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出入右银台":常年来往于右银台,
# 右银:唐大明宫西出之门名。
"每怪春光例早回":每每惊叹春光提前归来。
"惭愧杏园行在景":惭愧于杏园行走时所见景色,
# 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之地。
"同州园里也先开":同州园中的花朵也先我一步绽放。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以杏花为引,关联起诗人前后迥异的人生阶段,倾诉复杂深沉的情感。诗的开篇,眼前杏花勾起元稹对京城右银台那段风光岁月的回忆。当时备受恩宠,春风得意,故而觉得杏花总早早开放,“怪”字尽显其受宠时的惊喜与惶恐。世事突变,诗人被贬至同州。见同州园里杏花同样抢春绽放,他既惊讶于杏花强大的生命力,又因身份从显贵沦为外放官员而惭愧。但在自嘲中,诗人借杏花表明坚守自我、不为环境所动的坚毅品格。全诗借杏花开放,深刻呈现出诗人对仕途起伏的感慨、对人生境遇改变的喟叹,以及坚守自我的决心。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每怪春光例早回”“惭愧杏园行在景”,直接表达出诗人对春光早回以及杏园早开景色的惊奇与感慨,让读者能清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触动。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常年出入右银台,每怪春光例早回。”诗人回忆过去经常出入右银台,每次都会对春光总是早早归来感到奇怪。此句为下文在同州园见到杏花早开做铺垫,同时表达出诗人对春光早临现象的关注与疑惑。后两句:“惭愧杏园行在景,同州园里也先开。”“惭愧”在这里可理解为惊叹之意,诗人惊叹于杏园这种早开的景色,不仅在过去的右银台常见,如今在同州园里同样出现。通过这种不同地点相同春景的呈现,深化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感慨之情。
上一篇:唐·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下一篇:唐·王维《白石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