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o
zhōu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guì
shuǐ
chūn
yóu
zǎo
zhāo
chuān
zhèng
西
dāng
guān
dào
dòu
yuán
shàng
驿
lóu
shéng
làn
jīn
shā
jǐng
sōng
gān
dòng
xiāng
yīn
shū
hài
réng
yǒu
zuì

译文

桂江的水在春天里还显得寒冷,昭州的太阳正渐渐西沉。老虎在官道上争斗,猿猴在驿站的楼阁上啼叫。金沙井的绳索已经腐烂,乳洞的石梯也因松树的生长而干枯。听到当地的乡音特别让人惊恐,还有人喝得烂醉如泥。

逐句剖析

"桂水春犹早":桂江的水在春天里还显得寒冷,

# 桂水:漓江下游。

"昭川日正西":昭州的太阳正渐渐西沉。

# 昭川:即平乐水,与漓江合流后称桂江。川,全诗校:“一作州。”

"虎当官道斗":老虎在官道上争斗,

# 道:全诗校:“一作路。”

"猿上驿楼啼":猿猴在驿站的楼阁上啼叫。

"绳烂金沙井":金沙井的绳索已经腐烂,

# 金沙井:《平乐县志》谓金沙井在塘背庵内,唐李义山所咏也。

"松干乳洞梯":乳洞的石梯也因松树的生长而干枯。

# 乳洞:昭州平乐县境有钟乳穴三,见《新唐书·地理志》。

"乡音殊可骇":听到当地的乡音特别让人惊恐,

# 殊:全诗校:“一作吁。”

"仍有醉如泥":还有人喝得烂醉如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昭州》是晚唐诗人李商隐于创作五言律诗,收录在《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中。诗中以漓江春水、斜阳映照昭川的意象组合为背景,用“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等边疆特有的奇景,搭配“绳烂金沙井”“松干乳洞梯”的细致白描,展现出唐代昭州独特的自然风貌与矿业发展轨迹。末联“乡音殊可骇,仍有醉如泥”,通过异乡陌生的口音与借酒抒怀的醉态形成对比,隐隐透出宦游途中的孤寂之感。全诗以凝练沉郁的语言风格融合当地地理风物,延续了李商隐诗作构思奇崛、意象苍茫的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昭州》是晚唐诗人李商隐于大中二年(848年)春天客居昭州(今广西平乐)时写下的五言律诗,收录在《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中。这首诗是李商隐跟随桂管观察使郑亚被贬桂林期间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在昭州看到的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场景,如虎斗猿啼、绳烂梯干等,营造出一种荒僻、陌生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昭州不同于家乡景象的惊异,表达了身处异乡因陌生环境和奇特乡音而产生的复杂情感,可能包含着漂泊的孤寂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运用“漓江春水”“斜阳昭川”等意象,勾勒出昭州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时令特点,营造出特定的氛围,为后文描写昭州的奇特景象和抒发情感做铺垫,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昭州的地域特色,增强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白描:“绳烂金沙井,松干乳洞梯”运用工笔白描的手法,细致地刻画了金沙井绳索腐烂、乳洞边梯子因松树干枯而受影响的场景。不堆砌华丽辞藻,仅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就生动展现出昭州的环境细节,体现出当地的自然生态与矿业变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增强诗歌的真实感。对比:末联“乡音殊可骇,仍有醉如泥”,将异乡独特的乡音与人们醉态进行对比。乡音的陌生与醉态的常见形成反差,以醉态的常见衬托出乡音带来的强烈陌生感,进而突出诗人身处异乡的孤寂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3. 分段赏析

首联:“桂水春犹早,昭川日正西”,诗人开篇点明自己所处的地点在桂水、昭川一带,时间是春天且太阳正西斜。“春犹早”暗示了此地与诗人熟悉的地方在季节上可能存在差异,“日正西”则营造出一种傍晚时分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异乡感和略带惆怅的基调。颔联:“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此联描绘了一幅奇异而荒僻的画面,老虎在官道上争斗,猿猴在驿楼上啼叫。这种在诗人家乡少见的场景,突出了昭州的荒僻与野性,让读者感受到诗人面对此景时的惊异,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身处异乡的不安。颈联:“绳烂金沙井,松干乳洞梯”,诗人聚焦于金沙井和乳洞的细节,绳索腐烂、松树干枯影响到乳洞的梯子,生动地展现出环境的荒凉破败。这些细节描写进一步强化了昭州给诗人带来的陌生感,使读者更能体会诗人在这样环境中的心境。尾联:“乡音殊可骇,仍有醉如泥”,诗人听到与家乡截然不同的乡音,感到十分惊异,又看到有人烂醉如泥的情景。“乡音殊可骇”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异乡的不适应和因陌生感产生的孤独,“仍有醉如泥”则进一步烘托出异乡氛围的奇特与难以融入,表达出诗人身处异乡的复杂情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西楼望月》

下一篇:唐·权德舆《送薛十九丈授将作主簿,分司东都,赋得春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