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ìng
西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2
hàn
shǐ
使
nián
bié
pān
ruò
liǔ
zhé
hán
méi
shàng
gāo
tái
qiān
guān
chūn
xuě
yàn
lái
rén
lái
qiāng
shēng
chóu
jué
yuè
péi
huí
hǎi
yàn
fēi
tiáo
xuān
cǎo
绿
xìng
huā
hóng
lián
lóng
shuāng
bìn
cuì
xiá
jīn
zhī
chūn
yàn
nóng
lóu
shàng
yuè
míng
sān
suǒ
chuāng
zhōng
xiǎo
yīng
chūn
wǎn
rén
liǔ
méi
zhèng
xiāng
luó
cuì
lián
chū
juǎn
jìng
zhōng
huā
zhī
cháng
duàn
sài
mén
xiāo
yàn
lái

译文

长叹愁思,与你离别之情,攀爬在稀疏的柳枝上,折断的梅枝上,还有西部的楼台上,难舍难分。千里之外的边关覆盖在春雪里,远去的雁群已经飞来,却不见你的身影。那长叹愁思,只有月亮的影子在西北戈壁滩上徘徊。燕子翩翩欲飞,细心梳理羽毛,庭院中长满了碧绿的草,树上开着鲜红的杏花,可是这美好的春景却被隔在帘栊之外。女主人公双鬓上戴着金玉首饰,她就像一枝浓艳的春花,美丽非凡。十五的明月高挂楼头,月光照进琐窗中,如此良辰美景,她艳妆打扮,然而却幽居小楼,她心中的孤凄和哀怨可想而知。幕春时节,细雨蒙蒙,晓莺娇啼,闺中思妇如花似玉,她轻颦着弯弯的柳眉,正在思念远征的爱人。清晨初起,卷起罗幕翠帘,她对镜梳妆,镜中映出她娇媚的容颜,好像春花一般。可是她的大好青春却不能和爱人共度,春来大雁稀少,爱人远在塞外关口,断绝了消息,深切的相思令她悲伤断肠。

