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坏":刘宋王朝的万里长城已经塌倒,
# 万里长城:《宋书·檀道济传》载,道济被捕时,脱帽掷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意谓加害镇守江防的大臣,等于毁坏万里长城。南朝据长江苟安,所以江防的重要,如同秦筑长城。此用檀语。
"荒营野草秋":荒废的营垒秋天长满野草。
"秣陵多士女":秣陵城里不少男男女女,
# 士女:指有识的男男女女。,秣陵:即金陵,楚威王以其地有王气,埋金镇之,号曰金陵。地址在今江苏江宁。
"犹唱白符鸠":至今还歌唱《白符鸠》深深哀悼。
# 白符鸠:舞曲名,出自江南。传为吴地百姓患孙皓虐政之作。檀道济被杀后,人们唱《白符鸠》,乃是谴责刘义康像孙皓一样暴虐。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在诗的开篇,刘禹锡以凝重的笔触,追溯了檀道济这位南朝刘宋名将的悲壮命运,尤其是他被枉杀的冤屈,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深切的同情与悲悯。随后,诗人的笔触转向金陵,那座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的城市。他描绘出金陵士女口中传唱的歌曲,那歌声里蕴含着对“枉杀檀江州”的深切不满与无尽哀痛。全诗在情感与意境上均达到了深远的境界,刘禹锡巧妙地借用了古人的故事与情感,来浇灌自己心中的块垒。他并未直言自己的感慨与不满,而是通过含蓄而深沉的笔触,让全诗意蕴深厚,寄慨无穷。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万里长城坏”一句,借用了檀道济自称“万里长城”的典故。檀道济是刘宋王朝的开国功臣,因战功显赫而受敌人畏惧,他自称“万里长城”,寓意自己是保卫国家的坚固防线。刘禹锡在诗中直接借用并稍作变化,以此象征檀道济的遇难和刘宋王朝的衰败。象征:诗中的“荒营野草秋”描绘了檀道济故垒的荒凉景象,象征着刘宋王朝失去檀道济这位“万里长城”后的衰败与没落。同时,“野草”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无情。借景抒情:诗人在描绘檀道济故垒的荒凉景象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通过“荒营野草秋”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檀道济被枉杀的悲痛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借古讽今:刘禹锡在诗中不仅缅怀了檀道济这位历史英雄,还借古讽今,暗指当时唐朝的政治局势。檀道济被枉杀的历史悲剧,与唐朝时期宦官擅权、藩镇跋扈的现实相呼应,诗人以此警示当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对比: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两句描绘了檀道济故垒的荒凉与破败,后两句则通过金陵士女仍在传唱关于檀道济的歌曲,展现出人们对他的怀念与敬仰。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檀道济的历史地位,也反映了人们对正义与公正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经檀道济故垒》刘禹锡在探访檀道济故垒时,心中涌动着对这位历史名将无罪被杀的深切同情与沉痛感慨。他以“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两句开篇,借檀道济自喻为“万里长城”的典故,表达了对这位英雄人物悲壮命运的赞颂与哀悼。这两句诗既是眼前荒凉景象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沉痛情感的抒发,将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诗人站在故垒之上,眼前的荒凉与萧条之景触动了他心中的悲凉与哀思。他深知,檀道济的遭遇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悲剧的缩影。这种历史与现实在心头的交感共鸣,使诗人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他需要借助历史来抨击现实,抒发内心的积愤与不平。在诗的后两句中,刘禹锡巧妙地化用了民谣入诗,以“可怜《白符鸠》,枉杀檀江州”这一民间歌声,表达了人民对檀道济被杀的深切同情与愤慨。这句民谣不仅是对檀道济个人遭遇的控诉,更是对历史不公与社会黑暗的揭露。它证明了历史是公正的,人民的同情永远站在遭冤者一边。
4. 作品点评
全诗通过缅怀檀道济这一历史名将的无辜被害,其深层含义在于映射出诗人对友人王叔文同样无罪却遭“枉杀”的深切同情与愤慨。诗人相信,就像檀道济一样,王叔文的无辜也将得到历史的公正判别,人民的同情也将永远站在他们这一边。诗人巧妙地借用了古人的故事与情感,仿佛手持历史的酒杯,来倾泻自己心中积压的忧愁与愤懑。他并未直言内心的苦楚与不满,而是将这种情感深藏于诗句之间,以一种微妙而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不肯说破的写法,使得全诗充满了无限的意蕴与感慨,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 此诗末句即用当时人歌,但当时何以用白符鸠,其义难明。
近代古典文学家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宋彭城王义康忌檀道济之功,会文帝疾动,乃矫诏送廷尉诛之。故时人歌云:“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当时人痛之盖如此。奈何王纲下移,主威莫立,洎魏军至瓜步,帝方登石头以思之,又何补哉!刘梦得尝过其墓而悲之曰:“万里长城坏……”盖伤痛之深,虽历三百年而犹不泯也。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周珽曰:伤痛之深,历三百年而犹不泯,道济虽死犹生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首句切道济,次句切故垒,后二句“白符鸠”言唱白符鸠之诗也。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此诗末句即用当时人歌,但当时何以用白凫鸠,其义难明。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注引《晋书•乐志》《拂舞》歌诗五篇,一曰《白鸠篇》,二曰《济济篇》,谓“时人歌道济,取喻白符鸠,盖隐寓‘济’字欤”。按《拂舞》歌诗《济济》与《白鸠》为不同之诗篇,时人歌用《白符鸠》,非用《济济》,何云隐寓道济之名。此歌之意实指义康,岂以孙皓之虐比义康邪?禹锡诗用当时人歌,亦言秣陵士女至今不忘道济有功而被义康枉杀也。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刘得仁《送车涛罢举归山》
下一篇:唐·戴叔伦《暮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