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优游同过日":五年悠哉游乐的时光仿佛只是朝夕,
# 优游:悠闲自得。,五岁:五年。
"一朝消散似浮云":在某天,如同天上的浮云般,一下子消散了。
# 一朝:一时,短时间。
"琴诗酒伴皆抛我":那共同抚琴、作诗、饮酒的友人们都弃我而去,
"雪月花时最忆君":这风花雪月之时,最是我想念你的时候。
# 忆:想念。,雪月花时:指适于游赏的时候。
"几度听鸡歌白日":多少次,我们一起伴着公鸡啼鸣醒来;
"亦曾骑马咏红裙":也有过骑在马上,两人为美人作诗的事情。
# 红裙:本是妇女穿的裙,这里指女子。
"吴娘暮雨萧萧曲":听到歌姬在暮色里合着雨声的那曲调沧桑的歌曲,
# 萧萧:风雨猛烈迅疾的样子。,暮雨:傍晚的雨。,吴娘:吴地(今浙江、江苏一带)的女子。
"自别江南更不闻":我又想到,自从在江南分别的那天,到现在还没听到你的消息。
# 更:再,又。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寄殷协律多叙江南旧游。》是白居易所作。他与友人殷协律曾有五年悠闲相伴的时光,后友人离去,二人分别。白居易饱尝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回忆起往昔与友人相处的种种欢乐,心中满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思念,故而创作此诗以寄托深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将昔日与友人“五岁优游同过日”的时光和今朝“一朝消散似浮云”的现实进行对比,往昔的欢乐与当下的孤寂形成鲜明反差,突出如今的孤独与伤感;回忆中“琴诗酒伴皆抛我”,往昔琴诗酒相伴的欢快情事,和当下“雪月花时最忆君”的现实凄清也形成对比,强化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所描绘的过去在杭州的欢快场景,与“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所呈现的如今自别江南后再难听闻吴娘曲的落寞现状相对比,进一步烘托出对过往与友人同游岁月的怀念和对友人深深的想念。借景抒情:“雪月花时最忆君”借雪、月、花这些美好的自然景色,抒发在这些美好时刻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对偶:颔联“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琴诗酒伴”对“雪月花时”,“皆抛我”对“最忆君”,对仗工整,使诗歌节奏和谐,富有韵律美。虚实结合:“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五岁优游同过日”为实写,真切描绘了往昔与友人一同优游的时光;“一朝消散似浮云”则是虚写,以“浮云”作比,形象虚幻地展现如今友人离散的境况,虚实相衬,更添怅惘。“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是对过去在杭州与友人同游时欢乐场景的实写;“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前句想象吴娘暮雨中唱曲之景为虚,后句“自别江南更不闻”回归现实为实,虚实结合,凸显对江南旧游及友人的深切怀念。
3. 分段赏析
《寄殷协律多叙江南旧游。》首联“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昔日五年与友人优游相伴的时光一朝消散比作浮云,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易逝、友情离散的感慨;颔联“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直抒胸臆,点明友人离去后自己的孤独,且在雪月花这些美好时节更增对友人的思念;颈联“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回忆往昔与友人一同听鸡报晓、骑马赏景等欢快情事,以昔日的欢乐反衬当下的孤寂;尾联“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将思绪拉回现实,借再也听不到吴娘的暮雨萧萧曲,抒发与友人分别后生活的缺失和内心的怅惘,进一步强化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 作品点评
《寄殷协律多叙江南旧游。》是白居易诗歌中的佳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以质朴的文字传递出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上,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等手法,将回忆与现实交织,昔日的欢乐与今朝的孤独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情感的表达。虽无广为传颂的名句,但整首诗情真意切,生动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体现出白居易诗歌擅长抒情、贴近生活的特点。
下一篇:唐·贾岛《风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