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dǒng
shào
nán
yóu
běi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2
yān
zhào
chēng
duō
gǎn
kǎi
bēi
zhī
shì
dǒng
shēng
jìn
shì
zhì
yǒu
huái
怀
bào
shì
zhī
yǒu
dǒng
shēng
miǎn
zāi
zhī
shí
gǒu
qiǎng
rén
zhě
jiē
ài
yān
shěn
yān
zhào
zhī
shì
chū
xìng
zhě
zāi
rán
cháng
wén
fēng
huà
zhī
jīn
suǒ
yún
xié
liáo
zhī
xíng
bo
zhī
dǒng
shēng
miǎn
zāi
yīn
yǒu
suǒ
gǎn
wèi
diào
wàng
zhū
jūn
zhī
ér
guān
shì
yǒu
shí
gǒu
zhě
wèi
xiè
yuē
:“
:“
míng
tiān
zài
shàng
chū
ér
shì
。”
。”

译文

燕赵之地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用悲壮歌声抒发内心愤懑的人。董先生到长安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空有满腹才华,心情忧郁地想去燕赵地区谋生。我知道您这次一定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人。董先生,您要努力啊!像您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就算是崇尚道义、勉强行仁的人都会替您惋惜。何况河北人本来就有行侠仗义的本性呢!但我也听说过社会风气会随着教化改变,我怎么知道现在的风气和古人说的不一样了呢?姑且通过您的这次行程来验证一下吧。董生努力吧!我因为您的事产生了感慨。请替我去祭奠乐毅将军的坟墓,再去集市看看,如今还有像高渐离那样隐姓埋名的义士吗?替我告诉他们:“当今天子圣明,应该出来为国效力了。”

逐句剖析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燕赵之地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用悲壮歌声抒发内心愤懑的人。

# 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燕赵:借指的河北一带。

"董生举进士":董先生到长安考进士,

# 举:参加。,董生:董先生,指董邵南。

"连不得志于有司":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

# 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怀抱利器":空有满腹才华,

# 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郁郁适兹土":心情忧郁地想去燕赵地区谋生。

# 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吾知其必有合也":我知道您这次一定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人。

# 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董生勉乎哉":董先生,您要努力啊!

# 乎:语气词,啊。

"夫以子之不遇时":像您这样怀才不遇的人,

# 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就算是崇尚道义、勉强行仁的人都会替您惋惜。

# 慕义强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何况河北人本来就有行侠仗义的本性呢!

# 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矧:何况。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但我也听说过社会风气会随着教化改变,

# 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知道现在的风气和古人说的不一样了呢?

#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通过您的这次行程来验证一下吧。

#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董生勉乎哉":董生努力吧!

# 乎:语气词,可解释为“啊”。,勉:勉励,鼓励,努力做的意思。

"吾因子有所感矣":我因为您的事产生了感慨。

# 感:感想,觉出。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请替我去祭奠乐毅将军的坟墓,

# 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而观于其市":再去集市看看,

# 于:介词,在。

"复有昔时屠狗者乎":如今还有像高渐离那样隐姓埋名的义士吗?

# 屠狗者:泛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为我谢曰":替我告诉他们:“

# 谢:告诉。

"明天子在上":当今天子圣明,

# 天子:皇帝,唐宪宗李纯。

"可以出而仕矣":应该出来为国效力了。”

# 出而仕:出来做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韩愈在元和年间为友人所作的一篇赠序。此篇既表达了对董生“怀抱利器而无所施”的深切同情,又暗含对其投效河北藩镇之举的不以为然。作者以含蓄委婉的笔触,在赠别文字中寄寓规劝之意。全文虽为送别一位科场失意、欲往河北谋职的士人而作,实则透过个人际遇折射出中唐士人在仕途选择上的时代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宪宗元和年间,安徽寿县人董邵南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多次落第后准备投奔河北藩镇。韩愈始终坚持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他与董邵南交情深厚,深知董邵南才华横溢,投靠河北“必能有所作为”。但对韩愈而言,这无异于“助纣为虐”;而董邵南又确实“仕途不顺”,正因如此,韩愈提笔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赠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赠序体裁文章,也是一篇政治讽喻散文。介绍了董邵南多次科举失利后欲投奔河北藩镇的遭遇,借送别友人展开对时局的深刻思考。既表达对友人怀才不遇的痛惜,又暗含对董生投靠藩镇可能沦为“贰臣”的警示。既显韩愈维护大一统的政治立场,又透露出对寒士命运的深切同情。

