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使昔年离别":长叹愁思,与你离别之情,
# 汉使:本指汉朝出使西域的官员,这里泛指远戍西陲的将士。
"攀弱柳":攀爬在稀疏的柳枝上,
# 攀弱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攀:折。
"折寒梅":折断的梅枝上,
# 折寒梅:折梅花以赠远人。南朝宋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上高台":还有西部的楼台上,难舍难分。
# 上高台:登台遥望,以寄乡思。
"千里玉关春雪":千里之外的边关覆盖在春雪里,
# 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
"雁来人不来":远去的雁群已经飞来,却不见你的身影。
"羌笛一声愁绝":那长叹愁思,
# 羌笛: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月裴回":只有月亮的影子在西北戈壁滩上徘徊。
# 月裴回:意谓月亮也被凄怨的笛声所感动而在空中徘徊。裴回:一作徘徊。
"海燕欲飞调羽":燕子翩翩欲飞,细心梳理羽毛,
# 海燕欲飞调羽:燕子将要起飞时,先理一理它的羽毛。海燕,燕子。古以燕子从海上来,故称。调羽:梳理羽毛。
"萱草绿":庭院中长满了碧绿的草,
# 萱草绿:“萱草”三句:萱草碧绿,杏花绯红,都在帘栊之外。萱草,又写成“蘐草”或“谖草”。《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朱熹注:“谖草合欢,食之令人忘忧者。”
"杏花红":树上开着鲜红的杏花,
# 杏花:次于梅而开,五瓣,色白带红,似梅花而稍大,果实可食。
"隔帘栊":可是这美好的春景却被隔在帘栊之外。
# 帘栊:有帘之窗。《说文解字》段注:“帘与栊,皆言横直为窗棂,通明。”即窗户格子。
"双鬓翠霞金缕":女主人公双鬓上戴着金玉首饰,
# 双鬓翠霞金缕:“双鬓”二句:双鬓戴着碧霞色的玉石和金丝制成的首饰,看去好像春天里一朵盛开的鲜花。翠霞金缕:指华美的首饰。
"一枝春艳浓":她就像一枝浓艳的春花,美丽非凡。
"楼上月明三五":十五的明月高挂楼头,月光照进琐窗中,
# 楼上月明三五:“楼上”二句:楼上正是十五明月高照之时,琐窗中之人,浓妆对圆月,别有情思。
"琐窗中":如此良辰美景,她艳妆打扮,然而却幽居小楼,她心中的孤凄和哀怨可想而知。
# 琐窗:镂有花纹之窗。
"细雨晓莺春晚":幕春时节,细雨蒙蒙,晓莺娇啼,
"人似玉":闺中思妇如花似玉,
# 人似玉:比喻美人如玉。清俞樾《群经评议·尔雅二》:“古人之词,凡所甚美者,则以玉言之。《尚书》之‘玉食’,《礼经》之‘玉女’,《仪礼》之‘玉饰’,皆是也。”
"柳如眉":她轻颦着弯弯的柳眉,
"正相思":正在思念远征的爱人。
"罗幕翠帘初卷":清晨初起,卷起罗幕翠帘,
# 罗幕翠帘初卷:“罗幕”二句:写美人初起,帘幕初卷,对镜自照,人如花美。罗幕,丝罗帐幕。古代闺阁多悬挂于卧室,或悬于纱窗、珠帘之上,目的是为了防尘、遮光。宋晏殊《蝶恋花》:“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镜中花一枝":她对镜梳妆,镜中映出她娇媚的容颜,好像春花一般。
"肠断塞门消息":可是她的大好青春却不能和爱人共度,
# 塞门:塞外关口。颜延年《赭白马赋》:“简伟塞门,献状绛阙。”李善注:“塞,紫塞也。有关,故曰门。”,肠断:表示极度关切。《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雁来稀":春来大雁稀少,爱人远在塞外关口,断绝了消息,深切的相思令她悲伤断肠。
# 雁:此语意双关,咏雁兼指“雁书”。相传雁足传书(见《汉书·苏武传》),古代诗词中常以“雁”借指书信。宋晏几道《诉衷情》:“雁书不到,蝶梦无凭,漫倚高楼。”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写作手法
铺陈:上片“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点明人物、时间、情事,围绕“汉使离别”用一连串动作描写,组接成离别画面,层层展开,蕴含深情。借景抒情:“千里玉关春雪”构成边塞画卷,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羌笛一声愁绝,月裴回”借助羌笛、明月,渲染凄清悲凉氛围,渗透征人思妇的悲愁。细节描写:“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连用三个具有象征性的细节,刻画西域百姓送别张骞时恋恋不舍的场景,表现其对张骞的敬爱,与下片盼望汉使而不得的忧伤相呼应。起兴:“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以“海燕未来”“江梅已过”的自然节序变化起兴,引出女子“斗草”嬉戏以及后续梳妆场景,点明暮春时节,为女子新妆登场铺垫情境,自然流畅地开启词境,如一幅春景图徐徐展开,吸引读者走进女子的世界。