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公怜我直":从前您喜爱我的正直,
# 我:一作有。,怜:爱。
"比之秋竹竿":把我比作秋天的竹竿。
"秋来苦相忆":秋天到了,我苦苦思念您,
"种竹厅前看":在厅前种下竹子来观看。
"失地颜色改":竹子失去适宜土地,颜色改变,
"伤根枝叶残":根部受伤,枝叶残破。
"清风犹淅淅":清风依旧淅淅吹拂,
# 淅淅:象声词。形容风雨声。
"高节空团团":竹子虽有高节却空无所用。
# 团团:圆的样子。
"鸣蝉聒暮景":暮景中鸣蝉嘈杂喧闹,
# 聒:喧闹,声音嘈杂。
"跳蛙集幽阑":跳蛙聚集在幽静的栏杆边。
"尘土复昼夜":昼夜都充斥着尘土,
"梢云良独难":竹子难以高耸入云。
# 梢云:形容竹枝高耸入云。
"丹丘信云远":仙人居住的丹丘确实遥远,
# 丹丘: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处。
"安得临仙坛":怎能走到仙坛。
"瘴江冬草绿":瘴江边冬天草木青绿,
# 瘴江:文粹、钱校作“沿瘴”。有瘴气的江河。
"何人惊岁寒":谁还会为岁寒而惊心。
# 岁寒:《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可怜亭亭干":可爱那亭亭玉立的竹竿,
"一一青琅玕":每一根都像青色玉石般美丽。
# 琅玕:传说中的仙树,此处借以形容竹色青翠。
"孤凤竟不至":孤独的凤凰终究没来,
# 孤凤竟不至: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练食(竹实)不食。
"坐伤时节阑":徒然感伤时节将尽。
# 阑:尽,晚。
"昔乐天赠予诗云":从前,乐天赠送给我的诗中说:“
# 昔乐天:即白居易。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无波古井水":像没有波澜的古老井水,
"有节秋竹竿":又像有竹节的秋天竹竿。”
"予秋来种竹厅下":我在秋天时在厅下种下竹子,
"因而有怀":因此心中有所感怀,
"聊书十韵":姑且写下这十韵的诗。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借种竹、赏竹,描绘了竹子失地伤根后枝叶残败却仍有清风高节的景象,诗人以竹自比,追忆往昔被人赏识,感慨当下处境艰难,抒发了怀才不遇、时光流逝的孤寂与伤感。
2. 写作手法
象征:“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表面写竹失去适宜生长环境后的衰败,实则象征自己被贬后遭受权贵打击的艰难处境;“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中竹的高节象征自己的高尚品格,借竹的境遇表达自身虽有高节却难施展的无奈与感慨。
3. 分段赏析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开篇诗人回忆往昔,白居易曾因欣赏自己的正直,将其比作秋竹竿。“怜”字体现出白居易对元稹的喜爱与赏识,以竹之高节比喻元稹的人格,形象贴切。“秋来苦相忆”点明时间是秋天,“苦相忆”直白地表达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种竹厅前看”则是因思念友人,在厅前种竹,每当看到竹子,就如同见到友人,借景抒情,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这几句诗人以竹自喻,“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表面写竹子失去适宜生长的土地,颜色改变,根部受伤,枝叶残破,实则暗指自己被贬斥出京,遭受权贵的伤害打击,处境艰难。“清风犹淅淅”描绘出清风淅淅吹拂的情景,而“高节空团团”则抒发了诗人虽有高风亮节,却在现实中感到空无所用的无奈与感慨,体现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诗人描绘暮色中鸣蝉嘈杂、跳蛙聚集的景象,看似是在描写秋景,实则借景抒情,反映出自己内心的忧愁烦闷。“尘土复昼夜”进一步渲染出环境的污浊与喧嚣,“梢云良独难”化用典故,既指竹子难以高耸入云,也暗示自己在困境中难以实现抱负,表达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惆怅。“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中,诗人感慨仙人所居之地遥远,难以到达,暗喻自己渴望摆脱困境却无法实现的心境。“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则以瘴江冬天草木依然青绿,无人畏惧岁寒,暗示在这艰难的环境中,自己坚守高节却无人理解、无人在意,进一步抒发了内心的孤寂与悲凉。“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描绘出竹子亭亭玉立、如玉石般秀美的姿态,“可怜”一词饱含怜爱之情。然而,“孤凤竟不至”借用凤凰非竹实不食的传说,表达出自己虽如竹子般有高节,却无人赏识的遗憾。“坐伤时节阑”则写出诗人只能独自感伤时光流逝、节令将尽,流露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伤怀。
上一篇:唐·元稹《苦雨》
下一篇:唐·元稹《忆杨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