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shì

朝代:唐作者:耿湋浏览量:2
fāng
fēi
biàn
nián
bìn
cuō
tuó
shì
qiān
fēng
duì
mén
wéi
èr
zhòng
guò
huàn
qíng
zhī
shǎo
shēng
shì
tuō
rén
duō
cǎo
wēi
fēng
zhǎng
yīng
shēng
shí
yóu
zhì
zhuō
zhōng
wàng
ēn
zòng
lùn
xiāng
bào
piǎo

译文

春日的花草哪会轻易改变模样,我的鬓发却已随着岁月悄然变白、虚度光阴。居室正对着千万座层叠的山峰,门前只有两位挚友常来探访。仕途上知音难觅,连知己都寥寥无几,生计之事,只能托付给他人帮忙。春草在微风中缓缓生长,愈发葱茏,黄莺的啼鸣与细雨交织,相互应和。我何时才能摆脱这愚拙的困境,终日都在盼望朝廷能施恩于我。即便想找机会报答这份恩情,可又怎能比得上当年漂洗衣物的老母赠饭的深情。

逐句剖析

"芳菲那变易":春日的花草哪会轻易改变模样,

"年鬓自蹉跎":我的鬓发却已随着岁月悄然变白、虚度光阴。

"室与千峰对":居室正对着千万座层叠的山峰,

"门唯二仲过":门前只有两位挚友常来探访。

"宦情知己少":仕途上知音难觅,连知己都寥寥无几,

"生事托人多":生计之事,只能托付给他人帮忙。

"草色微风长":春草在微风中缓缓生长,愈发葱茏,

"莺声细雨和":黄莺的啼鸣与细雨交织,相互应和。

"几时犹滞拙":我何时才能摆脱这愚拙的困境,

"终日望恩波":终日都在盼望朝廷能施恩于我。

"纵欲论相报":即便想找机会报答这份恩情,

"无如漂母何":可又怎能比得上当年漂洗衣物的老母赠饭的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日即事》是唐代诗人耿湋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全诗以春日景象为背景,通过“芳菲”“草色”“莺声”等自然意象,反衬诗人仕途失意后的孤寂心境。前四句以“芳菲未改”与“年鬓蹉跎”形成对比,感叹时光流逝与人生蹉跎;后四句借“草色莺声”的生机,暗喻对理想的渴望,却因“宦情知己少”而陷入无奈。诗中“门唯二仲过”等句,以简朴语言道尽世态炎凉,而“纵欲论相报”则流露对自身境遇的自嘲与无力感。全诗语言平实却情感深沉,既展现中唐文人仕隐矛盾的普遍心态,又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直抒胸臆的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耿湋诗歌“浅言偏深世情”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耿湋(736?~787),唐代诗人。字洪源,河东(今山西)人,宝应元年进士,历任左卫率府仓曹、许州司仓等职。耿湋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擅长写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其诗大多为酬赠送别之作,偶尔也写乱世之后的社会状况。后人称其“重芳叠业,特生才子;抱明禀秀,卓膺诗人”,在当时,他就有“才子”“诗人”的美称。代表作品有《春日即事》《凉州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芳菲那变易,年鬓自蹉跎”以春景起兴,“芳菲”代指春日烂漫的花草,年年绽放未改;“年鬓”则直指诗人自己的年龄与鬓发,已在岁月中悄然流逝。两句通过“变易”与“蹉跎”的对比,暗含自然永恒而人生易老的深沉感慨,语言质朴却情感浓烈。“室与千峰对,门唯二仲过”转向居住环境的刻画:“室”与“千峰”相对,可见诗人所居之幽寂;“门”仅“二仲”(或指志同道合的友人)来访,更显门庭冷落。以“千峰”的静穆与“二仲”的稀少,勾勒出诗人远离喧嚣却也孤寂清冷的处境,画面感鲜明。“宦情知己少,生事托人多”由景及人,直抒胸臆。“宦情”二字点明仕途,“知己少”道尽官场孤独——无人理解其抱负;“生事托人多”则转写生计,需依赖他人周济,隐含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无奈,语言平实却道尽现实艰辛。“草色微风长,莺声细雨和”突然转向明丽春景:微风轻拂,草色渐长;细雨蒙蒙,莺声婉转。这盎然生机与前文的孤寂、无奈形成反差,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诗人内心的失落——美景虽好,却无人共赏,亦难消解愁绪。“几时犹滞拙,终日望恩波”直诉心愿:“滞拙”指才华未展、困窘不顺,“恩波”喻指君王的恩泽。诗人终日盼望能得赏识,一展抱负,情感迫切而真挚,将个人际遇与对朝廷的期待紧密结合。“纵欲论相报,无如漂母何”用典收束:韩信未得志时受漂母施饭之恩,后以千金相报;诗人却叹“纵欲相报,无如漂母何”,即便想报答知遇之恩,却连“漂母”般的机遇都未得。此句以典故深化主题,既表达对知遇的渴望,又暗含怀才不遇、无从回报的愧疚,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佚名《湖州里谚》

下一篇:唐·郭邕《洛出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