2. 分段赏析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韩愈开篇即以“古称”暗藏锋芒,借燕赵之地自古多豪侠的典故,表面赞颂地方民风慷慨,实则暗含对当下藩镇割据局面的影射。此处“古称”二字尤为关键,既点明历史渊源,又为后文“然”字转折埋下伏笔,暗示时移世易、今非昔比的批判意图。“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此句直述董邵南科举失意、投奔河北的遭遇。“怀抱利器”暗喻其才华横溢却不得重用,“郁郁适兹土”则点明其被迫投靠藩镇的无奈。韩愈以“适兹土”三字看似客观陈述,实则暗含对董生选择的不认同,为后文讽谏张本。“吾知其必有合也”表面预判董生此行“必合”,实则暗藏反讽。韩愈明知河北藩镇擅蓄门客,却以“必有合”反语点破董生投靠藩镇的实质,既显对友人命运的痛惜,又暗刺藩镇势力扩张的乱象。“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此段以“不遇时”强化董生悲剧性,又以“慕义强仁者”与“燕赵之士”对比,表面盛赞地方侠义传统,实则暗指藩镇豢养死士的隐患。“矧”字转折,将董生命运与地方势力勾连,暗示其投靠行为实为“慕义”表象下的政治妥协。“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然”字陡转,直指古今风俗差异。韩愈以“风俗与化移易”暗讽中央政令失效、地方割据成风的现实,又以反问“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强化对时局的质疑,表面探讨风俗变迁,实则揭露藩镇割据对国家统一的破坏。“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以“聊以”轻描淡写之态,将董生此行视为试探时局的“卜卦”,既显对现实的无奈,又暗含对友人命运的警示。“勉乎哉”的重复叮咛,表面激励,实则暗藏悲凉,呼应前文“必有合”的反语,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借“吊望诸君(乐毅)”之典,影射董生若依附藩镇将如乐毅般陷入“贰臣”困境;“屠狗者”典故则暗指底层义士,反问“复有昔时”实则质问当下是否仍有忠于朝廷的义士。此句以历史典故双重映射现实,既劝诫董生勿忘君臣之义,又暗讽河北藩镇难容忠良。“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表面托董生传话“天子可仕”,实则暗刺宪宗对藩镇姑息的软弱政策。韩愈以反语点明:若朝廷真正清明,何须董生远赴河北?此句将批判矛头直指中央,与开篇“古称”形成时空呼应,强化对大一统的呼吁。

3. 作品点评

全文构思巧妙,言辞含蓄委婉,深意都隐含在字里行间。文章虽然不过一百多字,却写得跌宕起伏、曲折有致。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篇为友人送行的文章,但实际上送别的目的反而是为了挽留,作者那细腻真挚的情感和精妙深远的旨意,全都寄托在文字之外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章短而转折多,气长者,韩退之《送董邵南序》、王介甫《读孟尝君传》是也。”(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韩文多转折多层次的艺术构筑,无疑增强了作品的意味,给作品增加了厚重感。

宋学者李耆卿《文章精义》

# “唐文惟韩奇”的话,继而又说《送序》为“韩中之奇”。

清学者过商侯《古文评注》

# 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情远韵可望而不可及。

清儒家思想刘大櫆《古文辞类纂》

# 含蓄不露,曲尽吞吐之妙。唐文惟韩奇,此文为韩中之奇。

清过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姜皎《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五章》

下一篇:唐·元稹《杏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