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è
quǎn
xíng

朝代:唐作者:苏拯浏览量:1
liè
quǎn
wèi
chéng
háng
nài
liè
quǎn
jīn
yíng
qún
jiù
duō
ěr
chū
tiào
yuè
rén
yán
duō
jué
cháng
zhǐ
tiān
wài
láng
kǒu
zhōng
jiáo
cháng
máo
zhòng
shāo
cán
yān
cǎo
jiǎo
céng
qín
shí
jiā
zhuō
shí
jìn
zhě
fàn
fān
zēng
yǎng
zhě
è
zhuàng
jiē
liè
quǎn
zhuàng
zhuàng
kān
jué
liáng
gōng
sàng

译文

猎犬还没形成群体时,狐兔确实没办法。如今猎犬满群都是,狐兔的数量依旧很多。自从它们刚会跳跃时,人们就说它们善于腾跃。常常指着远方的狼,说猎犬立刻能把狼在口中嚼碎。猎犬骨骼修长、皮毛厚重,烧剩的野草稀疏单薄。狡猾的兔子何曾捕捉到,反倒时常把家鸡捉来。吃完食物就把饭盆打翻,被增加喂养的猎犬,反而长得又凶又壮。可叹猎犬壮了又更壮,(这些猎犬)根本没能力让兔子绝迹,一旦兔子没了、好弓也会被弃置。

逐句剖析

"猎犬未成行":猎犬还没形成群体时,

"狐兔无奈何":狐兔确实没办法。

"猎犬今盈群":如今猎犬满群都是,

"狐兔依旧多":狐兔的数量依旧很多。

"自尔初跳跃":自从它们刚会跳跃时,

"人言多拿躩":人们就说它们善于腾跃。

"常指天外狼":常常指着远方的狼,

"立可口中嚼":说猎犬立刻能把狼在口中嚼碎。

"骨长毛衣重":猎犬骨骼修长、皮毛厚重,

"烧残烟草薄":烧剩的野草稀疏单薄。

"狡兔何曾擒":狡猾的兔子何曾捕捉到,

"时把家鸡捉":反倒时常把家鸡捉来。

"食尽者饭翻":吃完食物就把饭盆打翻,

"增养者恶壮":被增加喂养的猎犬,反而长得又凶又壮。

"可嗟猎犬壮复壮":可叹猎犬壮了又更壮,

"不堪兔绝良弓丧":(这些猎犬)根本没能力让兔子绝迹,一旦兔子没了、好弓也会被弃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猎犬行》为唐代诗人苏拯所作的五言古诗,以狩猎场景为依托,借猎犬数量增多却难以捕捉狐兔的荒唐情形,隐晦映射社会治理紊乱的困境。全诗分作三层逐步深入:开篇通过“猎犬未成行”与“今盈群”的对比,揭露群体规模扩大反而导致狩猎失效的矛盾;中间部分以“狡兔何曾擒,时把家鸡捉”的描述,凸显猎犬职责发生异化的讽刺意味;结尾“不堪兔绝良弓丧”一句,借猎弓遭弃的现象暗指人才被荒废的社会危机。该诗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以浅白语言针砭时弊,借猎犬喻人,现实意义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苏拯(?~?),唐代诗人。昭宗光化中,曾与考功郎中苏璞叙宗党,后因行卷误触忌讳,遂为璞所怒。苏拯与曹邺、刘驾、聂夷中等人于唐末均以五言古诗闻名。其诗学孟郊,所作诗多讥刺现实黑暗,关怀民生疾苦。主要作品有《织妇女》《蜘蛛谕》等。著有《苏拯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光化年间(898-901年)。身为现实主义诗人的苏拯,借助狩猎这一题材,揭露了官僚体系中人员冗余却效率低下的积弊,也体现出他对军事防御体系日渐衰败的深切忧虑。诗中“烧残烟草薄”的环境刻画,隐晦地暗示了战乱造成农田荒芜的社会现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狩猎诗。描绘了猎犬数量虽多却狩猎效率低下,不捕狐兔反害家鸡的情景,暗示治理者数量与能力的不符,表达了对失职者无功受禄的讽刺,揭示统治者放松戒备的潜在危机。

2. 写作手法

对比:“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猎犬今盈群,狐兔依旧多”通过“未成行”与“今盈群”的数量对比,以及“无奈何”与“依旧多”的结果对比,凸显猎犬数量增多却毫无实效的矛盾,讽刺群体扩张反而效能低下的现象,反差中见荒诞。夸张:“常指天外狼,立可口中嚼”,以“立可口中嚼”夸张形容猎犬被吹嘘的捕猎能力,将捕狼的艰难说成瞬间可成,与后文“狡兔何曾擒”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虚夸与无能的对比,增强讽刺力度。比喻:“可嗟猎犬壮复壮,不堪兔绝良弓丧”,以“猎犬”隐喻失职官僚,“狐兔”喻祸患,“良弓丧”隐喻有效机制废弃。全诗借猎犬养壮却害民、终致工具荒废的现象,隐喻社会中失职者得养、治理失效的危机,以物喻理暗藏深意。

3. 分段赏析

开篇“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猎犬今盈群,狐兔依旧多”,通过前后对比,先写猎犬少时人们对狐兔无可奈何,再写猎犬成群后狐兔数量依旧,形成鲜明反差,开篇便埋下对猎犬无用的质疑。接下来“自尔初跳跃,人言多拿躩。常指天外狼,立可口中嚼”,描绘猎犬初现时被众人夸赞善跳跃、能擒狼的情景,与后文实际表现形成对比,暗藏讽刺。“骨长毛衣重,烧残烟草薄”既写猎犬外形壮实,又以“烧残烟草”暗示环境的荒芜,为下文揭露其无能铺垫。“狡兔何曾擒,时把家鸡捉”是全诗的关键转折,直接点出猎犬不抓狡兔反而祸害家鸡的失职行径,将其徒有其表的本质暴露无遗。“食尽者饭翻,增养者恶壮”则进一步刻画猎犬的骄纵与养者的荒唐,吃尽食物还打翻饭盆,而喂养者却仍嫌它们不够壮实,批判意味十足。结尾“可嗟猎犬壮复壮,不堪兔绝良弓丧”以感叹收束,猎犬越来越壮却毫无用处,最终只会导致兔子未除、好弓被弃的结局,既点明猎犬养而无用的危害,又暗含对社会上类似现象的忧虑。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被收录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的犬部艺文当中,是唐代动物讽喻诗的典型作品。清代学者评价它“以犬喻人,比兴手法的精妙之处接近乐府诗传统”,而现代研究则更侧重于诗中“猎犬-狐兔-良弓”的三元关系,认为其暗含着对官僚制衡机制的隐喻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洞《宿书僧院》

下一篇:唐·孟浩然《题长安主人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