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佶栗金虬石潭古":击瓯声如金龙在古潭中翻腾怒吼,
"勺陂潋滟幽修语":水波潋滟似幽竹间低语呢喃。
# 潋:一作澹。
"湘君宝马上神云":乐声如湘君骑宝马穿越云霄,
"碎佩丛铃满烟雨":玉佩叮当、鸾铃急响,恍若烟雨朦胧。
"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听闻深宫中繁花似锦,
"软风吹春星斗稀":春风轻拂,星河低垂。
"玉晨冷磬破昏梦":道观的冷磬声惊破昏沉梦境,
"天露未干香著衣":晨露未晞,花香浸透衣襟。
# 天:一作木。
"兰钗委坠垂云发":宫娥发间兰钗低垂,云鬓散乱,
"小响丁当逐回雪":身上配饰发出轻微丁当声,好似追逐着回旋的雪花。
"晴碧烟滋重叠山":晴空下,青山连绵,烟雾缭绕,
"罗屏半掩桃花月":屏风半掩,桃花映月若隐若现。
"太平天子驻云车":太平天子停下云车,
"龙炉勃郁双蟠拏":龙炉中香气浓郁,两条蟠龙造型栩栩如生。
"宫中近臣抱扇立":宫中近臣抱扇肃立,
"侍女低鬟落翠花":侍女低头时,翠花发饰悄然坠落。
"乱珠触续正跳荡":瓯声如乱珠相触,连续跳荡不止,
"倾头不觉金乌斜":听得入神,不觉间日头已西斜。
"我亦为君长叹息":我也为这乐声长叹不已,
"缄情远寄愁无色":想寄去深情却愁绪无色,难以传递。
"莫沾香梦绿杨丝":莫要让绿杨丝沾惹香梦,
"千里春风正无力":千里春风正乏力,载不动这绵绵愁思。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音乐题材诗。介绍了郭处士演奏的美妙乐声,描绘了乐声所引发的丰富联想与宫廷场景,体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细腻感受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营造了或雄浑激越、或清幽缥缈、或奢靡慵懒的意境,表达了对郭处士音乐才华的赞赏,暗含对宫廷奢靡生活的批判,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忧愤与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之情。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题目是《郭处士击瓯歌》,因此诗人可以省略人物介绍,直接描写第一个音符。“佶傈金虬石潭古”,虬,指无角的龙。正因为它无角,无法升上天空,内心长期的压抑使它带有暴戾之气。“佶傈”是耸动、搅动的样子。“佶傈金虬”描绘金色的无角龙在深潭中翻滚咆哮,搅动潭水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这里用水声比拟瓯声,让人更容易感知。击瓯的第一乐章,可以推想是十分激烈和宏大的。接下来,“勺陂潋滟幽修语”,第二乐章从急促转为舒缓,从沉重变得轻柔。声音从轰鸣激荡变成轻柔的波声细语。又像独坐幽深竹林中,听微风拂过竹梢发出的声响。“陂”指岸边平缓的斜坡。所以这里写的并非水浪拍岸声(因没有陡岸可拍),而是水波轻摇退时发出的细碎声,或是微澜游戏的潋滟声。“幽修”应当指的是竹。所谓“幽篁”、“修竹”就是此意。人坐在幽竹丛中,一切喧嚣都隔绝了,类似王维诗中“入定”的意境。然而微风悄然穿入,吹动竹叶,发出切切察察的轻响,如同少女们的窃窃私语。这种意境只有王维那样虽入定又未全然忘世的人才能体会,他在《山居秋暝》中说“竹喧归浣女”,不只是写竹林的喧响,也包含了少女们的笑语声。这既描摹了轻柔的乐音,又融入了人们熟悉的生活气息,让人在宁静之外更感亲切。第三乐章,写法突然转变,“湘君玉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不再是每句一个独立意境,而是两句共同营造一个画面。乐声从沉静中再度扬起,仿佛湘君骑着骏马自远空云端而来。这个听觉捕捉极为细腻,把握住了瓯声从轻柔逐渐升高的节奏。湘君佩戴的玉饰发出叮咚轻响,与马颈上铃声的铿锵相和。乐音轻重徐疾变化,却又十分和谐。也许因为是敲击盛水之杯发出的声响,听起来都带有水润之感。不像晴空中爽朗的声音,而仿佛是从烟雨中飘来的,沾染了水汽的润泽。