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未为害":虽未真正作恶,
"其如污物类":却如同污秽之物般可憎。
"斯言之一玷":这样的评价一旦有一丝瑕疵,
# 玷:污点,过失。,斯:这,此。
"流传极天地":却流传得极远极广。
"良木不得栖":致使良木无法供良禽栖息,
# 栖:停留。
"清波不得戏":清波无法让洁物嬉戏。
"曾戏水堪疑":鸱枭曾戏水便让清水遭怀疑,
# 堪:可以。
"曾栖树终弃":曾栖息树木便被终身嫌弃。
"天不歼尔族":上天若不歼灭它们的族群,
# 尔:你。,歼:灭。
"与夫恶相济":就会与邪恶相互助纣为虐。
# 济:有利。,恶:凶猛,凶狠。
"地若默尔声":大地若沉默着掩盖它们的声响,
# 尔:你。
"与夫妖为讳":就等于为妖邪隐瞒罪过。
# 讳:避忌。,妖:形容反常,怪异。
"一时怀害心":一旦怀有害人之心,
"千古不能替":千年万载也难以改变恶名。
"伤哉丑行人":可悲啊那些品行丑陋的人,
# 丑:类似。,哉:语气词,即“啊”。,伤:悲伤。
"兹禽亦为譬":正可拿这鸱枭来作比喻。
# 譬:比喻。,兹:此。
晚唐诗人
苏拯(?~?),唐代诗人。昭宗光化中,曾与考功郎中苏璞叙宗党,后因行卷误触忌讳,遂为璞所怒。苏拯与曹邺、刘驾、聂夷中等人于唐末均以五言古诗闻名。其诗学孟郊,所作诗多讥刺现实黑暗,关怀民生疾苦。主要作品有《织妇女》《蜘蛛谕》等。著有《苏拯诗集》。
1. 分段赏析
“为害未为害,其如污物类”:开篇提出鸱枭之害的争议,指出它虽未必直接伤人,但因其污臭的特质遭人厌恶,奠定全诗批判基调。“斯言之一玷,流传极天地”:说明“鸱枭有害”的观点一旦形成,便如污点般广泛流传,影响深远,强调偏见的顽固性。“良木不得栖,清波不得戏”:描述鸱枭因被污名化,无法在良木栖息、清波嬉戏,展现其被排斥的处境。“曾戏水堪疑,曾栖树终弃”:即便鸱枭有过戏水、栖树之举,也因固有偏见被怀疑、抛弃,进一步凸显偏见对其的不公对待。“天不歼尔族,与夫恶相济”:诗人责问上天不消灭鸱枭一族,认为是上天在纵容它与邪恶相伴,将鸱枭与恶相联系。“地若默尔声,与夫妖为讳”:指责大地若不声讨鸱枭,就是在包庇这种“妖物”,强化对鸱枭负面形象的批判。“一时怀害心,千古不能替”:指出人们一旦对鸱枭产生厌恶之心,这种观念便难以改变,揭示偏见的长久性。“伤哉丑行人,兹禽亦为譬”:最后点明主旨,以鸱枭类比品行丑恶之人,告诫人们要警惕这类人的危害。
上一篇: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下一篇:唐·司空图《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