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喻复今朝是":西周文王所喻之“复卦”,正是今日,
# 复:复卦。,文王:指周文王。
"子晋吹笙此日同":王子乔吹笙还家,亦正是七日。
# 子晋吹笙:传说仙人王子乔本是周灵王太子晋,好吹笙。子晋:王子乔的字。神话人物。相传为周灵王太子,喜吹笙作凤凰鸣,被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炼,后升仙。
"舜格有苗旬太远":如舜之派禹南征有苗,七旬而使有苗来归,日期亦太远了,
# 格有苗:《尚书》中有“七旬有苗格”语。有苗:即三苗,古代一个部落。
"周称流火月难穷":周代所说的“七月流火”的时光也难以追寻穷尽。
# 流火:指火星渐向西下,暑寒将退时。
"镂金作胜传荆俗":用镂刻金箔制作成人形的饰品,这是荆楚之地流传的风俗,
# 胜:妇女的首饰。
"剪彩为人起晋风":剪出彩色的纸来做成小人儿,这是源自晋地的传统风尚。
# 剪彩:古代正月七日,以金银箔或彩帛剪成人或花鸟图形,插于发髻或贴在鬓角上,也有贴于窗户、门屏,或挂在树枝上作为装饰的,谓之“剪彩”。剪:一作翦。彩:立春日的首饰,源于晋代。
"独想道衡诗思苦":惟念及隋薛道衡聘陈时思归之苦,作《人日思归诗》,
# 道衡:指隋代诗人薛道衡。
"离家恨得二年中":他离家在外,心中的离恨恐怕就如我这两年中所体会的一样啊。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人日为题材的七言律诗。诗中通过引用诸多典故,描绘了人日的相关风俗,如荆楚的镂金作胜、晋地的剪彩为人等,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历史典故的思考。诗人借景抒情,借人日的热闹反衬自己离家两年的孤寂,表达了强烈的思家之情以及身世飘零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文王喻复今朝是”运用了周文王的典故,《易经》中复卦象征着阳气回复,寓意吉祥,借此点明人日的吉利;“子晋吹笙此日同”用王子乔吹笙的典故,增添了节日的祥瑞氛围;“舜格有苗旬太远”说的是舜以德感化有苗部落的故事;“周称流火月难穷”涉及周代“七月流火”的说法;“独想道衡诗思苦”则是提及薛道衡,他曾在人日写下名诗,诗人借此表达追念。这些用典丰富了诗歌文化内涵,借古事抒己情,使情感表达含蓄深沉。对比:“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描绘了人日时荆楚、晋地热闹喜庆的风俗,人们镂金剪彩,充满欢乐氛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尾联“独想道衡诗思苦,离家恨得二年中”,展现出诗人独自思念薛道衡,又因离家两年而孤苦寂寞、思家心切,以风俗的热闹反衬自己的孤寂,增强情感冲击力。借景抒情:“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通过描写人日里荆楚地区镂金作胜、晋地剪彩为人的风俗场景,展现出节日的欢乐画面,而诗人在这样的氛围中,触景生情,将自己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和对身世的感慨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 分段赏析
首联“文王喻复今朝是,子晋吹笙此日同”,诗人巧妙援引周文王与王子乔的典故,点明人日乃吉利之日,蕴含失而复得之意。看似只是简单交代节日,实则在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思归之情,宛如为全诗定下了一根情感的主弦,引领着读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颔联“舜格有苗旬太远,周称流火月难穷”,借助舜与有苗以及周代“流火”的典故,以舜时等待“七旬”有苗才归顺,凸显时间漫长,又强调“流火的七月”更难捱过。运用层层递进的手法,以“旬”和“月”衬托“七日”,将诗人度日如年的煎熬之感生动呈现,使得思家心切的情感愈发深沉浓烈。颈联“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此联描绘了人日之时热闹的风俗画面,妇女们镂金剪彩制作成人胜,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氛围。但诗人笔锋一转,以这种热闹场景为反衬,突出自身孤身一人的寂寥,让思乡之情在对比中更加浓郁。尾联“独想道衡诗思苦,离家恨得二年中”,诗人由薛道衡的诗句引发联想,借薛道衡自比,倾诉离家已久、客居生活的艰难。日复一日的离别让他难以承受,这两句直接点明离恨主旨,将诗人渴望归家的迫切心情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把全诗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
4. 作品点评
《人日即事》此诗用典稍显堆砌,理解不易,并非典范之作,诗韵有所欠缺。不过,若仅作偶尔戏笔,倒也无伤大雅。
# 前辈云:“诗家病使事太多,盖皆取其与题合者类之,如此乃是‘编事’,虽工何益?”李商隐《人日》诗云(略)。正如前语。若《隋宫》诗云:“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又《筹笔驿》云“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则融化斡旋如自己出,精粗顿异也。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三
# (“文王”句)此句是破题。(三、四)衬出“日”字。
清沈辑《义门读书记》
# 此首乃獭祭之最下者。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五
# 前半两引“七日”事,正笔也,言与人日同也。一用七旬”一用“七月”事,翻笔也,言与人日异也。齐、梁间有此体,义山戏效之而变为七言耳。五、六因叙人日之风俗,即滚下作结。
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
# 杨、刘只学此种。齐、梁中本有此体,今变为七言耳。
清何焯
# 前四句一字不通;五、六亦堆垛无味;七、八虽成语,亦无佳处。
清纪昀
# 《李义山诗辨正》诗亦不恶,然非玉溪手笔,冯氏疑之是也。
近代张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