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裁诗走马成":韩冬郎十岁时就能走马成诗,
# 走马成:言其作诗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可成章。《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裁诗:作诗。,十岁:大中五年(851),韩偓十岁。
"冷灰残烛动离情":在那冷灰残烛的情境中触动了离情。
# 冷灰残烛:当是当时饯别宴席上的情景。
"桐花万里丹山路":在那桐花盛开、万里飘香的丹山路上,
# 桐花万里丹山路:《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丹水出焉……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史记·货殖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桐,梧桐,传说凤凰非梧桐不宿。丹山,传说为凤凰产地。
"雏凤清于老凤声":小凤凰的叫声比老凤凰的声音更加清脆动听。
# 雏凤清于老凤声:此戏谑韩瞻,并赞其子韩偓的诗才。《晋书·陆云传》:“陆云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又杜甫有“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诗句,商隐此言“清”“老”,当即此意。在商隐赴梓幕后不久,韩瞻亦出任果州刺史,韩偓必随行,所以这里说丹山路上,有“雏凤”“老凤”之声。"雏凤"指韩冬郎,“老凤”指韩瞻,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
"剑栈风樯各苦辛":经过剑阁的栈道,乘坐乘风破浪的江帆,各有艰辛,
# 各苦辛:兼指水陆行程。,风樯:当指赴蜀途中的一段水程。,剑栈:剑阁栈道。
"别时冰雪到时春":当初分别正值冰天雪地的时候,没想到,现在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 别时冰雪到时春:商隐大中五年冬赴梓,故说“别时冰雪”。大中十年春随柳仲郢还长安,故说“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韩偓的诗才就像是何逊一样,请别和我再联句吧,
# 休联句:根据议定的诗题,几人轮流赋诗若干句,连缀成诗篇。,何逊:南朝诗人。,凭:请。此诗“别时冰雪到时春”巧妙联合何逊与范云联句中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瘦尽东阳姓沈人":如果再要联句,只怕我会像沈约一样变瘦了。
# 瘦尽东阳姓沈人:自注:原注,沈东阳约尝畏何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终未能到。”。余虽无东阳之才,而有东阳之瘦矣。姓沈人:沈约曾为东阳太守,其《与徐勉书》中说到自己的老瘦:“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此处以何逊比偓,以沈约自比。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二首》是两首七言绝句,是酬赠诗。此组诗围绕对韩偓少年才华的高度赞美以及对其未来的殷切期许展开。第一首先描绘了当年送别宴上,十岁的韩偓在“冷灰残烛”触动离情的氛围中,走马成诗的情景,展现其才思敏捷。接着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作比,将韩偓比作雏凤,其父比作老凤,形象地夸赞韩偓诗才超过父辈,诗风清新老成。第二首中,先写李商隐与韩偓父亲韩瞻各自路途的艰辛,“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暗示时间流逝与行程不易。后巧用何逊、沈约典故,“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把韩偓比作何逊,自己比作沈约,进一步表达对韩偓诗才的倾倒与赞赏,同时流露出自身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以及对韩偓成长的关注。
2. 写作手法
用典:第二首中“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运用了南朝诗人何逊和沈约的典故。以何逊比韩偓,以沈约自比,既表达了对韩偓诗才的高度赞赏,又体现了自己的谦逊,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表达更加委婉含蓄。比喻:第一首中“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将韩冬郎父子比作凤凰,把韩冬郎比作雏凤,其父比作老凤,形象地说明了韩冬郎的清新卓越,胜过乃父,使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韩冬郎的出众才华。烘托:第一首中“冷灰残烛动离情”,通过描写“冷灰残烛”的惨淡景象,烘托出送别的筵宴已近尾声,众人皆被离情别绪所笼罩的氛围,也从侧面烘托出韩冬郎在这种情境下触发诗思,即席赋诗的才华。对比:第一首中“雏凤清于老凤声”,将雏凤和老凤的声音进行对比,突出了韩冬郎的诗才超过其父,使韩冬郎的形象更加鲜明。联想:第一首中“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诗人由韩冬郎的才华联想到传说中凤凰产在丹山,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从而构成一幅桐花盛开、凤凰偕鸣的令人神往的图景,这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使诗歌更具诗情画意,也更好地表现了韩冬郎的才华。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此部分采用倒装手法。先描绘了别宴结束时的惨淡场景,“冷灰残烛”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氛围,暗示送别筵席已至尾声,众人皆被离情别绪所笼罩。在此情境下,才引出十岁的韩冬郎在这样的氛围中触发诗思,“走马成”突出其作诗速度之快,展现出惊人的才华。“裁”字表明韩冬郎作诗已懂得取舍剪裁,这对于一个十岁孩童而言,实属难得。这两句通过对场景的细致刻画和对冬郎作诗情形的描述,为后文对其才华的称赞做了铺垫,一个才思敏捷、少年老成的小诗人形象初现端倪。“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在叙事之后,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展开评赞。将韩冬郎父子比作凤凰,想象在那万里桐花盛开的丹山路上,凤凰翔集,鸣声相和。“雏凤清于老凤声”直接点明韩冬郎的诗才如同雏凤之声,清脆悦耳,更胜其父(老凤),形象地说明了青出于蓝的道理。诗人通过丰富的联想,营造出一幅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仅使抽象的“青出于蓝”之理变得具体可感,也将韩冬郎的峥嵘年少和卓越诗才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诗人对少年才子的喜爱与赞赏之情也溢于言表,此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第二首:“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首句中的“各”字紧扣诗题“兼呈畏之员外”,写李商隐与韩瞻天各一方,韩瞻携子赴任,陆路需经剑阁艰难山路,水路要乘船前行,各有辛苦。第二句顺着首句的苦辛展开,从时间维度着眼,“别时冰雪到时春”表明从冬季分别到春天,时间跨度长,暗寓了两人之间思念的长久。这两句既写出了路途奔波之苦,又传达出深深的思念之情,为后文对韩偓才华的进一步赞扬做了情感上的铺垫。“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诗人以“为”字开篇,“为凭何逊休联句”一句,巧用南朝诗人何逊与沈约的典故,将韩偓比作自幼负盛名的何逊,自己比作自认为才思低于何逊的沈约。“瘦尽”二字回应首句中的“苦辛”,既暗示自己因思念、因感慨身世而日渐消瘦,又委婉地表达出自己才不如韩偓的谦逊态度。这两句诗亲切而幽默,韵味高远,既体现了诗人对韩偓诗才的高度赞赏,也展现出他对一个幼年诗人关怀备至的倾慕之情,这种对后辈的虚心、热情在封建文人中较为罕见。
4. 作品点评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二首》生动记录并盛赞了韩偓年少才华,为研究晚唐文人交游及诗歌传承提供了珍贵样本。写作特色极为鲜明,巧用“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一比喻将韩偓才华具象化,生动且贴切,蕴含青出于蓝的哲理,兼具诗情画意,同时善用典故,如第二首借何逊、沈约之事委婉表达对韩偓的推崇,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结构上层层递进,从回忆别宴韩偓作诗,到对其才华的深度评价,环环相扣、萦回曲折。这组诗是李商隐诗歌创作风格多样性的有力体现,跳出其常见的朦胧绮丽,以清新明快之笔展现对晚辈的赏识,极大地丰富了其作品内涵。
# 此赠冬郎,叹其才之胜父。此呈畏之员外,言其诗之难和也。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前首称其迈种之才,后首己之倾倒至矣。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风调自佳。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上一篇:唐·许浑《金谷园》
下一篇:唐·贾岛《盐池院观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