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契静三边":握持符契安定三边边疆,
# 三边:汉时指匈奴、南越、朝鲜。这里泛指边境,边疆。,执契:谓手持凭证,以相验对。
"持衡临万姓":秉持公允治理天下百姓。
# 持衡:持秤称物。比喻公允地评量人才。
"玉彩辉关烛":宝玉光辉照亮关塞烛火,
"金华流日镜":金殿华彩流转如日明镜。
"无为宇宙清":无为而治宇宙清和安宁,
"有美璇玑正":政教善美璇玑运行端正。
"皎佩星连景":皎洁玉佩似繁星连光影,
"飘衣云结庆":飘逸衣袂若祥云结吉庆。
"戢武耀七德":止息武力闪耀七德之光,
# 七德:武功的七种德行。
"升文辉九功":振兴文治辉映九功之盛。
# 九功:古指六府三事为九功。
"烟波澄旧碧":烟波澄明不改旧时碧绿,
"尘火息前红":战火熄灭再无往日通红。
"霜野韬莲剑":霜野收藏起莲花宝剑,
"关城罢月弓":关城卸下那如月弓影。
"钱缀榆天合":钱币如星缀满边塞天空,
"新城柳塞空":新城空寂柳塞不再纷争。
"花销葱岭雪":葱岭积雪消融如花开尽,
"縠尽流沙雾":流沙迷雾散尽似縠纹平。
"秋驾转兢怀":秋日车驾辗转心怀戒惧,
"春冰弥轸虑":春冰薄脆更添忧虑难停。
"书绝龙庭羽":龙庭不再有羽书飞传,
"烽休凤穴戍":凤穴边疆已息灭烽燧。
"衣宵寝二难":夜不解衣忧虑治国二难,
# 衣宵:这里是宵衣旰食的意思,指天未明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进食。常用于称谀帝王勤于政事。
"食旰餐三惧":因政务繁忙而延迟用餐,进食时仍心怀多重忧虑。
"翦暴兴先废":翦除暴徒复兴先代废业,
# 翦:一作剪。
"除凶存昔亡":除去凶顽保存往昔危亡。
"圆盖归天壤":天圆覆盖归于清明天地,
# 壤:一作坏。
"方舆入地荒":地方疆域纳入太平洪荒。
# 方舆:指大地。
"孔海池京邑":孔海如池环绕京都城邑,
"双河沼帝乡":双河似沼滋润帝王故乡。
"循躬思励己":省察自身常思励精图治,
"抚俗愧时康":安抚民俗愧享时世安康。
"元首伫盐梅":君主期待贤才如盐梅佐味,
# 盐梅:盐和梅子。盐的味道咸,梅子味道酸,均为调味所需。
"股肱惟辅弼":重臣当为栋梁共辅国政。
# 股肱:大腿和胳膊。都是为躯体的重要部分。比喻辅佐君主的大臣。
"羽贤崆岭四":求贤若渴效仿崆峒访四老,
"翼圣襄城七":翼护圣德追慕襄城问七圣。
"浇俗庶反淳":期望浇薄世风回归淳厚,
"替文聊就质":改变浮华文饰崇尚质朴。
"已知隆至道":已知弘扬大道国运昌盛,
"共欢区宇一":共庆天下一统寰宇清平。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以武力平定边疆、以文治安抚百姓的治国理念,展现了贞观年间边疆安宁、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同时表达了帝王对自身治国责任的深刻思考与戒惧之心,以及对贤才辅佐的渴望,体现了初唐“儒道互补”的治国思想和“大一统”的政治理想。
2. 分段赏析
“执契静三边,持衡临万姓”,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他凭借皇权安定边疆,秉持公允治理万民的宏大格局。诗中亦透露着他励精图治、开辟盛世的坚定愿望。“玉彩辉关烛,金华流日镜”,以“玉彩”“金华”等华丽意象,描绘出朝廷德政如光芒般照亮边关,似明镜洞察万物,既体现武功之盛,又暗示文治清明。“无为宇宙清,有美璇玑正”,化用道家“无为”思想,意为顺应天道,可使宇宙清朗,国家政务如璇玑般运转正常,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追求和治理理念。“皎佩星连景,飘衣云结庆”,描绘出一种祥瑞之象,佩戴的玉佩如星辰相连,飘动的衣袂似云朵汇聚祥瑞,渲染出国家安宁、祥瑞笼罩的氛围。“戢武耀七德,升文辉九功”戢武(止息武力)与升文(振兴文治)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唐太宗对“文治”的重视(如完善科举、编修史书)。