逐句剖析

"汉使昔年离别":长叹愁思,与你离别之情,

# 汉使:本指汉朝出使西域的官员,这里泛指远戍西陲的将士。

"攀弱柳":攀爬在稀疏的柳枝上,

# 攀弱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攀:折。

"折寒梅":折断的梅枝上,

# 折寒梅:折梅花以赠远人。南朝宋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上高台":还有西部的楼台上,难舍难分。

# 上高台:登台遥望,以寄乡思。

"千里玉关春雪":千里之外的边关覆盖在春雪里,

# 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

"雁来人不来":远去的雁群已经飞来,却不见你的身影。

"羌笛一声愁绝":那长叹愁思,

# 羌笛: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月裴回":只有月亮的影子在西北戈壁滩上徘徊。

# 月裴回:意谓月亮也被凄怨的笛声所感动而在空中徘徊。裴回:一作徘徊。

"海燕欲飞调羽":燕子翩翩欲飞,细心梳理羽毛,

# 海燕欲飞调羽:燕子将要起飞时,先理一理它的羽毛。海燕,燕子。古以燕子从海上来,故称。调羽:梳理羽毛。

"萱草绿":庭院中长满了碧绿的草,

# 萱草绿:“萱草”三句:萱草碧绿,杏花绯红,都在帘栊之外。萱草,又写成“蘐草”或“谖草”。《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朱熹注:“谖草合欢,食之令人忘忧者。”

"杏花红":树上开着鲜红的杏花,

# 杏花:次于梅而开,五瓣,色白带红,似梅花而稍大,果实可食。

"隔帘栊":可是这美好的春景却被隔在帘栊之外。

# 帘栊:有帘之窗。《说文解字》段注:“帘与栊,皆言横直为窗棂,通明。”即窗户格子。

"双鬓翠霞金缕":女主人公双鬓上戴着金玉首饰,

# 双鬓翠霞金缕:“双鬓”二句:双鬓戴着碧霞色的玉石和金丝制成的首饰,看去好像春天里一朵盛开的鲜花。翠霞金缕:指华美的首饰。

"一枝春艳浓":她就像一枝浓艳的春花,美丽非凡。

"楼上月明三五":十五的明月高挂楼头,月光照进琐窗中,

# 楼上月明三五:“楼上”二句:楼上正是十五明月高照之时,琐窗中之人,浓妆对圆月,别有情思。

"琐窗中":如此良辰美景,她艳妆打扮,然而却幽居小楼,她心中的孤凄和哀怨可想而知。

# 琐窗:镂有花纹之窗。

"细雨晓莺春晚":幕春时节,细雨蒙蒙,晓莺娇啼,

"人似玉":闺中思妇如花似玉,

# 人似玉:比喻美人如玉。清俞樾《群经评议·尔雅二》:“古人之词,凡所甚美者,则以玉言之。《尚书》之‘玉食’,《礼经》之‘玉女’,《仪礼》之‘玉饰’,皆是也。”

"柳如眉":她轻颦着弯弯的柳眉,

"正相思":正在思念远征的爱人。

"罗幕翠帘初卷":清晨初起,卷起罗幕翠帘,

# 罗幕翠帘初卷:“罗幕”二句:写美人初起,帘幕初卷,对镜自照,人如花美。罗幕,丝罗帐幕。古代闺阁多悬挂于卧室,或悬于纱窗、珠帘之上,目的是为了防尘、遮光。宋晏殊《蝶恋花》:“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镜中花一枝":她对镜梳妆,镜中映出她娇媚的容颜,好像春花一般。

"肠断塞门消息":可是她的大好青春却不能和爱人共度,

# 塞门:塞外关口。颜延年《赭白马赋》:“简伟塞门,献状绛阙。”李善注:“塞,紫塞也。有关,故曰门。”,肠断:表示极度关切。《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雁来稀":春来大雁稀少,爱人远在塞外关口,断绝了消息,深切的相思令她悲伤断肠。

