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íng
qián
táo

朝代:唐作者:韦庄浏览量:2
céng
xiàng
táo
yuán
làn
màn
yóu
tóng
fàn
xiān
zhōu
jiē
yán
dòng
qiān
zhū
hǎo
wèi
shèng
tíng
qián
shù
yōu
dài
chuí
xiāng
lèi
yán
bàn
guī
chóu
líng
gōng
ráo
chūn
hèn
yǐn
xiāng
fēng
shàng
jiǔ
lóu

译文

曾经我游历过桃花盛开的桃源仙境,也和渔父一起泛舟在如梦如幻的仙舟之上。大家都说桃源洞里的千株桃花美不胜收,但在我看来,都比不上庭前那一株桃花的清幽之美。桃花上带着露珠,像是湘女的泪水轻轻垂落,它默默无言,又仿佛陪伴着息妫的无尽忧愁。五陵的公子们对春天充满了无尽的遗憾和惆怅,不要让这桃花的香气引诱他们登上酒楼。

逐句剖析

"曾向桃源烂漫游":曾经我游历过桃花盛开的桃源仙境,

"也同渔父泛仙舟":也和渔父一起泛舟在如梦如幻的仙舟之上。

"皆言洞里千株好":大家都说桃源洞里的千株桃花美不胜收,

"未胜庭前一树幽":但在我看来,都比不上庭前那一株桃花的清幽之美。

"带露似垂湘女泪":桃花上带着露珠,像是湘女的泪水轻轻垂落,

"无言如伴息妫愁":它默默无言,又仿佛陪伴着息妫的无尽忧愁。

"五陵公子饶春恨":五陵的公子们对春天充满了无尽的遗憾和惆怅,

"莫引香风上酒楼":不要让这桃花的香气引诱他们登上酒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庭前桃》是晚唐诗人韦庄写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诗以庭前一树桃花为题,通过描写桃花的孤秀与幽静,寄寓了王朝末世贵族子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伤情绪。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拟人、典故等手法,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细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纯洁美的追求。同时,诗中通过对桃花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晚唐社会动荡的隐喻与感慨。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首兼具艺术美感与深刻内涵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庭前桃》是晚唐诗人韦庄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庭前一树桃花来表达情感。诗中提到“皆言洞里千株好,未胜庭前一树幽。”通过对比桃花源中千株桃花与庭前一树桃花,突出庭前桃花的幽静之美。诗人托桃花言志,寄寓了王朝末世贵族子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伤情绪。“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把桃花比作湘女泪、息妫愁,赋予桃花一种哀怨、无奈的情感,象征着贵族子弟在末世的无奈与悲哀。诗的尾联“五陵公子饶春恨,莫引香风上酒楼。”中,“五陵公子”指贵族子弟,“莫引香风上酒楼。”暗示贵族子弟不要沉迷于奢华享乐,表达了诗人对贵族子弟的劝诫之意。

2. 写作手法

对比:“皆言洞里千株好,未胜庭前一树幽。”诗人通过对比“洞里千株好。”与“庭前一树幽。”突出了庭前桃花的清幽之美。化用:诗中“带露似垂湘女泪”化用舜妃(湘女)悲泣的典故,赋予桃花以深情;“无言如伴息妫愁”则化用息妫因被迫入楚而沉默寡言的典故,描写了庭前桃花的神态。拟人:“无言如伴息妫愁”,赋予桃花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桃花的姿态。

3. 分段赏析

首联:“曾向桃源烂漫游,也同渔父泛仙舟。”诗人回忆曾经游历桃花源的经历,与渔父一同泛舟于仙境般的桃花林中。此联以“桃源”开篇,既点明了桃花的出处,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诗人通过回忆,引出对桃花的描写,为下文对比庭前桃花作铺垫。颔联:“皆言洞里千株好,未胜庭前一树幽。”诗人提到众人皆夸赞桃源中千株桃花的繁茂与美丽,但他却认为这些桃花都不及庭前那一株桃花的清幽。此联运用对比手法,以桃源千株桃花的盛景衬托出庭前桃花的独特之美,突出了诗人对庭前桃花的偏爱。颈联:“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诗人将庭前桃花的露珠比作湘女的泪水,桃花的沉默则如同息妫的忧愁。此联运用典故和拟人手法,赋桃花以人的情感,生动地描绘出桃花带露的娇美姿态和静谧的氛围,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哀伤。尾联:“五陵公子饶春恨,莫引香风上酒楼。”诗人劝诫五陵公子不要因庭前桃花的美丽而沉溺于春恨之中,也不要将桃花的香气引入酒楼,以免沾染世俗的奢靡之风。此联通过“莫引”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奢华生活的批判,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纯洁美好事物的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鸿一《嵩山十志十首·洞元室》

下一篇:唐·李白《炼丹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