七德“九功”均典出《左传》《尚书》,以儒家经典中的“武德”“文治”标准自勉,彰显以“王道”治国的合法性。“烟波澄旧碧,尘火息前红”,描绘边疆景象,烟波恢复昔日碧绿,战火平息不再见红,通过前后对比,突出边疆由战乱到和平的变化。“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意为在霜寒的原野收起莲花剑,边关城池停止使用如月之弓,形象地表现出边疆战事平息,武器入库的和平场景。“钱缀榆天合,新城柳塞空”,“钱缀榆天”化用星宿典故,描绘星空景象,“新城柳塞空”说明边疆新城不再有战事,一片空旷安宁,进一步强调和平氛围。“花销葱岭雪,縠尽流沙雾”,写葱岭的雪因花而消融,流沙的雾因丝绸而消散,寓意着和平带来了生机,边疆环境变得美好。“秋驾转兢怀,春冰弥轸虑”,秋驾,秋日车驾出行,代指帝王处理政务的辛劳。“兢怀”(戒惧之心)化用《诗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达治国的谨慎态度。春冰,以春天薄冰易裂比喻潜在危机,“轸虑”(深切忧虑)凸显唐太宗对“守成之难”的清醒认知,呼应其“居安思危”的名臣奏对(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跳出歌功颂德的窠臼,直抒治国的压力与戒惧,展现唐太宗作为政治家的务实与自省,使诗歌兼具政治理性与个人情感。“书绝龙庭羽,烽休凤穴戍”,说明边疆不再有紧急军情羽书,烽火台也不再点燃,再次强调边疆的安宁,与前文描写相呼应。“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天未亮他便起身忙碌,直至夜幕深沉才得空进食。这般辛苦,正是帝王治国殚精竭虑的真实写照,“宵衣旰食”的成语便源于此,后世常以此赞誉帝王的勤勉。李世民深知,治理天下绝非一己之力可成。“翦暴兴先废,除凶存昔亡”,表明要翦除暴虐,复兴先代废亡之政,去除凶邪,铭记往昔灭亡之教训,体现了其借鉴历史、治国安邦的理念。“圆盖归天壤,方舆入地荒”,寓意天下回归自然,大地归于安宁,描绘出一种天下太平、万物和谐的景象。“孔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以“孔海”“双河”形容京邑和帝乡的地理风貌,展现出国家中心地区的祥和与繁荣。“循躬思励己,抚俗愧时康”,意为自我反省,思考如何激励自己,面对太平盛世,深感惭愧并更加努力,体现了李世民的自省精神和对国家治理的责任感。“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元首,代指君主,出自《尚书》“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将君臣关系比作“首脑”与“四肢”,强调协作重要性。盐梅,典出《说命》,殷高宗以“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喻贤相伊尹的重要性。此处唐太宗自比期待“盐梅”(贤才)的君主,暗指对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的渴求与倚重。贞观年间广纳贤才(如重用魏徵、提拔寒门士子),此句既是对“贞观之治”人才政策的总结,亦彰显君主虚怀纳谏的姿态。“羽贤崆岭四,翼圣襄城七”,化用典故,表明要像黄帝在崆峒山访贤、尧帝在襄城得到贤能辅佐一样,广纳贤才,突出了贤才对治国的重要性。“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希望社会风气由浮薄回归淳朴,摒弃浮华,崇尚质朴,体现了对良好社会风气的追求和对文化内涵的重视。“已知隆至道,共欢区宇一”至道,指儒家“王道”或道家“大道”,“隆”字体现对治国理念的自信。区宇一,直接点明“天下一统”的盛世图景,呼应开篇。
上一篇:唐·李山甫《司天台》
下一篇:唐·胡宿《次韵徐爽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