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èr
líng
shǒu
suì

朝代:唐作者:戴叔伦浏览量:1
shǒu
suì
shān
fáng
jiǒng
jué
yuán
dēng
guāng
xiāng
xiè
gòng
xiāo
rán
rén
gèng
xiàn
jiāo
huā
sòng
yǒu
tóng
cān
bǎi
chán
huà
chéng
fēi
jiè
zhī
jīn
shì
nián
yōu
xīn
qiǎo
qiǎo
hún
wàng
mèi
zuò
dài
sāng
tiān

译文

在山房守岁,远离尘嚣隔绝俗缘,灯光与燃尽的香灰,一同透着清寂萧然。不再有人献上新年的椒花颂辞,唯有客友相伴,共参柏子禅的深意。早已领悟化城并非真正乐土,竟不知今夜守岁已是何年。忧心忡忡全然忘记入眠,端坐等待扶桑日出、天地光明。

逐句剖析

"守岁山房迥绝缘":在山房守岁,远离尘嚣隔绝俗缘,

"灯光香灺共萧然":灯光与燃尽的香灰,一同透着清寂萧然。

"无人更献椒花颂":不再有人献上新年的椒花颂辞,

"有客同参柏子禅":唯有客友相伴,共参柏子禅的深意。

"已悟化城非乐界":早已领悟化城并非真正乐土,

"不知今夕是何年":竟不知今夜守岁已是何年。

"忧心悄悄浑忘寐":忧心忡忡全然忘记入眠,

"坐待扶桑日丽天":端坐等待扶桑日出、天地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二灵寺守岁》是唐代诗人戴叔伦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一说是丁鹤年所作,作于守岁之夜,诗人于隔绝尘嚣的山房之中,以孤灯残香的清寂场景开篇,通过舍弃世俗的椒花颂贺、转而与客共参柏子禅的对比,展现出对修行生活的选择。诗中借“化城非乐界”的领悟,揭示修行需超脱世俗幻象的本质,又以“不知今夕何年”的忘境,暗喻已超越对时间的执念。即便心怀隐忧而彻夜无眠,仍以静待扶桑日出的坚守,寄寓对觉悟境界的深切向往,全篇在清寂的守岁氛围中,深蕴着对修行真谛的思索与超越凡尘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一说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戴叔伦师从萧颖士,以文辞著称,作诗擅长五言律、绝。其五律长于言情,佳作颇多。《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联,被胡应麟《诗薮》许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虽“体格不越中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尚未臻大家之境,但在盛唐向中唐的转折演变之际颇有意义。代表作品有《江乡逢故人偶集》《关山月》《女耕田行》等。著有《戴叔伦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戴叔伦(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人,曾任抚州刺史等职,晚年隐逸修道。该诗当为戴叔伦晚年隐逸修道期间所作,诗中“山房”指二灵寺禅房,守岁场景折射出诗人脱离宦海的归隐状态。资料中虽提及戴叔伦晚年隐逸修道,其诗作多表现隐逸情调,但并未明确此诗作于隐逸时期。唐代寺院守岁习俗融合岁时祭祀与宗教修行,这种特殊环境为诗歌提供了创作契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守岁的七言律诗,借寺院守岁景象写出了诗人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状态、对佛禅哲理的领悟,以及内心深处对光明未来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用典:“无人更献椒花颂”,原典为晋代刘臻妻陈氏作《椒花颂》,用于元旦祝颂新年。诗中以“无人献”反用此典,舍弃世俗节庆的祝颂礼仪,通过传统祝颂的缺失,凸显禅房守岁的孤寂,强化对世俗欢庆的疏离。化用:“已悟化城非乐界”,化用《法华经》“化城”喻(原指修行中为暂歇而幻化的城池,非真实乐土)。诗中以“已悟非乐界”点明诗人领悟其虚幻本质,超越阶段性境界,体现对佛教“诸行无常”思想的体认。意象组合:“灯光香灺共萧然”“坐待扶桑日丽天”。前句以“灯光”“香灺”叠加,绘出孤灯残烛的清冷实景;后句以“扶桑日”的神话意象收束,虚写日出光明。实景与虚景组合,从清寂环境到光明期许,烘托超然修行心境。对比:“无人更献椒花颂”与“有客同参柏子禅”形成对照。前句写世俗元旦“献椒花颂”的祝颂礼仪在此处缺失(“无人”),凸显对传统节庆的疏离;后句写有客相伴参究“柏子禅”(“有客”),展现选择禅修的生活方式。二者以“无”与“有”的反差,突出诗人舍弃世俗欢庆、偏向修行的价值取向。

3. 分段赏析

首联“守岁山房迥绝缘,灯光香灺共萧然”,开篇便勾勒出守岁的环境。山房远离世俗纷扰,“迥绝缘”三字点明其幽僻隔绝的特点;室内仅有灯光摇曳、香烛燃尽后的灰烬散落,“灯光”与“香灺”的细节叠加,共同营造出清寂空荡的氛围,与世俗守岁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展现出禅房守岁的清冷与孤寂。颔联“无人更献椒花颂,有客同参柏子禅”,通过对比凸显诗人的选择。“椒花颂”源自晋代刘臻妻陈氏的元旦祝颂之辞,本是世俗节庆的重要礼仪,而诗中“无人献”的场景,舍弃了传统的欢庆形式;与之相对,“有客同参柏子禅”则写出诗人与客友一同修行参禅的情景。“无人”与“有客”的对照,清晰地暗示出诗人舍弃世俗礼仪、选择禅修生活的价值取向。颈联“已悟化城非乐界,不知今夕是何年”,转入对修行体悟的抒发。“化城”是《法华经》中的比喻,指修行途中供人暂歇的虚幻城池,诗人以“已悟非乐界”表明自己已看透其非真实乐土的本质,体现出对佛教“诸行无常”思想的深刻理解;而“不知今夕是何年”则进一步写出这种领悟带来的超脱——对时间的执念已然消解,心境仿佛跳出了岁月流转的束缚,沉浸在纯粹的修行体验中。尾联“忧心悄悄浑忘寐,坐待扶桑日丽天”,收束全诗并寄托期许。诗人坦言心中存有隐隐忧虑,却因专注守岁而全然忘却睡意,这份真实的情感为清修之境增添了人性温度;“坐待扶桑日丽天”中,“扶桑”是神话中日出之地的意象,诗人端坐等待日出天明,既暗含对时间流逝的微妙感触,更通过日出的光明景象,传达出对觉悟境界的向往与精神超脱后的澄明心境。

4. 作品点评

在唐代节令诗中,这首诗别具一格,它将传统守岁习俗与佛教禅理紧密结合,让节庆诗歌的哲理内涵更为丰富。诗里“柏子禅”“化城”等意象,被宋代禅诗大量引用,逐渐发展成独特的宗教诗歌语汇体系。除了此诗,戴叔伦的《兰溪棹歌》《苏溪亭》等山水诗作,也从不同角度展现其隐逸诗风,共同勾勒出他诗歌风格的多元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顾况《赠僧二首》

下一篇:唐·卢纶《题苗员外竹间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