# 雁:此语意双关,咏雁兼指“雁书”。相传雁足传书(见《汉书·苏武传》),古代诗词中常以“雁”借指书信。宋晏几道《诉衷情》:“雁书不到,蝶梦无凭,漫倚高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定西番三首》是唐代温庭筠创作的一组边塞题材词作。第一首上片以“汉使昔年离别”为核心,通过“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三个连贯动作,层层铺陈离别的不舍场景;下片以“千里玉关春雪”勾勒边塞苍茫,借“雁来人不来”的对比和“羌笛”“月裴回”的意象,强化思妇盼归不得的愁绪。第二首上片描绘“海燕调羽”“萱草绿”“杏花红”的春日景象,下片聚焦“双鬓翠霞金缕”的闺中女子,以“楼上月明三五”暗喻时光流逝与孤独守望。第三首上片以“细雨晓莺春晚”营造朦胧氛围,下片通过“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的细节,展现闺阁相思,结尾“肠断塞门消息,雁来稀”直抒对边塞音信渺茫的悲叹。全词以征人思妇为主题,善用“柳”“梅”“羌笛”“月”等典型意象,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与边塞风物交融,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具有晚唐边塞词独特的凄美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年份已难以考证。它描绘了汉朝一位女子被迫出塞和番的故事,女子眷恋家乡,却迫于无奈踏上远行之路。抵达边关后,岁月悠悠,她对故土的思念与日俱增,乡愁如同浓重的阴霾,在心底肆意蔓延,且找不到丝毫排解的出口,词人有感于此,遂创作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铺陈:上片“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点明人物、时间、情事,围绕“汉使离别”用一连串动作描写,组接成离别画面,层层展开,蕴含深情。借景抒情:“千里玉关春雪”构成边塞画卷,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羌笛一声愁绝,月裴回”借助羌笛、明月,渲染凄清悲凉氛围,渗透征人思妇的悲愁。细节描写:“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连用三个具有象征性的细节,刻画西域百姓送别张骞时恋恋不舍的场景,表现其对张骞的敬爱,与下片盼望汉使而不得的忧伤相呼应。起兴:“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以“海燕未来”“江梅已过”的自然节序变化起兴,引出女子“斗草”嬉戏以及后续梳妆场景,点明暮春时节,为女子新妆登场铺垫情境,自然流畅地开启词境,如一幅春景图徐徐展开,吸引读者走进女子的世界。烘托:“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描绘寒食节时百草千花的烂漫景致,用春日的繁华热闹,侧面烘托女子内心的孤寂落寞。外界生机勃勃,自己的香车却不知该停靠何处,以乐景衬哀情,强化女子情感的表达,使孤寂之感更甚。拟人:“人似玉,柳如眉”,以玉比喻女子的温润纯洁,用眉形容柳的婀娜多姿,同时“柳如眉”将柳拟人化,赋予柳与人相似的柔美,既写活了春柳,又映衬出女子的娇柔秀媚,人与景相互交融,画面唯美,生动展现女子的外在美,也为下文深入内心做铺垫。情景交融:“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开篇将细雨、流光、芳草等暮春意象与“恨”融合,细雨打湿流光,芳草岁岁与恨共生,营造出朦胧、凄清又满含幽怨的氛围,让无形的“恨”具象化,读者仿若能触摸到少妇心中那如细雨般绵密、如芳草般无尽的相思愁绪。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上片:“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四句,以铺叙手法回溯离别场景。“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三个连贯动作,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离别时的依依深情——折柳寄意、赠梅表心、登高望远,既有“长亭送别”的典型意象,又通过细节动作凸显人物内心的不舍与怅惘。“汉使”点明征人身份,“昔年”暗含时空相隔,为全词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下片:“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裴回”四句,以思妇视角展开边塞想象。“玉关春雪”描绘边塞的苍茫景象,暗含征人戍边的艰苦;“雁来人不来”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思妇盼归不得的失落。末句“羌笛”“月”两个典型意象,以听觉与视觉的交织,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氛围——羌笛声中回荡着《关山月》的哀怨,明月裴回更添长夜难捱的愁绪,与王昌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异曲同工,均以边塞风物强化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之苦。第二首:上片开篇借海燕初飞引出女子新妆,仿若灵动轻盈的海燕赋予女子朝气活力,画面明快。继而描绘草绿花红之景,盎然春意成为女子梳妆的绝美背景,映衬出其内心的愉悦欢畅。下片着眼女子妆后模样,精细勾勒双鬓妆饰,尽显艳丽风姿;又以鲜花喻女子,赞其明艳动人宛如春日繁花。至结尾,将女子置于月圆琐窗之下,虽未直白言情,然透过场景转换、妆容细节,幽居楼中的凄楚幽怨悄然流露,全词含蓄蕴藉,韵味悠长,令人回味。第三首:此词围绕闺中少妇对征人的思念展开。上片先勾勒晚春图,如丝细雨纷纷扬扬,晓莺啼叫打破寂静,却反添清冷孤寂。于这般暮春景致里,笔锋转向人物,“人似玉”绘出女子温润娇美,“柳如眉”一语双关,既摹春柳婀娜,又现女子柔媚,“正相思”则直探其心底思念。下片承接上文深入刻画,帘幕轻卷、美人晨起,呼应“晓莺”晨起之景;对镜晓妆,恰似“人似玉”展现的娇美,流露自怜;“肠断”两句,表面写塞外征人,实则展现女子从相思至失望悲怆的心境,与前文“相思”紧密关联,上下片相互呼应,结构精巧缜密,浑然一体。

3. 作品点评

该词突破温庭筠绮丽秾艳的词风,以边塞典型意象入词,辅以刚直句式与质朴语言,深切自然地抒写征人思妇的离愁别怨,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楼上二句)不知秋思在谁家。

明汤显祖《花间集》卷一

# 如此良辰美景,而佳人幽居楼上,垂帘不卷,其情绪可想见矣。

近代丁寿田、丁亦飞《唐五代四大名家词》甲篇

# “月徘徊”,是“香稻啄残鹦鹉粒”句法。

明汤显祖手批《花间集》卷一

# 攀柳折梅,皆所以写离别之思。末二句闻笛见月,伤之也。

明董其昌《评注便读草堂诗余》卷七

# 此词前后段起句及后段第三句俱间押仄韵,温庭筠别首“海燕欲飞:词与此同,其平仄如一。

清王奕清等《词谱》卷二

# 《定西番》八句而拗句占其四。凡拗句皆一一相对……凡其拗处坚守不苟者,当皆有关于管弦法度。飞卿托迹狭邪,雅精此事,或非漫为诘屈。

现代词学家夏承焘《唐宋词论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齐己《言诗》

下一篇:唐·白居易《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