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声声唤客愁":杜鹃鸟一声声啼叫唤起客居他乡之人的愁绪,
# 杜宇:古蜀帝名,化为杜鹃,后人因称杜鹃为杜宇。
"故园何处此登楼":故乡在哪里啊我却在此处登上高楼。
"落花飞絮成春梦":落花纷纷柳絮飘飞就像那逝去的春梦,
# 飞絮:飘飞的柳絮。乃暮春时成熟的柳树种子,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落如飘絮。
"剩水残山异昔游":残留的山水已和往昔游览时大不相同。
"歌扇多情明月在":歌扇似乎还对过去怀有深情而明月依旧在,
# 歌扇:歌舞时所用的道具,扇子。
"舞衣无意彩云收":舞衣已没有了舞动的意兴彩云也已消散。
# 舞衣:舞衫歌扇,此指歌舞的装束和用具,即以指歌舞。
"东皇去后韶华尽":司春之神离去后美好的春光也消逝殆尽,
# 韶华:美好的时光;春光。,东皇:神名,司春之神。
"老圃寒香别有秋":老菜圃里散发着寒香别有一番秋天的韵味。
"四十无闻懒慢身":到了四十岁还没有什么声名成就我这慵懒闲散的身躯,
"放情丘壑任天真":便纵情于山水之间放任自己的本性。
"悠悠往事杯中物":悠悠的往事都融入了杯中的酒里,
"赫赫时名扇外尘":那显赫一时的名声就如同扇子扇出的灰尘般微不足道。
"短策看云松寺晚":手持短杖在傍晚时分看着松树环绕的寺庙上空的云朵,
"疏帘听雨草堂春":透过稀疏的帘子在春天的草堂中听着雨声。
"山花水鸟皆知己":山中的花朵和水中的鸟儿都像是我的知己,
"百遍相过不厌贫":即便多次相处也不嫌弃这生活的贫困。
中唐诗人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一说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戴叔伦师从萧颖士,以文辞著称,作诗擅长五言律、绝。其五律长于言情,佳作颇多。《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联,被胡应麟《诗薮》许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虽“体格不越中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尚未臻大家之境,但在盛唐向中唐的转折演变之际颇有意义。代表作品有《江乡逢故人偶集》《关山月》《女耕田行》等。著有《戴叔伦集》。
1. 分段赏析
“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的描写。暮春时节,杜宇声声啼叫,勾起了诗人作为客居他乡之人的愁绪。一个“唤”字生动形象地将杜宇的啼叫拟人化,仿佛是在特意唤起诗人的愁思。而“故园何处”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不知故乡在何处,只能在此登楼远眺,进一步烘托出其内心的迷茫与惆怅。此句为全诗奠定了愁绪的基调,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昔游”两句是对暮春景象的描写以及对往昔游历的感慨。“落花飞絮”描绘出暮春时节花朵飘落、柳絮纷飞的景象,这些美好的事物如同春梦一般易逝,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消逝。“剩水残山”则描绘出眼前山水景色已与往昔不同,不再是曾经游历过的那般美好,“异昔游”三字直接点明了这种今昔对比,蕴含着诗人对时光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使诗句充满了沧桑之感。“歌扇多情明月在,舞衣无意彩云收”两句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的手法。“歌扇多情”将歌扇赋予了人的情感,似乎歌扇对过去的时光还怀有深情,而“明月在”暗示着时光的流转,明月依旧,然而人事已非。“舞衣无意”与“歌扇多情”形成对比,舞衣已不再有往昔舞动时的意兴,“彩云收”象征着过去繁华欢乐的时光已经结束。这两句诗借物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如今繁华不再的失落与惆怅。“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两句以季节的变化来象征人生的兴衰。“东皇”本是司春之神,“东皇去后”意味着春天的离去,“韶华尽”则表明美好的青春时光已经消逝。然而,“老圃寒香别有秋”笔锋一转,即使春天已过,在老菜圃中依然有寒香(可能指菊花等在秋季开放的花卉),别有一番秋天的韵味。这暗示着即使人生的青春不再,依然可以在其他方面找到新的价值和乐趣,体现了诗人在无奈中对生活的一种豁达态度。“四十无闻懒慢身,放情丘壑任天真”两句是诗人对自身处境和心境的描述。“四十无闻”表明诗人到了四十岁还没有取得什么声名成就,流露出一种对自己人生的失意之感。“懒慢身”则形容自己因为不得志而有些慵懒闲散的状态。但“放情丘壑任天真”又展现出诗人的另一种心境,即放下世俗的追求,纵情于山水之间,放任自己的本性,追求自然和纯真,体现了诗人在失意之后对自由和自然生活的向往。“悠悠往事杯中物,赫赫时名扇外尘”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往事和名利的看法。“悠悠往事杯中物”,过去的悠悠往事都融入了杯中的酒里,借酒来回忆和消解往事,说明往事在诗人心中有着深刻的印记,但如今只能通过饮酒来缅怀。“赫赫时名扇外尘”则表明那些显赫一时的名声就如同扇子扇出的灰尘一样微不足道,体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看淡和超脱,认为这些名利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得追求。“短策看云松寺晚,疏帘听雨草堂春”两句描绘了诗人在自然和宁静环境中的生活情景。“短策看云”描绘了诗人手持短杖,悠然地看着天空中的云朵,“松寺晚”点明了地点是在松树环绕的寺庙,且时间是傍晚,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疏帘听雨”则是诗人在草堂中,透过稀疏的帘子听着外面的雨声,“草堂春”又点明了时节是春天。这两句诗通过对诗人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山水之间、宁静居所中享受自然和闲适生活的状态,体现了其悠然自得的心境。“山花水鸟皆知己,百遍相过不厌贫”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态度。“山花水鸟皆知己”将山花和水鸟都视为自己的知己,说明诗人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找到了真正的朋友,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温暖。“百遍相过不厌贫”则表明诗人即使生活贫困,也不觉得厌倦,因为有这些自然的知己相伴,他可以多次与它们相处而不厌倦。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清贫生活的满足,以及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富足的人生境界。
上一篇:唐·刘禹锡《经檀道济故垒》
下一篇:唐·张九龄《登乐游原春望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