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chéng

朝代:唐作者:韦庄浏览量:1
ēn
zhòng
jiāo
duō
qíng
shāng
lòu
gèng
cháng
jiě
yuān
yāng
zhū
chún
wèi
dòng
xiān
jué
kǒu
zhī
xiāng
huǎn
jiē
xiù
qīn
chōu
hào
wàn
fèng
zhěn
zhěn
tán
láng

译文

情愈深,爱愈重,更容易使人无限感伤,慢慢长夜里更漏也显得更长,我们解开了绣有鸳鸯的衣裳。红唇还未来得及张开,就已经先体味到了嘴角边的口脂香。(郎)缓缓地揭开了华丽的被褥,握住了我那雪白的手腕,(妾)赶忙把凤枕移走,枕在情郎的胳膊上。

逐句剖析

"恩重娇多情易伤":情愈深,爱愈重,更容易使人无限感伤,

"漏更长":慢慢长夜里更漏也显得更长,

"解鸳鸯":我们解开了绣有鸳鸯的衣裳。

# 解鸳鸯:解开绣有鸳鸯的衣裳。

"朱唇未动":红唇还未来得及张开,

"先觉口脂香":就已经先体味到了嘴角边的口脂香。

# 口脂:口红,唇上胭脂。

"缓揭绣衾抽皓腕":(郎)缓缓地揭开了华丽的被褥,握住了我那雪白的手腕,

"移凤枕":(妾)赶忙把凤枕移走,

# 凤枕:绣有凤凰图案的枕头。

"枕檀郎":枕在情郎的胳膊上。

# 檀郎:本指潘岳。据《晋书·潘岳传》载,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举秀才。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后来,就用“潘郎”,泛指少年俊美的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城子·恩重娇多情易伤》乃唐末五代诗人韦庄之作,以细腻笔触描绘男女欢合之情,展现出妖冶顽艳却不失雅致的风格。作品开篇“恩重娇多情易伤”,点明女子深情敏感的特质,奠定了温馨中略带哀愁的基调;随后写夜深人静时二人亲密欢爱,将温馨缠绵的爱意融入闺房情景。词中词人通过细节、动作刻画,结合精准炼字,生动呈现女子的美丽多情;既展现出爱情的美好,又暗含女子对情感易逝的隐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江城子·恩重娇多情易伤》是韦庄创作的一首词,题材为男女情爱。作品以女方视角切入,描绘出一幅温馨缠绵却又暗含哀愁的闺房画面,细腻展现男女欢合之情。

2. 分段赏析

“恩重娇多情易伤,漏更长,解鸳鸯”三句开篇点题,奠定情感基调。“恩重娇多情易伤”直接揭示出女子在感情中投入极深,因情重而容易受伤,这份敏感细腻的情感展现出她对爱情的珍视,为全词营造出一种带着淡淡哀愁的氛围。“漏更长”通过描写夜晚滴漏声,暗示时间的漫长,烘托出夜的静谧与两人相处时氛围的深沉。“解鸳鸯”运用象征手法,鸳鸯常象征情侣,此处“解鸳鸯”既指解开绣有鸳鸯图案的衣带,暗示男女之间即将展开亲密接触,也象征着打破某种束缚,开启一段私密的情感交流。“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两句从嗅觉角度进行细节描写。在女子朱唇尚未开启说话之时,男子便已察觉到她口脂散发的香气。这一描写巧妙地展现出女子的娇美与精致,连口脂的香气都能被如此敏锐地捕捉到,同时也暗示出二人之间距离极近,关系亲密无间,体现出男子对女子细致入微的关注,从侧面烘托出女子的魅力。“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三句生动描绘女子的动作与情态。“缓揭绣衾抽皓腕”中,一个“缓”字将女子动作的轻柔、娇羞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缓缓揭开绣被,伸出洁白如玉的手腕,这一系列动作充满了女性的柔美与含蓄。“移凤枕,枕潘郎”进一步刻画女子的体贴温柔,她轻轻移动凤枕,让情郎枕靠,两人依偎缠绵,尽显柔情蜜意。这几句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温柔体贴、充满爱意的美人形象,将男女之间的亲密互动刻画得入木三分。

3. 作品点评

《江城子・恩重娇多情易伤》出自《花间集》,以大胆笔触聚焦男女欢合这一私密主题,尽显妖冶顽艳之风。词人以女方视角铺陈,将抒情与叙事精巧交织,使得全词行文流畅、毫无滞碍,语句简洁明快,生动展现出特定情境下的浓烈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全篇摹画乐境而不觉其流连狼藉,言简而旨远矣。

明汤显祖评《花间集》卷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无名氏《题取经诗》

下一篇:唐·鲍君徽《奉和麟德殿宴百僚应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