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o
xíng

朝代:唐作者:苏拯浏览量:1
qiū
lái
féi
yīng
quǎn
biàn
yuán
cǎo
zhōng
sān
xué
chù
cáng
kuàng
píng
tián
xué
zhě

译文

秋日兔子肥美,猎鹰与猎犬已遍布整片原野。纵使草丛中暗藏三处洞穴,此刻也无处可躲,何况平野中连洞穴都没有的兔子。

逐句剖析

"秋来无骨肥":秋日兔子肥美,

"鹰犬遍原野":猎鹰与猎犬已遍布整片原野。

"草中三穴无处藏":纵使草丛中暗藏三处洞穴,此刻也无处可躲,

# 三穴:三窟。

"何况平田无穴者":何况平野中连洞穴都没有的兔子。

# 平田:平坦的田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狡兔行》是唐代诗人苏拯的一首杂言诗。以“秋来无骨肥,鹰犬遍原野。草中三穴无处藏,何况平田无穴者”为核心句,勾勒出秋季兔子虽体态肥美,却在遍布原野的鹰犬追捕下难以逃脱的画面。诗中“三穴”这一意象,与“狡兔三窟”的成语典故遥相呼应,巧妙隐喻了底层生存者在强势力量压迫下的困顿境遇。整首诗借动物寓言的形式,折射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与深沉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苏拯(?~?),唐代诗人。昭宗光化中,曾与考功郎中苏璞叙宗党,后因行卷误触忌讳,遂为璞所怒。苏拯与曹邺、刘驾、聂夷中等人于唐末均以五言古诗闻名。其诗学孟郊,所作诗多讥刺现实黑暗,关怀民生疾苦。主要作品有《织妇女》《蜘蛛谕》等。著有《苏拯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讽喻诗​​。通过描绘“狡兔”的生存困境,影射社会现实,表达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对社会压迫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用典:‌“草中三穴无处藏”化用了“狡兔三窟”的典故,该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原指兔子为躲避灾祸会挖掘多个洞穴,后比喻人要多有几个藏身的地方或应对办法。诗中“三穴”直接呼应这一典故,以兔子即便有传统认知中“三窟”的避险智慧,在秋日鹰犬遍布的绝境中仍“无处藏”,更凸显了生存环境的残酷,也为后文“何况平田无穴者”的对比(连洞穴都没有的生物处境更悲惨)做了铺垫,强化了诗歌对弱者生存困境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秋来无骨肥”开篇点明时间背景,“秋”既象征收获,亦隐含肃杀之气;“无骨肥”以反衬手法突出秋季兔子的肥硕(“无骨”形容肉质丰满),暗指猎物在丰饶时节更具诱惑力。“肥”字暗含危机,为下文捕猎埋下伏笔。“鹰犬遍原野”则展现出另一种景象,鹰和猎犬遍布原野,形成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遍”字突出了追捕者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与上句中兔子的瘦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兔子处境的危险。“草中三穴无处藏”,这里的“三穴”本是兔子为躲避危险而准备的居所,却依然“无处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鹰犬追捕的严密,也暗示了兔子即便有防备也难以逃脱的绝望处境,进一步强化了紧张的气氛。“何况平田无穴者”是在前句基础上的递进,意思是连有三穴的兔子都无处藏身,那些在平坦田野里没有洞穴可躲的动物就更不用说了。这句由兔子扩展到其他动物,拓宽了诗歌的内容,不仅表达了对弱小生命在严酷环境下生存艰难的同情,也暗含着对现实中弱者处境的感慨,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顾况《杂曲歌辞·桃花曲》

下一篇:唐·杜甫《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