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zhāng
zhōu
jiǔ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jiǔ
huì
nán
tóng
qǐng
kàn
gōng
shàng
bàn
zuò
jūn
rén
shàng
hóng
jiǔ
shuí
wéi
jūn
wáng
zhī
zhǎo
chūn
léi
sān
yuè
zuò
xiǎng
zhàn
shì
lái
huán
jiā

译文

莫要推辞这杯酒,如此相聚本就难得相同。且看那织女机上的丝绸,半数化作军旗上的猩红。莫要推辞这杯酒,谁愿成为君王的猛士爪牙。三月的春雷寂静无声,战士们又怎能归返家乡。

逐句剖析

"莫辞酒":莫要推辞这杯酒,

"此会固难同":如此相聚本就难得相同。

"请看女工机上帛":且看那织女机上的丝绸,

"半作军人旗上红":半数化作军旗上的猩红。

"莫辞酒":莫要推辞这杯酒,

"谁为君王之爪牙":谁愿成为君王的猛士爪牙。

"春雷三月不作响":三月的春雷寂静无声,

"战士岂得来还家":战士们又怎能归返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张徐州莫辞酒》是唐代韩愈的诗作。开篇直劝“莫辞酒”,强调聚会特殊。又以“女工机上帛,半作军人旗上红”呈现战事频仍,百姓受累。继而借春雷未响、战士难归再次劝酒,既感时艰、念战士不易,又含对友人情谊。全诗以劝酒为线,情真语朴,反映现实,感染力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莫辞酒,此会固难同”:开篇直抒胸臆,劝酒之意急切。“莫辞”二字,口吻恳切,似有不容拒绝之势,强调当下聚会的难得。在这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时局下,人们相聚本就不易,一杯酒承载的不只是情谊,更是对这片刻安宁的珍惜,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开启下文对现实的感慨。“请看女工机上帛,半作军人旗上红”:诗人将视角转向民间女工,她们辛勤劳作织出的布帛,大半都成了军队旗帜上的染料。一个“请看”,有引导读者关注之意,让我们仿若亲眼目睹女工日夜劳作、成果却被大量征用的场景。“半作”一词,突出比例之重,反映出战争对民间物资的巨大消耗,背后是百姓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也暗示了战争的频繁与残酷,使诗的内涵从个人聚会延伸到社会民生层面。“莫辞酒,谁为君王之爪牙”:再次劝酒,语气更为深沉凝重。这里的“谁为”,有反问之意,引发人们对保家卫国之士的思考。在国家危难之际,君王需要勇猛忠诚的将士,而这一杯酒,既是对将士们的敬重,也是对他们责任担当的肯定,侧面烘托出战争形势严峻,急需有人挺身而出守护家国,情感在劝酒中逐渐升华。“春雷三月不作响,战士岂得来还家”:诗人巧用比喻,将本该在阳春三月响起的春雷比作振奋士气、催动战事的力量。然而春雷未响,意味着战事胶着、进展不顺。战士们有家难回,深陷战争泥沼,既饱含对战士的深切同情,又流露出对战争迟迟不停的无奈与怨愤。以问句收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战争带来的苦难更加深入人心,强化了全诗的悲剧色彩与批判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

下一篇:唐·王维《送李员外贤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