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江雾歇":天亮了江雾渐渐消散,
"洲浦棹歌来":江洲水浦传来船歌声。
# 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洲浦:洲边、水边。
"绿水逶迤去":碧绿江水蜿蜒流去,
# 逶迤:曲折连绵貌。
"青山相向开":青山相对着迎面展开。
"城临蜀帝祀":城临近蜀帝祭祀之地,
# 蜀帝祀:蜀帝的祭祀之所。
"云接楚王台":云连接着楚王的歌台。
# 楚王台:指巫山神女峰南面的阳台。
"旧知巫山上":早就知道在那巫山上,
# 巫山:在四川省巫山县东。,旧知:老朋友。
"游子共徘徊":游子们在此徘徊不已。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徙洛阳(今属河南)。曾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仕终左丞相,卒谥文贞。张说为文精壮,注重风骨,尤长于碑志,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贬官岳阳期间,诗风凄婉有情致。他三拜宰相,辅弼文治三十年,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又喜奖掖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翰、王湾等皆受其提携,对盛唐文学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诗歌《巡边在河北作》,传奇《梁四公记》《镜龙记》。
1. 分段赏析
首联:以见闻为切入点,着墨精妙,声色兼具,起笔便不同凡响。“天明江雾歇”,从视觉着笔,点明时间与地点,与诗题相互呼应。黎明破晓,那曾弥漫于江面的雾气已然消散殆尽,眼前是浩渺无垠的江水,辽阔广袤的天空,如此壮美的景致,令人心驰神往。“洲浦棹歌来”,则从听觉入手。在这雾气散尽、天色初明之时,江洲水浦处悠悠传来阵阵渔歌,曲调婉转悠扬,声声入耳,似在诉说着生活的闲适与美好。这“歇”与“来”,一为视觉呈现,一为听觉感知,生动地勾勒出画面,也流露出作者彼时愉悦畅快的心境。颔联:“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紧承首句,继续铺陈写景,色彩明丽动人,将绿水青山的秀丽雄姿刻画得入木三分。“逶迤去”,精准地描摹出江水蜿蜒曲折之态,同时,也从侧面巧妙地暗示出船行速度之快,仿佛在江面上轻快地穿梭。“相向开”,化静态的青山为动态,赋予其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恰似青山在热情地迎接行船之人,与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千古名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绿水”与“青山”的对仗,更增添了画面的形象感与色彩美,给人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颈联:聚焦名胜古迹,既有眼前真实景致的捕捉,又有内心思绪的延展,二者融合得自然流畅、毫无破绽。“城”即“白帝城”,它坐落于奉节县翟塘峡西口的白帝山上,地势险要,临江而立,气势恢宏。其旧称“鱼腹”,东汉公孙述据蜀称帝后,将其更名为白帝城,现存白帝庙,唐以前称作“公孙述祠”。回溯历史,三国时期,蜀先主刘备伐吴失利后,退守于此,并在此将幼主托付给诸葛亮。“蜀帝”一词,或许兼指公孙述与刘备二人。“楚王台”位于巫山县西的高都山上,又名“楚阳台”,传说楚襄王曾在此与巫山神女邂逅,这一典故源自宋玉的《高唐赋》。但凡乘船行经三峡之人,谁能不对白帝城与楚王台满怀奇妙的憧憬与敬仰?作者的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展现了三峡周边的独特景致,更让人由景及人,联想到诸多历史人物与神话传说,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与底蕴。尾联:“旧知巫山上,游子共徘徊”,乃是作者的遐想。他乘船顺流而下,奔赴夔州,一路饱览长江三峡的瑰丽风光,满心欢喜之际,不禁思绪翩跹:倘若能与故交挚友一同亲身游历巫山,沉醉于那如梦如幻的迷人景色之中,尽情地漫步赏玩,该是何等令人陶醉、何等惬意舒心之事啊!
上一篇:唐·柳宗元《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
下一篇:唐·李涉《失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