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朝代:唐作者:于濆浏览量:1
wén
chí
zhōng
shí
hǎi
shuǐ
shēn
wén
sāng
xià
shí
huá
táng
yīn
pín
chuāng
zhù
jiā
míng
chǔ
zhēn
tiān
shuāng
míng
móu
zhǐ
jiào
shí
hāo
zān
yuè
mào
yùn
hán
é
yīn
zhū
dào
yǎn
suì
shē
chǐ
xīn
zhī
zhào
fēi
yàn
mǎn
chāi
huáng
jīn

译文

我听说池塘里的鱼,不知道大海有多深。我听说桑树下的女子,不知道华丽厅堂的背阴处。贫家女子在破旧的窗前辛苦地织布,富贵人家却传来捣衣的杵砧声。上天赐予她们一双明亮的眼睛,却只让她们认识用野草做的簪子。只能可惜她们有着像越国美女一样的容貌,也蕴含着像韩娥一样的歌声。因为珠玉之类的珍宝从未进入她们的眼帘,所以也就没有奢侈之心。哪里知道赵飞燕,发髻上插满了黄金钗。

逐句剖析

"吾闻池中鱼":我听说池塘里的鱼,

"不识海水深":不知道大海有多深。

"吾闻桑下女":我听说桑树下的女子,

"不识华堂阴":不知道华丽厅堂的背阴处。

# 阴:深邃。,华堂:华美的厅堂。

"贫窗苦机杼":贫家女子在破旧的窗前辛苦地织布,

# 机杼:织布机。

"富家鸣杵砧":富贵人家却传来捣衣的杵砧声。

# 杵砧:即砧杵,捣衣的槌棒与垫石,喻浣洗衣服。

"天与双明眸":上天赐予她们一双明亮的眼睛,

# 明眸:明亮的眼睛。,天与:上天给予。

"只教识蒿簪":却只让她们认识用野草做的簪子。

# 蒿簪:用野蒿草杆做的簪。簪,插在发髻或冠上的长针。,教:让许之意。

"徒惜越娃貌":只能可惜她们有着像越国美女一样的容貌,

# 越娃:越地的美女,指西施。

"亦蕴韩娥音":也蕴含着像韩娥一样的歌声。

# 韩娥:古代善于唱歌的人。,蕴:具有、含有。

"珠玉不到眼":因为珠玉之类的珍宝从未进入她们的眼帘,

"遂无奢侈心":所以也就没有奢侈之心。

"岂知赵飞燕":哪里知道赵飞燕,

# 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

"满髻钗黄金":发髻上插满了黄金钗。

# 钗:作动词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里中女》是晚唐现实主义诗人于濆创作的五言古诗。诗人以凝练笔触,通过对比农家女与富家女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深刻展现贫家女子的困顿艰辛与悲苦命运。诗作以小见大,在鲜明的贫富对照中,不仅勾勒出底层女性的苦难图景,更折射出社会阶层的巨大鸿沟,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以及对封建统治阶级压榨行径的有力揭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于濆(?~?),唐代诗人。字子漪,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会昌时,为乡贡进士,曾漫游各地,远入边塞。咸通进士,官终泗州判官。其工诗,尤善古风,与刘驾、曹邺等皆不满当时拘守声律和轻浮艳丽的诗风,曾作古风诗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其诗多为五古,短小精悍,风格古朴,颇受乐府民谣影响。诗今存40余篇,颇多能反映当时社会矛盾之作。著有《于濆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于濆是晚唐现实主义诗人。他创作了许多关注百姓生活困苦、批判社会黑暗现实的作品,《里中女》就是其中的一首。通过亲眼目睹农家贫女与富家千金的天壤之别,诗人深感不平,借这首诗既表达对贫苦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又暗含自己虽具才能却因出身寒微难获重用的愤懑,控诉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属于悯农题材。诗中以精妙对比手法,将桑下女的贫寒境遇与富家女的奢靡生活并置,描绘了底层“里中女”对富贵生活的陌生纯真,以及富家女华服下劳动者的血汗凝结。开篇化用民歌比兴勾勒桑下女质朴形象,继而以细腻刻画赞其聪慧纯善,结尾用“华堂”与贫寒形成强烈反差。全诗借对比凸显贫富阶层对立,揭露剥削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骄奢无道的愤懑批判,语言质朴而余韵悠长,艺术感染力极强。

2. 写作手法

对比:“富家女,精心梳妆比春容,似欲与风争艳。”描绘了富贵人家女子的形象,她们注重外在的装扮,精心梳妆打扮,好像要与春风比美。结尾两句,与“华堂”、“富家”照应,与乡里女子的辛苦劳作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两者生活境遇的巨大差异。

3. 分段赏析

“里中女,家家尽作苦辛事,夜归犹自操心。”此句描绘了乡里女子的生活状态,家家都在为生活辛苦劳作,夜晚归来也不能放松,还要操心家中事务。体现了乡里女子生活的忙碌和艰辛,她们为了家庭的生计默默付出,没有丝毫的怨言。“富家女,精心梳妆比春容,似欲与风争艳。”描绘了富贵人家女子的形象,她们注重外在的装扮,精心梳妆打扮,好像要与春风比美。与乡里女子的辛苦劳作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两者生活境遇的巨大差异。“里中女,富家女岂知苦?”此句通过反问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乡里女子的同情和对富家女子的批判。富家女子哪里懂得乡里女子的艰辛呢?这种对比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让读者感受到劳动妇女的苦难和无奈。"

4. 作品点评

相较于其他同情贫女的诗篇,《里中女》别具一格。诗人并未因里中女身处困顿就一味褒扬,而是以“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这一独到见解,揭示出人性与环境的深层关联。在诗人笔下,里中女的质朴并非与生俱来,富家女的奢靡也非天性使然,二者截然不同的性情与志趣,实则是财富差异对心灵产生影响的结果——物质的匮乏或充裕,悄然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深刻展现出财富对人性的潜在腐蚀,赋予诗作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思辨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起首四句用池鱼不识海水来兴起贫家女子不理解富贵生活,十分自然贴切,富于民歌的比兴特色。

不详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唐诗精选》

# 本篇以里中女与富家女和后妃作比较。里家女长得很漂亮,嗓音也很甜美,并不在富家女甚至那些后妃之下,但她们却既劳苦,又穷困,命运与那些富家女迥然不同。通过对比,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作了揭露和针砭,对里中女的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同情。让事实说话,不空发议论,直切明快,具有乐府民歌的特色。

不详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张亚新《唐诗精选》

# 这首诗用白描和对比手法,揭露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人物鲜明、语言质朴。开头用“池鱼”不识“海深”的比喻起兴,结尾以宫中贵人的娇宠无比加以对照。不但结构严整,而且体现了于濆诗歌在乎淡无奇之中锋芒毕露的艺术特色。

不详当代古典文学家金性尧《干部文史读物·古诗选读·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陆龟蒙《漉酒巾》

下一篇:唐·徐姓《题天回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