“碎佩丛铃满烟雨”,温庭筠确实拥有音乐家般的耳朵。他能如此精准地捕捉到乐音干湿的质感,同时具备文学家的笔力,将这个立体的声音画面传递给读者。这让千百年后的读者,也能通过他留下的富有特色的描绘,想象出这乐曲的节奏:第一乐章宏大,第二乐章宁静,而第三乐章则飞扬悠扬,如同一段音乐的良好收尾。随后三段,用“吾闻”开头,一下子转到宫廷景象,目的是写演奏家郭道源本人。武宗在位时,李德裕执政,郭道源曾任太常寺调音律官。那在晚唐算是一个开明的时期。之后宣宗继位,朝政再次败坏。李德裕被贬去世,从郭道源流落民间可以推断,他也应是一位正直脱俗的艺术家。正是这种思想背景,温庭筠才会将他引为同道。所以温庭筠用了更多篇幅,采用回忆式的闪回、插叙手法,来书写他过去在宫中演奏的这段辉煌时光。字里行间寄托着对李德裕的哀思和对现实的批评。正因如此,他用了“吾闻”(我听说),这自然是基于对郭道源的传闻以及诗人的想象,读者在此处需要特别注意诗人的构思,因为这里正是诗人表达其深层含义、寄托“言外之意”最具自由的地方。在此体会诗人的思想精神,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作诗的意图。因此,虽然写的是他人,却能清晰呈现出构思者本人的精神世界,或者说,是抒情主体与描写对象的结合,是情感与志向的共同体现。第一段“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香星斗稀。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描写郭处士曾在宫中的生活。并且他似乎还是一位道教信徒。通常“处士”是对有德而隐居者的尊称,用在曾为宫廷待诏的人身上似乎不太合适。但唐朝因李姓皇族尊崇道教,在宫中任职后又归隐的人不少,如李白好友司马承祯就是。郭道源离宫已久,尊称他为“处士”未尝不可。由于温庭筠未曾入宫,对宫廷生活只能依据传闻想象,所以用“我听说‘三十六宫花离离’”来展开叙述。如此众多宫苑错落隐于繁茂花木之中,景象富丽庄严。这描绘既具体又高度概括,引人遐想。然而续读下去,意境却变得幽冷孤寂,仿佛郭处士深夜在此独自徘徊。“汉家离宫三十六”本写帝王宫殿之多,“花离离”是花木茂盛的世界。这是写实;但在中国诗歌传统语境中,“花”也常喻指美丽的女子。对皇宫而言,“花离离”也暗示众多美人的世界。“离离”除草木繁盛之意外,用于人,也有“慵懒、忧伤”的含义。在深宫中,囚禁着无数绝色,而皇帝只有一个,有些女子从少女直至白发也未曾得见天颜。“软风吹春星斗稀,玉晨冷磬破昏梦。”正因为女子众多而皇帝无暇顾及,深宫之中,有些地方歌舞升平,和暖的春风软软吹拂,令人沉醉的春晨里,金屋中有人正如《红楼梦》薛蟠所言“洞房花烛朝慵起”。但也有的地方,女子只能伴着春风,独自仰望星空,从稀疏等待至密集,又从密集期盼到稀疏,良宵虚度。更有甚者,连这点空待的幻梦也破灭了,只能与青灯冷磬相伴,明白今生已矣,只求修得来生。“天露未干香着衣”,令人想到杜甫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表达了对情意的执着,也透露了对美好被摧残的感慨。温庭筠将这些揉合一处,构成了一幅能体现宫廷特点的描写。“香雾”、“香露”不只实写雾露本身,更点明了环境——至少是在重花香树丛或浓郁脂粉气息中的环境,连雾露也沾染了香气。不过,“玉晨”另有一解:据《上清紫晨君经》,玉晨是上皇先生的精灵。因郭道源是道士,所以“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也可看作是借指郭道源自己。写他用“冷磬”之音来惊醒世人的“昏梦”。“冷磬”对“昏梦”用得极妙。中国古代宫廷艺人(俳优)有个良好传统,即在滑稽戏谑间寓含规劝,想必郭道源也是这样的人,因寓谏于谐触怒了宣宗,才被朝廷遗弃。这样看来,“软风”、“冷磬”更可能是在写在这氛围中徘徊整夜、以致露水打湿衣袍的郭道源的感受了。这虽然是相对客观的描述,但由于他在描绘富丽温柔又幽深孤寂的环境时,特别写出一个通宵在此心事重重徘徊的他,这就使读者能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具体形象,“由形入神”,从他沉默的神态中感受到满怀心事、忧思忡忡的心情,从而将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清晰地呈现给读者。