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chéng

朝代:唐作者:苏拯浏览量:1
yíng
shì
shè
fáng
zhēng
shā
zhù
yuān
lěi
méng
gōng
xūn
míng
suàn
shēng
mín
yùn
běn
jīn
suì
shēn
shā
qián
bàn
kōng
cháng
chéng
chōng
wèi
huáng
tiān
qián
huà
suì
shǐ
使
wàn
zhì
bēng
jìn
shù
háng
lèi
jìn
shēn
zhě
běn
fēi
xiàn
zhì
dāng
shí
wén
xiū
dào
sān
shì

译文

嬴政家族为防御胡人,蒸烤沙土堆砌冤屈的城墙。蒙恬获取功勋名声,哪管百姓性命死活。民夫运土的膂力耗尽,身躯碎裂在砂砾荒漠。百姓被榨取得几近枯竭,长城修筑仍未停工。苍天暗中降下震怒,化作女子摧毁城墙。致使万里城墙崩塌,流不尽的泪水浸透衣襟。自古攀附权贵之徒,本就不是为救民而来。当朝修文德,不到三代,王朝气运已然衰亡。

逐句剖析

"嬴氏设防胡":嬴政家族为防御胡人,

"烝沙筑冤垒":蒸烤沙土堆砌冤屈的城墙。

"蒙公取勋名":蒙恬获取功勋名声,

"岂算生民死":哪管百姓性命死活。

"运畚力不禁":民夫运土的膂力耗尽,

# 力不禁:力量不支。

"碎身砂碛里":身躯碎裂在砂砾荒漠。

"黔黎欲半空":百姓被榨取得几近枯竭,

# 黔黎:指百姓。

"长城舂未已":长城修筑仍未停工。

"皇天潜鼓怒":苍天暗中降下震怒,

# 潜鼓怒:暗中鼓起盛气。

"力化一女子":化作女子摧毁城墙。

# 一女子:指杞梁妻。,化:犹生。

"遂使万雉崩":致使万里城墙崩塌,

# 万雉崩:指长城崩裂倒塌。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高一丈、长三丈为一雉。

"不尽数行泪":流不尽的泪水浸透衣襟。

"自古进身者":自古攀附权贵之徒,

"本非陷物致":本就不是为救民而来。

"当时文德修":当朝修文德,

"不到三世地":不到三代,王朝气运已然衰亡。

# 三世地:第三世的地域,这里指秦王朝二世而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城》是唐代诗人苏拯创作的讽喻诗。此诗以秦代修筑长城为切入点,通过揭露统治者滥用民力、漠视民生的暴政,批判了单纯依靠武力治国的短视行为。全诗开篇直指嬴政为抵御胡人强征民夫筑城,揭露蒙恬为博取功名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的史实;中段以“碎身砂碛”“黔黎欲半空”等惨烈意象,展现劳工在极端劳役下的悲惨命运;后段借“皇天化女子”的文学想象,暗喻暴政终难持久,最终点明“文德修”方能长治久安的核心思想。诗歌采用现实主义笔法与神话叙事交织的结构,语言质朴却极具冲击力,既延续了传统咏史诗借古鉴今的批判精神,又通过“万雉崩”与“数行泪”的强烈对比,深化了民生疾苦与政权兴衰的辩证思考,在唐代咏史怀古诗中展现出独特的现实关怀与哲理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苏拯(?~?),唐代诗人。昭宗光化中,曾与考功郎中苏璞叙宗党,后因行卷误触忌讳,遂为璞所怒。苏拯与曹邺、刘驾、聂夷中等人于唐末均以五言古诗闻名。其诗学孟郊,所作诗多讥刺现实黑暗,关怀民生疾苦。主要作品有《织妇女》《蜘蛛谕》等。著有《苏拯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嬴氏设防胡,烝沙筑冤垒”两句交代了事件背景。指出秦始皇为防御胡人,用蒸过的沙土修筑长城,“冤垒”一词奠定了全诗基调,暗示修筑长城是饱含百姓血泪的工程,为后文描写百姓苦难埋下伏笔。“蒙公取勋名,岂算生民死”,诗人直言蒙恬为获取个人的功勋名声,却全然不顾百姓生死。通过反问语气,强烈地批判了蒙恬只追求个人功绩而漠视生命的行为,体现出对统治者的不满。“运畚力不禁,碎身砂碛里”,生动描绘了百姓的悲惨境遇。百姓们体力不支却仍要运送畚箕,最终力竭而死,身体破碎在沙漠之中,直白地展现出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过程中所遭受的残酷折磨,极具画面感与冲击力。“黔黎欲半空,长城舂未已”,说明百姓几乎死伤过半,然而长城的修筑却还没有停止。通过数字与现状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修筑长城工程对百姓生命的巨大损耗,凸显出工程的劳民伤财。“皇天潜鼓怒,力化一女子”,引入神话元素,说上天暗自发怒,化生出一位女子。这一情节为诗歌增添了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修筑长城暴行的不满与反抗的愿望,以神话的形式寄托民众情感。“遂使万雉崩,不尽数行泪”,承接上句,女子致使高大的城墙崩塌,而这城墙的崩塌也无法承载百姓无尽的血泪。此句既展现出神话的力量,又进一步强调了百姓所受苦难之深,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悲情色彩。“自古进身者,本非陷物致”,诗人从历史角度进行总结,指出自古以来想要获得功名利禄、飞黄腾达的人,原本就不应该通过损害他人的方式达成目的,升华主题,引发对功名利禄获取方式的思考。“当时文德修,不到三世地”,最后诗人感慨,如果当时秦朝注重文德的修养,施行仁政,就不会短短三世就走向灭亡。以历史教训作结,委婉地表达出对统治者治国方式的批判,以及对施行德政的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浑侍中宅牡丹》

下一篇:唐·谭铢《真娘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