烘托:“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描绘寒食节时百草千花的烂漫景致,用春日的繁华热闹,侧面烘托女子内心的孤寂落寞。外界生机勃勃,自己的香车却不知该停靠何处,以乐景衬哀情,强化女子情感的表达,使孤寂之感更甚。拟人:“人似玉,柳如眉”,以玉比喻女子的温润纯洁,用眉形容柳的婀娜多姿,同时“柳如眉”将柳拟人化,赋予柳与人相似的柔美,既写活了春柳,又映衬出女子的娇柔秀媚,人与景相互交融,画面唯美,生动展现女子的外在美,也为下文深入内心做铺垫。情景交融:“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开篇将细雨、流光、芳草等暮春意象与“恨”融合,细雨打湿流光,芳草岁岁与恨共生,营造出朦胧、凄清又满含幽怨的氛围,让无形的“恨”具象化,读者仿若能触摸到少妇心中那如细雨般绵密、如芳草般无尽的相思愁绪。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上片:“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四句,以铺叙手法回溯离别场景。“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三个连贯动作,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离别时的依依深情——折柳寄意、赠梅表心、登高望远,既有“长亭送别”的典型意象,又通过细节动作凸显人物内心的不舍与怅惘。“汉使”点明征人身份,“昔年”暗含时空相隔,为全词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下片:“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裴回”四句,以思妇视角展开边塞想象。“玉关春雪”描绘边塞的苍茫景象,暗含征人戍边的艰苦;“雁来人不来”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思妇盼归不得的失落。末句“羌笛”“月”两个典型意象,以听觉与视觉的交织,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氛围——羌笛声中回荡着《关山月》的哀怨,明月裴回更添长夜难捱的愁绪,与王昌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异曲同工,均以边塞风物强化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之苦。第二首:上片开篇借海燕初飞引出女子新妆,仿若灵动轻盈的海燕赋予女子朝气活力,画面明快。继而描绘草绿花红之景,盎然春意成为女子梳妆的绝美背景,映衬出其内心的愉悦欢畅。下片着眼女子妆后模样,精细勾勒双鬓妆饰,尽显艳丽风姿;又以鲜花喻女子,赞其明艳动人宛如春日繁花。至结尾,将女子置于月圆琐窗之下,虽未直白言情,然透过场景转换、妆容细节,幽居楼中的凄楚幽怨悄然流露,全词含蓄蕴藉,韵味悠长,令人回味。第三首:此词围绕闺中少妇对征人的思念展开。上片先勾勒晚春图,如丝细雨纷纷扬扬,晓莺啼叫打破寂静,却反添清冷孤寂。于这般暮春景致里,笔锋转向人物,“人似玉”绘出女子温润娇美,“柳如眉”一语双关,既摹春柳婀娜,又现女子柔媚,“正相思”则直探其心底思念。下片承接上文深入刻画,帘幕轻卷、美人晨起,呼应“晓莺”晨起之景;对镜晓妆,恰似“人似玉”展现的娇美,流露自怜;“肠断”两句,表面写塞外征人,实则展现女子从相思至失望悲怆的心境,与前文“相思”紧密关联,上下片相互呼应,结构精巧缜密,浑然一体。
3. 作品点评
该词突破温庭筠绮丽秾艳的词风,以边塞典型意象入词,辅以刚直句式与质朴语言,深切自然地抒写征人思妇的离愁别怨,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
# (楼上二句)不知秋思在谁家。
明汤显祖《花间集》卷一
# 如此良辰美景,而佳人幽居楼上,垂帘不卷,其情绪可想见矣。
近代丁寿田、丁亦飞《唐五代四大名家词》甲篇
# “月徘徊”,是“香稻啄残鹦鹉粒”句法。
明汤显祖手批《花间集》卷一
# 攀柳折梅,皆所以写离别之思。末二句闻笛见月,伤之也。
明董其昌《评注便读草堂诗余》卷七
# 此词前后段起句及后段第三句俱间押仄韵,温庭筠别首“海燕欲飞:词与此同,其平仄如一。
清王奕清等《词谱》卷二
# 《定西番》八句而拗句占其四。凡拗句皆一一相对……凡其拗处坚守不苟者,当皆有关于管弦法度。飞卿托迹狭邪,雅精此事,或非漫为诘屈。
现代词学家夏承焘《唐宋词论丛》
上一篇:唐·齐己《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