这样来赞颂郭道源的为人,既具艺术性,又很妥帖。接着,写郭道源的艺术。“兰钗委坠垂云发,小响丁当逐回雪”,他在宫中击瓯,可能为舞女伴奏,也许正是他敲击出的丁当瓯声,让人幻见到如疾风回雪般的旋舞,舞者旋转得多么快啊!以致如云的发鬓松散了,头上的兰钗纷纷坠落。那叮当声或许正是首饰落地时发出的清脆声响。众多饰品接连坠地,如大小珍珠落玉盘,发出清脆的叮咚声,似瓯如磬,亦幻亦真,也很有趣。“晴碧烟滋重叠山,罗屏半掩桃花月。”乐声渐渐轻微,仿佛舞者停了下来。由于刚才旋转太急,骤然停歇,这时仿佛能听到她的喘息声,看到她的脸颊绯红,在罗帐屏风半掩之中,恰似一轮被桃花染红的明月,白里透红。衬得她细长的黛眉,如同晴天里远处含烟的一脉青山。这景象艳丽至极,于是“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就连惯于声色享受、享尽人间富贵的太平天子,也不由得停下车驾,久久注目凝视。以至两侧香炉中的香烟,因停留过久而如双龙般缠绕盘结。“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掌礼仪的宦官们,一个个抱着羽扇呆立。侍女们的头发松了,翠玉花饰掉了也浑然不觉。大家都看得、或者说听得痴了。众人如醉如痴,甚至君臣失态,所有的威严、敬畏,在她面前都消散殆尽,剩下的只有对音乐舞蹈的倾心。由此可见音乐之美及其打动人心的深度。“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此时瓯声如散落的珍珠接连跳荡,他低头全神贯注地敲击着,竟未察觉太阳已西斜;然而人们似乎还意犹未尽。这里不仅采用了传统的“以声写声”手法,还通过听众的如痴如醉(“以意识写声”),进一步将郭处士的才艺表现得近乎出神入化。以上四段花费大量笔墨,从多个方面描绘郭道源:写他的音乐才华,写他的忧国忧民。但这并非重在赞美他的技艺,而是作为铺垫,为了引出如此才志竟不为所用这一核心。因此他说:“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寄远愁无色。”也许郭道源对朝廷还抱有幻想,所以诗人最后劝说道:“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其实武宗不幸死于宦官之手后,宦官们怕再出一位如武宗般英明的皇帝,所以特意选择了懦弱又酷好声色的李忱为帝,即宣宗。温庭筠对朝廷这套把戏了然于心。与他亲近的太子李永之死、武宗之死、宣宗之立,几乎都在他身心刻下伤痕。所以他在最后借南朝民歌《杨白华》的故事来劝诫郭道源:不要做那杨花的梦,春风已然无力,你是飘不回旧巢了。明末大儒王夫之曾感叹:“武宗不夭,德裕不窜,唐其可以复兴乎!”可惜宣宗反其道而行。王夫之说:“唐之亡,宣宗亡之”。这真是精辟之言。昔日的环境已不复存在。据《梁书》载:“杨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北魏胡太后逼通之。华惧祸及身,遂率部曲投奔南梁。胡太后追思不已,作《杨白花》歌词,命宫人昼夜连臂踏足歌之。”杨华本名白花,投梁后改名华。歌词为:“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谁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温庭筠选用这个故事,非常含蓄,特别是借情歌中的单相思来隐喻政治,郭道源自然心领神会。外人倒难以指责他这是在表达对朝廷的不满了。
# 结处忽推开作深闺情语,若远若近,不即不离,飞卿故善用此法。
清黄周星《唐诗快》
# 虬,龙无角者。此言瓯之制(首句下)。庭珠按:三句是形容其声(“碎佩丛铃”句下)。庭珠按:自“三十六宫”句至此,皆追溯往事,总言击瓯之声,满宫倾听,不觉日之斜也。下为处士生慨(“倾头不觉”句下)。诏按:处士在武宗朝尝供奉内廷,其后沦落不偶,故为之叹息。“金乌斜”谓武宗崩,江淹赋所云“宫车晚出”也;“愁无色”,怜其憔悴;“春风无力”,振拔为难,亦寓自伤意。
清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