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ān
chūn
wǎ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1
jiāng
chūn
bàn
chí
chí
zhèng
shì
wáng
sūn
chàng
wàng
shí
xìng
huā
luò
jìn
guī
jiāng
shàng
dōng
fēng
chuī
liǔ
fāng
shì
tài
píng
nián
wàn
xiàng
xiān
míng
jìn
huǒ
qián
jiǔ
chóng
chūn
qīng
rǎn
lóng
chí
yáng
liǔ
yān

译文

曲江畔的春日已过了一半,阳光温暖而悠长,正是王孙满怀惆怅,独自凝望的时候。杏花已经全部飘落,我却仍未归去,江上的东风轻轻吹拂着柳丝。天下四方太平无事,正值太平盛世之年,在寒食禁火之前,世间万物都显得格外鲜明。皇宫中飘着细细的春雨,仿佛招惹出盎然春色,轻柔地将龙池边的杨柳染上一层朦胧的烟雾。

逐句剖析

"曲江春半日迟迟":曲江畔的春日已过了一半,阳光温暖而悠长,

# 日迟迟:阳光温暖,光线充足。,曲江:长安(今陕西西安省)城内游览胜地。

"正是王孙怅望时":正是王孙满怀惆怅,独自凝望的时候。

"杏花落尽不归去":杏花已经全部飘落,我却仍未归去,

# 杏花落尽不归去:唐朝时长安有杏园,为皇帝赐宴新科进士之处。

"江上东风吹柳丝":江上的东风轻轻吹拂着柳丝。

"四方无事太平年":天下四方太平无事,正值太平盛世之年,

"万象鲜明禁火前":在寒食禁火之前,世间万物都显得格外鲜明。

# 禁火:指清明节前一两日的寒食节,当天禁火,吃冷饭,男女又有在此日去郊外踏青的习俗。

"九重细雨惹春色":皇宫中飘着细细的春雨,仿佛招惹出盎然春色,

# 九重:通常指代天、皇宫、皇帝,亦可解释为多层次。刘学锴先生言此“九重”兼指天与皇恩。

"轻染龙池杨柳烟":轻柔地将龙池边的杨柳染上一层朦胧的烟雾。

# 龙池:在长安城内,曾是唐玄宗登基前的一口井,后成池,唐中宗时有人见此处有黄龙出没,因此得名。在今西安市兴庆公园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安春晚二首》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第一首诗描绘曲江春日过半、日影迟迟的景象,勾勒出王孙满怀惆怅、久久凝望的画面,杏花落尽,人却未归,江上东风轻拂柳丝,尽显落寞之感;第二首展现太平年间,禁火前万象鲜明,皇宫细雨如丝,轻轻晕染出龙池边杨柳如烟的朦胧春色。两首诗一写离人愁绪,一绘皇家春景,从不同角度呈现长安春晚特色,体现出温庭筠诗歌细腻的观察力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写景抒怀诗。描绘了长安春晚时曲江畔王孙怅望、杏花柳丝的落寞之景,以及太平年间皇宫内外细雨润春色、杨柳笼烟的祥和之象,表达了或惆怅或悠然的不同心境,展现出长安春日的多样风情。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曲江春半日迟迟,正是王孙怅望时”两句描绘长安曲江春日午后的场景。“日迟迟”以舒缓的笔触写出春日阳光温暖而悠长的特点,营造出闲适氛围,而“王孙怅望”四字笔锋一转,点明在这明媚春光中,“王孙”却独自满怀愁绪凝望,为全诗奠定了怅惘基调。“杏花落尽不归去,江上东风吹柳丝”两句进一步刻画愁思。“杏花落尽”暗示时光流逝,“不归去”体现“王孙”的滞留与惆怅,而江上东风轻拂柳丝,柳丝随风摇曳,恰似心中丝丝愁绪被唤醒、撩拨,以景衬情,将“王孙”内心难以排遣的愁绪生动展现。第二首:“四方无事太平年,万象鲜明禁火前”两句展现长安的太平景象。直言当下是四方安定的太平岁月,在寒食禁火前,世间万物都格外鲜明夺目,简洁勾勒出太平年间长安春日生机勃勃、明朗清新的大环境。“九重细雨惹春色,轻染龙池杨柳烟”两句聚焦皇宫春景。“九重细雨”描绘皇宫中细雨霏霏的情景,一个“惹”字赋予细雨灵动之感,仿佛细雨主动招惹春色;“轻染龙池杨柳烟”则细腻写出细雨如纱,将龙池边杨柳笼罩在朦胧烟霭之中,以淡雅笔触绘出一幅烟雨迷蒙、柔和秀丽的皇家春景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两首均写长安晚春景象。第一首“王孙怅望”、“杏花落尽”,似暗寓己之落第未归,怅望旧乡。第二首则赞时世太平,万象鲜明,并以九重细雨轻染春色柳烟暗寓皇帝恩泽滋润万物,透露出对前途的希望。二首风格流丽,轻倩多姿,类似作者《杨柳枝》诸作。

现代刘学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迟《徐波渡》

下一篇:唐·皮日休《樱桃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