人更容易感知。击瓯的第一乐章,可以推想是十分激烈和宏大的。接下来,“勺陂潋滟幽修语”,第二乐章从急促转为舒缓,从沉重变得轻柔。声音从轰鸣激荡变成轻柔的波声细语。又像独坐幽深竹林中,听微风拂过竹梢发出的声响。“陂”指岸边平缓的斜坡。所以这里写的并非水浪拍岸声(因没有陡岸可拍),而是水波轻摇退时发出的细碎声,或是微澜游戏的潋滟声。“幽修”应当指的是竹。所谓“幽篁”、“修竹”就是此意。人坐在幽竹丛中,一切喧嚣都隔绝了,类似王维诗中“入定”的意境。然而微风悄然穿入,吹动竹叶,发出切切察察的轻响,如同少女们的窃窃私语。这种意境只有王维那样虽入定又未全然忘世的人才能体会,他在《山居秋暝》中说“竹喧归浣女”,不只是写竹林的喧响,也包含了少女们的笑语声。这既描摹了轻柔的乐音,又融入了人们熟悉的生活气息,让人在宁静之外更感亲切。第三乐章,写法突然转变,“湘君玉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不再是每句一个独立意境,而是两句共同营造一个画面。乐声从沉静中再度扬起,仿佛湘君骑着骏马自远空云端而来。这个听觉捕捉极为细腻,把握住了瓯声从轻柔逐渐升高的节奏。湘君佩戴的玉饰发出叮咚轻响,与马颈上铃声的铿锵相和。乐音轻重徐疾变化,却又十分和谐。也许因为是敲击盛水之杯发出的声响,听起来都带有水润之感。不像晴空中爽朗的声音,而仿佛是从烟雨中飘来的,沾染了水汽的润泽。“碎佩丛铃满烟雨”,温庭筠确实拥有音乐家般的耳朵。他能如此精准地捕捉到乐音干湿的质感,同时具备文学家的笔力,将这个立体的声音画面传递给读者。这让千百年后的读者,也能通过他留下的富有特色的描绘,想象出这乐曲的节奏:第一乐章宏大,第二乐章宁静,而第三乐章则飞扬悠扬,如同一段音乐的良好收尾。随后三段,用“吾闻”开头,一下子转到宫廷景象,目的是写演奏家郭道源本人。武宗在位时,李德裕执政,郭道源曾任太常寺调音律官。那在晚唐算是一个开明的时期。之后宣宗继位,朝政再次败坏。李德裕被贬去世,从郭道源流落民间可以推断,他也应是一位正直脱俗的艺术家。正是这种思想背景,温庭筠才会将他引为同道。所以温庭筠用了更多篇幅,采用回忆式的闪回、插叙手法,来书写他过去在宫中演奏的这段辉煌时光。字里行间寄托着对李德裕的哀思和对现实的批评。正因如此,他用了“吾闻”(我听说),这自然是基于对郭道源的传闻以及诗人的想象,读者在此处需要特别注意诗人的构思,因为这里正是诗人表达其深层含义、寄托“言外之意”最具自由的地方。在此体会诗人的思想精神,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作诗的意图。因此,虽然写的是他人,却能清晰呈现出构思者本人的精神世界,或者说,是抒情主体与描写对象的结合,是情感与志向的共同体现。第一段“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香星斗稀。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描写郭处士曾在宫中的生活。并且他似乎还是一位道教信徒。通常“处士”是对有德而隐居者的尊称,用在曾为宫廷待诏的人身上似乎不太合适。但唐朝因李姓皇族尊崇道教,在宫中任职后又归隐的人不少,如李白好友司马承祯就是。郭道源离宫已久,尊称他为“处士”未尝不可。由于温庭筠未曾入宫,对宫廷生活只能依据传闻想象,所以用“我听说‘三十六宫花离离’”来展开叙述。如此众多宫苑错落隐于繁茂花木之中,景象富丽庄严。这描绘既具体又高度概括,引人遐想。然而续读下去,意境却变得幽冷孤寂,仿佛郭处士深夜在此独自徘徊。“汉家离宫三十六”本写帝王宫殿之多,“花离离”是花木茂盛的世界。这是写实;但在中国诗歌传统语境中,“花”也常喻指美丽的女子。对皇宫而言,“花离离”也暗示众多美人的世界。“离离”除草木繁盛之意外,用于人,也有“慵懒、忧伤”的含义。在深宫中,囚禁着无数绝色,而皇帝只有一个,有些女子从少女直至白发也未曾得见天颜。“软风吹春星斗稀,玉晨冷磬破昏梦。”正因为女子众多而皇帝无暇顾及,深宫之中,有些地方歌舞升平,和暖的春风软软吹拂,令人沉醉的春晨里,金屋中有人正如《红楼梦》薛蟠所言“洞房花烛朝慵起”。但也有的地方,女子只能伴着春风,独自仰望星空,从稀疏等待至密集,又从密集期盼到稀疏,良宵虚度。更有甚者,连这点空待的幻梦也破灭了,只能与青灯冷磬相伴,明白今生已矣,只求修得来生。“天露未干香着衣”,令人想到杜甫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表达了对情意的执着,也透露了对美好被摧残的感慨。温庭筠将这些揉合一处,构成了一幅能体现宫廷特点的描写。“香雾”、“香露”不只实写雾露本身,更点明了环境——至少是在重花香树丛或浓郁脂粉气息中的环境,连雾露也沾染了香气。不过,“玉晨”另有一解:据《上清紫晨君经》,玉晨是上皇先生的精灵。因郭道源是道士,所以“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也可看作是借指郭道源自己。写他用“冷磬”之音来惊醒世人的“昏梦”。“冷磬”对“昏梦”用得极妙。