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孔雀初得时":可爱又令人怜惜的孔雀,在刚刚被人得到的时候,
# 孔雀:鸟名。头上有羽冠。雄鸟颈部羽毛呈绿色,多带有金属光泽。尾羽延长成巨大尾屏,上具五色金翠钱纹,开屏时如彩扇,尤为艳丽。雌鸟无尾屏,羽色亦较差。产于热带,在我国仅见于云南。可供观赏,羽毛亦为装饰品。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猨啸而长吟。”汉刘向《说苑·杂言》:“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唐沉亚之《为人撰乞巧文》:“假文羽於孔雀兮,而使擅夫佳丽。”宋孙光宪《八拍蛮》词:“孔雀尾拖金线长,怕人飞起入丁香。”钟宽洪《你好,亲爱的北京》诗:“毛主席向孔雀借来了翅膀,托着边疆的孩子,飞到北京!”
"美人为尔别开池":韦令公为了这只孔雀单独开辟了一个池塘。
"池边凤凰作伴侣":孔雀的羽毛华美,如同凤凰一般,陪伴在这个池塘旁边,
# 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羽毛五色,声如箫乐。常用来象征瑞应。《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唐韩愈《与崔群书》:“凤皇、芝草,贤愚皆以为美瑞;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
"羌声鹦鹉无言语":而它的叫声犹如羌笛一般凄婉,让鹦鹉也默不作声。
# 无言语:一作“寻花飞”。,鹦鹉:鸟名。头圆,上嘴大,呈钩状,下嘴短小,舌大而软,羽毛色彩美丽,有白、赤、黄、绿等色。能效人语,主食果实。《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羽篇》:“鹦鹉,能飞,众鸟趾前三后一,唯鹦鹉四趾齐分。凡鸟下睑眨上,独此鸟两睑俱动,如人目。”清吴兰修《黄竹子传》:“竹窗昼静,鹦鹉呼茶,香奁之福地也。”
"雕笼玉架嫌不栖":为它雕刻华美的笼子,用美玉做成架子,它都不愿意在里面歇息,
# 雕笼:指雕刻精致的鸟笼。汉祢衡《鹦鹉赋》:“闭以雕笼,剪其翅羽。”唐杜甫《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孔翠望赤霄,愁思雕笼养。”元吴元可《凤凰台上忆吹箫》词:“雕笼近,数声别似春禽。”
"夜夜思归向南舞":整夜只想着回归自然,每一夜都在向南方舞动身姿。
# 向南舞:一作“南海枝”。
"如今憔悴人见恶":现在它变得憔悴不堪,人们见了都觉得厌恶,
"万里更求新孔雀":主人还不惜到万里之外去寻求新的孔雀。
"热眠雨水饥拾虫":热了只好栖息在地上的水洼中,饿了便只好捉地上的虫子吃,
# 拾:一作“食”。
"翠尾盘泥金彩落":它碧翠的尾巴沾满了泥土,华丽的羽毛也渐渐掉落。
# 彩:一作“粉”。,翠尾:孔雀尾。晋左芬《孔雀赋》:“戴绿碧之秀毛,擢翠尾之修茎。”唐杜甫《赤霄行》:“赤霄玄圃须往来,翠尾金花不辞辱。”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孔雀毛著龙脑则相缀,禁中以翠尾作帚。每幸诸阁,掷龙脑以辟秽,过则以翠尾扫之皆聚,无有遗者。”
"多时人养不解飞":被人饲养了很长时间,它已经不懂得如何飞翔了,
"海山风黑何处归":在这艰苦的人类社会中,它又该怎样回归自然呢。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1. 分段赏析
“可怜孔雀初得时……夜夜思归向南舞”:这几句描述了孔雀初到韦令家时的待遇和它的状态。“可怜孔雀初得时,美人为尔别开池”,孔雀刚被得到时,备受宠爱,美人特意为它开凿池塘,显示出孔雀的珍贵。“池边凤凰作伴侣,羌声鹦鹉无言语”,以凤凰作伴,鹦鹉都因它的美丽和高贵而沉默,进一步突出孔雀的不凡。“雕笼玉架嫌不栖,夜夜思归向南舞”,即便有精美的雕笼玉架,孔雀却并不留恋,而是夜夜思念着南方的故乡,通过舞蹈来表达归乡的渴望,体现出它对自由和故土的深深眷恋。“如今憔悴人见恶,万里更求新孔雀”:时间推移,孔雀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它因思念故土而身形憔悴,不再被人喜爱,甚至遭到厌恶,主人竟不惜万里去寻求新的孔雀,与之前的宠爱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表现出人情的冷暖与世事的无常。“热眠雨水饥拾虫,翠尾盘泥金彩落。多时人养不解飞,海山风黑何处归”:这几句描绘了孔雀如今的悲惨处境。它热了在雨水中睡觉,饿了只能自己拾虫吃,美丽的尾羽沾满泥土,金色的羽毛也逐渐脱落,不复往日光彩。而且由于长期被人豢养,它已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在海山风黑的艰难环境下,不知该归向何处,流露出诗人对孔雀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借孔雀的遭遇,引发人们对自由、生命以及命运的思考。
上一篇:唐·李益《逢归信偶寄》
下一篇:唐·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