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那变易":春日的花草哪会轻易改变模样,
"年鬓自蹉跎":我的鬓发却已随着岁月悄然变白、虚度光阴。
"室与千峰对":居室正对着千万座层叠的山峰,
"门唯二仲过":门前只有两位挚友常来探访。
"宦情知己少":仕途上知音难觅,连知己都寥寥无几,
"生事托人多":生计之事,只能托付给他人帮忙。
"草色微风长":春草在微风中缓缓生长,愈发葱茏,
"莺声细雨和":黄莺的啼鸣与细雨交织,相互应和。
"几时犹滞拙":我何时才能摆脱这愚拙的困境,
"终日望恩波":终日都在盼望朝廷能施恩于我。
"纵欲论相报":即便想找机会报答这份恩情,
"无如漂母何":可又怎能比得上当年漂洗衣物的老母赠饭的深情。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耿湋(736?~787),唐代诗人。字洪源,河东(今山西)人,宝应元年进士,历任左卫率府仓曹、许州司仓等职。耿湋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擅长写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其诗大多为酬赠送别之作,偶尔也写乱世之后的社会状况。后人称其“重芳叠业,特生才子;抱明禀秀,卓膺诗人”,在当时,他就有“才子”“诗人”的美称。代表作品有《春日即事》《凉州词》。
1. 分段赏析
“芳菲那变易,年鬓自蹉跎”以春景起兴,“芳菲”代指春日烂漫的花草,年年绽放未改;“年鬓”则直指诗人自己的年龄与鬓发,已在岁月中悄然流逝。两句通过“变易”与“蹉跎”的对比,暗含自然永恒而人生易老的深沉感慨,语言质朴却情感浓烈。“室与千峰对,门唯二仲过”转向居住环境的刻画:“室”与“千峰”相对,可见诗人所居之幽寂;“门”仅“二仲”(或指志同道合的友人)来访,更显门庭冷落。以“千峰”的静穆与“二仲”的稀少,勾勒出诗人远离喧嚣却也孤寂清冷的处境,画面感鲜明。“宦情知己少,生事托人多”由景及人,直抒胸臆。“宦情”二字点明仕途,“知己少”道尽官场孤独——无人理解其抱负;“生事托人多”则转写生计,需依赖他人周济,隐含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无奈,语言平实却道尽现实艰辛。“草色微风长,莺声细雨和”突然转向明丽春景:微风轻拂,草色渐长;细雨蒙蒙,莺声婉转。这盎然生机与前文的孤寂、无奈形成反差,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诗人内心的失落——美景虽好,却无人共赏,亦难消解愁绪。“几时犹滞拙,终日望恩波”直诉心愿:“滞拙”指才华未展、困窘不顺,“恩波”喻指君王的恩泽。诗人终日盼望能得赏识,一展抱负,情感迫切而真挚,将个人际遇与对朝廷的期待紧密结合。“纵欲论相报,无如漂母何”用典收束:韩信未得志时受漂母施饭之恩,后以千金相报;诗人却叹“纵欲相报,无如漂母何”,即便想报答知遇之恩,却连“漂母”般的机遇都未得。此句以典故深化主题,既表达对知遇的渴望,又暗含怀才不遇、无从回报的愧疚,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佚名《湖州里谚》
下一篇:唐·郭邕《洛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