中国古代宫廷艺人(俳优)有个良好传统,即在滑稽戏谑间寓含规劝,想必郭道源也是这样的人,因寓谏于谐触怒了宣宗,才被朝廷遗弃。这样看来,“软风”、“冷磬”更可能是在写在这氛围中徘徊整夜、以致露水打湿衣袍的郭道源的感受了。这虽然是相对客观的描述,但由于他在描绘富丽温柔又幽深孤寂的环境时,特别写出一个通宵在此心事重重徘徊的他,这就使读者能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具体形象,“由形入神”,从他沉默的神态中感受到满怀心事、忧思忡忡的心情,从而将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清晰地呈现给读者。这样来赞颂郭道源的为人,既具艺术性,又很妥帖。接着,写郭道源的艺术。“兰钗委坠垂云发,小响丁当逐回雪”,他在宫中击瓯,可能为舞女伴奏,也许正是他敲击出的丁当瓯声,让人幻见到如疾风回雪般的旋舞,舞者旋转得多么快啊!以致如云的发鬓松散了,头上的兰钗纷纷坠落。那叮当声或许正是首饰落地时发出的清脆声响。众多饰品接连坠地,如大小珍珠落玉盘,发出清脆的叮咚声,似瓯如磬,亦幻亦真,也很有趣。“晴碧烟滋重叠山,罗屏半掩桃花月。”乐声渐渐轻微,仿佛舞者停了下来。由于刚才旋转太急,骤然停歇,这时仿佛能听到她的喘息声,看到她的脸颊绯红,在罗帐屏风半掩之中,恰似一轮被桃花染红的明月,白里透红。衬得她细长的黛眉,如同晴天里远处含烟的一脉青山。这景象艳丽至极,于是“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就连惯于声色享受、享尽人间富贵的太平天子,也不由得停下车驾,久久注目凝视。以至两侧香炉中的香烟,因停留过久而如双龙般缠绕盘结。“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掌礼仪的宦官们,一个个抱着羽扇呆立。侍女们的头发松了,翠玉花饰掉了也浑然不觉。大家都看得、或者说听得痴了。众人如醉如痴,甚至君臣失态,所有的威严、敬畏,在她面前都消散殆尽,剩下的只有对音乐舞蹈的倾心。由此可见音乐之美及其打动人心的深度。“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此时瓯声如散落的珍珠接连跳荡,他低头全神贯注地敲击着,竟未察觉太阳已西斜;然而人们似乎还意犹未尽。这里不仅采用了传统的“以声写声”手法,还通过听众的如痴如醉(“以意识写声”),进一步将郭处士的才艺表现得近乎出神入化。以上四段花费大量笔墨,从多个方面描绘郭道源:写他的音乐才华,写他的忧国忧民。但这并非重在赞美他的技艺,而是作为铺垫,为了引出如此才志竟不为所用这一核心。因此他说:“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寄远愁无色。”也许郭道源对朝廷还抱有幻想,所以诗人最后劝说道:“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其实武宗不幸死于宦官之手后,宦官们怕再出一位如武宗般英明的皇帝,所以特意选择了懦弱又酷好声色的李忱为帝,即宣宗。温庭筠对朝廷这套把戏了然于心。与他亲近的太子李永之死、武宗之死、宣宗之立,几乎都在他身心刻下伤痕。所以他在最后借南朝民歌《杨白华》的故事来劝诫郭道源:不要做那杨花的梦,春风已然无力,你是飘不回旧巢了。明末大儒王夫之曾感叹:“武宗不夭,德裕不窜,唐其可以复兴乎!”可惜宣宗反其道而行。王夫之说:“唐之亡,宣宗亡之”。这真是精辟之言。昔日的环境已不复存在。据《梁书》载:“杨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北魏胡太后逼通之。华惧祸及身,遂率部曲投奔南梁。胡太后追思不已,作《杨白花》歌词,命宫人昼夜连臂踏足歌之。”杨华本名白花,投梁后改名华。歌词为:“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谁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温庭筠选用这个故事,非常含蓄,特别是借情歌中的单相思来隐喻政治,郭道源自然心领神会。外人倒难以指责他这是在表达对朝廷的不满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结处忽推开作深闺情语,若远若近,不即不离,飞卿故善用此法。

清黄周星《唐诗快》

# 虬,龙无角者。此言瓯之制(首句下)。庭珠按:三句是形容其声(“碎佩丛铃”句下)。庭珠按:自“三十六宫”句至此,皆追溯往事,总言击瓯之声,满宫倾听,不觉日之斜也。下为处士生慨(“倾头不觉”句下)。诏按:处士在武宗朝尝供奉内廷,其后沦落不偶,故为之叹息。“金乌斜”谓武宗崩,江淹赋所云“宫车晚出”也;“愁无色”,怜其憔悴;“春风无力”,振拔为难,亦寓自伤意。

清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洞《送知己》

下一篇:唐·皎然《戏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