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yuè
shí
liú
bēi
tíng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shēn
shǔ
zhōng
jūn
shǎo
guī
lán
huā
jìn
shī
chūn
tōu
suí
liǔ
dào
chéng
wài
xíng
guò
shuǐ
西
wén
guī

译文

我身为军中幕僚,很少有机会回家,木兰花已经凋谢,春天也已过去。我偷偷随着柳絮飘飞的方向走到城外,走过水西时,听到了子规鸟的啼声。

逐句剖析

"身属中军少得归":我身为军中幕僚,很少有机会回家,

# 归:指归长安。,身属中军:指任节度判官。中军:指柳仲郢,守蜀东川。作者《樊南乙集序》:“尚书河东公守蜀东川,奏为记室。十月得见吴郡张黯见代,改判上军。时公始陈兵新教作场,阅数军实,判官务检举条理,不暇笑砚。明年,记室请如京师,复摄其事。”知商隐复代记室事在大中七年。

"木兰花尽失春期":木兰花已经凋谢,春天也已过去。

"偷随柳絮到城外":我偷偷随着柳絮飘飞的方向走到城外,

"行过水西闻子规":走过水西时,听到了子规鸟的啼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月十日流杯亭》乃唐代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古时习俗,于三月上旬之巳日(魏后定为三月初三),众人相聚水边,宴饮以驱邪避凶。后演化为水上置杯,杯随水漂流,至前则取而饮之,名曰“流杯”或“流觞”。此诗诞生于梓州城外之流杯亭。诗之一二句,述李商隐随节度使柳仲郢在外操演兵马,无暇归乡赏春。及至归来,木兰花已凋,春光已逝。大中五年七月,柳仲郢受任东川节度使,辟李商隐为节度书记。十月得见,后改判官,辅佐政务与军事。至大中六年,复掌书记之职,此乃三月练兵归后之事也。诗之三四句,言李商隐随柳絮飘扬至城外觅春,行至西溪西岸,忽闻子规啼鸣,似唤“不如归去”。末句叹春光已逝,寻春无望,其妙处在于未直言失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当前的身份和处境。诗人身为节度使的幕僚,因军务繁忙而难以归家。这里的“中军”指的是节度使的幕府,而“少得归”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这句诗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次句通过描绘木兰花的凋谢,来象征春天的逝去和美好时光的短暂。这里的“木兰花尽”不仅指花儿的凋零,更寓意着诗人对逝去青春的追忆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同时,“失春期”也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及时享受春天的遗憾和惋惜。第三句诗人以“偷随柳絮”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偷随”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军务束缚的反抗,也暗示了他对自由世界的渴望。而“柳絮”则象征着春天的轻盈和自由,诗人通过跟随柳絮飘飞,试图摆脱束缚,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末句诗人以“行过水西”的行程,进一步描绘了自己追寻自由的过程。这里的“水西”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地点,也可能象征着诗人心中的彼岸或理想之地。而“闻子规”则通过子规鸟的啼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无奈。子规鸟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这里诗人借子规之啼,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沈佺期《被试出塞》

下一篇:唐·崔耿《晚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