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坟满目衣冠尽":满眼累累的坟丘,昔目的贵胄士大夫都早已作古,
# 衣冠:以衣帽穿戴代指历代世家、历史人家。,丘坟:墓冢。坟,一作园。
"城阙连云草树荒":高耸入云的城楼隐没在荒草树木之中。
# 草树荒:楚国城阙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城阙连云:想象楚国盛世,城楼宫殿高耸入云。
"犹有国人怀旧德":还有遗民怀念昔日楚昭王的恩德,
# 国人:指楚国旧人。
"一间茅屋祭昭王":一间茅屋中祭奠着他的英灵。
# 一间茅屋祭昭王:谓当地百姓每年十月还来祭祀楚昭王。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勾勒出了楚都故地萧瑟的景象,借“丘坟满目”,传递出诗人抚今追昔的哀婉之情。也写了悲凉之感消散,恢复了自信,展现出九死未改的坚定信念。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通过描写墓冢和荒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以小见大:“城阙连云草树荒”中“城阙连云”是小景物作了大景物的坐标,说明高耸入云的城楼只剩下一片荒草,使得了眼前景更趋逼真贴切。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极力铺陈楚都的萧瑟之象。遥想往昔楚地疆域何其广袤,楚都风貌何其繁华,楚之君臣威仪何其显赫,如今却只余“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的景象。映衬着古老城阙的,唯有连片的坟茔、漫无边际的荒草与野树。这种苍茫的历史感怀,许多诗人都曾诉诸笔端,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便是经典例证;但韩愈在此中融入了独特的喟叹,他因直谏获罪,几近性命之虞,死亡的阴影时刻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刚离京城,便叮嘱远来的侄孙准备收殓自己的遗骸:“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道上,不堪颠簸与辛劳的幼女又夭折了。因此,首句选取丘坟这一阴森冷寂的意象,在吊古的情怀中裹挟着现实的困顿,暗含自伤的情愫。丘坟满目是眼前近景,城阙连云是辽阔远景,在茫茫宇宙空间的勾勒中,“衣冠尽”三字凝结着内心的感喟,是历史沧桑的情绪化表达。宋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与之相近,只是取象不同。韩愈从目之所及的空间中洞见了严峻的时间维度,体悟到人生的短暂与虚无。历史千年更迭,唯余丘坟矗立。当年的君臣士大夫带着他们的功业与追求,最终都归于无声的寂寥,湮没在荒草野树的掩映之中,怎不令人心生寒意。而诗人想到自己为信仰抗颜直谏,历经磨难,踏上遥远的贬谪之途,未来亦将了无痕迹,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字里行间流淌着苦涩悲凉的茫然心绪,让人感受到那种空茫无着的彷徨情态。“城阙连云”从艺术手法看,是以小景物作为大景物的坐标,让眼前景象更显真切;从情感脉络而言,极目天地的举动,正是困惑苦闷的心绪在寻求解脱与寄托的探寻。此时,仿佛寂静中传来一声鸡鸣,沉闷里拂过一缕清风,诗人惊喜地发现一座祠庙:“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他赶忙上前打听,得知“旧庙原本极为宏丽,如今只剩一间草屋,然而询问左侧的居民,仍称每年十月,百姓会相约聚集在庙前祭祀”。虽只是一间草屋,诗人却从中获得了莫大的慰藉,心境为之一振。楚昭王当年击退吴国入侵、收复失地的功德,千百年后仍被百姓缅怀、祭祀。而自己“欲为圣朝除弊事”的举动,正是为天下百姓消除愚昧与苦难,显然,诗人从茅屋祭祀昭王的场景中,领悟到了事业的真谛、生命的价值与归宿。此前的彷徨悲凉顿时消散,重新找回自信,更坚定了九死不悔的决心。
4. 作品点评
《题楚昭王庙》全诗营造出苍凉氛围且意蕴绵长。诗中“城阙连云”属虚拟之景,借此想见昔日楚国的繁盛气象,而眼前却唯余“草树荒”的萧索;篇末“一间茅屋”四字,更道尽兴衰之感。尽管屋舍简陋,后人追思之情却未曾消减。末句饶有风致,余韵悠长。当后人亲临此地怀古凭吊,抚今追昔之际,自会生发出别样的感触。
# 昌黎《题楚昭王庙》……感慨深矣!苏《冷然炯金陵》诗:“龙光寺里只孤僧,玄武湖如掌样平。更上鸣笼山上望,一间茅屋晋诸陵。”末语惨然类韩公。
宋叶寘《爱日斋丛钞》
# 刘(须溪)云:人评韩《曲江寄乐天》绝句胜白全集,此独谓唱酬可尔。若韩绝句,正在《楚昭王庙》一首,尽压晚唐。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宋人诗话取韩退之“一间茅屋祭昭王”一首,以为唐人万首之冠。今观其诗只平平,岂能冠唐人万首?而高棅《唐诗品汇》取其说。其矣,世人之有耳而无目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
# 周珽曰:此篇虽题美昭王,实规世主,当留德泽于民心也。与“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惟拜汉文陵”,同有言外远思。夫以“一间茅屋”形彼“连云城阙”,以彼“尽”“荒”二字,转出“犹有”怀德意来,展读间觉花影零乱。宋人评为唐万许之冠,以此。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朱彝尊曰:若草草然,却有风致,全在“一间茅屋”四字上。何焯曰:二语颠倒得妙,亦回鸾舞风格(首二句下)。意味深长,昌黎绝句中第一。
清朱彝尊《批韩诗》
# 近体即非公得意处,要之自是雅音。昭王欲用孔子,而为子西所沮。公之托意,或在于此欤?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昔人你退之“一间茅屋祭昭王”为晚唐第一。余以不如许浑《经始皇墓》远甚:“龙蟠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韩原咏昭王庙,此则于题外相形,意味深长多矣。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含蓄无尽(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韩退之之“日照潼关四扇开”,不如其“一间茅屋祀昭王”。
近代陈衍《石遗室诗话》
# 三溪曰:俯仰感怆,咏史上乘。
近代吴学濂《增评韩苏诗钞》
# 未是快调,却能以气势为风致,愈读则意愈绵,愈嚼则字愈香,此是绝句中杰作。
近代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
# 自是唐绝,然亦没甚意思。
近代程学恂《韩诗臆说》
# 首句伤古人之不见,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晋代衣冠成古丘”也。二句伤城郭之已非,犹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云“梦渚草长迷楚望”也。三句转入楚昭王。四句落到楚昭王庙。一种凭吊欷歔之概,俱在言外。(品)悲慨。
近代朱宝莹《诗式》
上一篇:唐·杜甫《李监宅》
下一篇:唐·白居易《种桃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