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巢袅袅春鸦鸦":春风里巢儿轻摇,春鸦啼叫不止,
"无子老人仰面嗟":无子老人仰天长叹。
"柳弓苇箭觑不见":柳木做弓芦苇为箭,
# 苇箭:一作“蒿矢”。
"高红远绿劳相遮":却因花叶遮蔽,连飞鸟都难以看清。
"女婵童子黄短短":少女与童子穿着短衣,
# 婵:一作“蝉”。
"耳中闻人惜春晚":听闻有人惋惜春光将逝。
"逃蜂匿蝶踏地来":蜜蜂蝴蝶纷纷落下,
# 地:一作“花”。
"抛却斋糜一瓷碗":孩童们顾不上瓷碗里的斋饭,只顾追逐嬉戏。
# 斋:一作“黄”。
"一日踏春一百回":一日间踏春百余回,
"朝朝没脚走芳埃":天天在花丛中奔走不停。
"饥童饿马扫花喂":饥饿的孩童扫集落花喂养马匹,
"向晚饮溪三两杯":傍晚便饮溪水两三杯。
"莓苔井上空相忆":苔藓覆盖的枯井空自令人追忆,
"辘轳索断无消息":辘轳绳索断裂再无音讯。
"酒人皆倚春发绿":饮酒者都借春景焕发活力,
"病叟独藏秋发白":唯有病弱老人白发如秋霜独藏。
"长安落花飞上天":长安落花飞舞直上青天,
"南风引至三殿前":被南风牵引至三殿之前。
"可怜春物亦朝谒":可怜春景也似去朝见天子,
"唯我孤吟渭水边":唯有我在渭水边独自低吟。
# 渭:一作“济”。,孤:一作“独”。
"枋口花间掣手归":从枋口花丛中牵手归来,
# 间:一作“开”。
"嵩阳为我留红晖":嵩阳的夕阳为我留驻余晖。
# 留:一作“驻”。,为:一作“与”。,阳:一作“山”。
"可怜踯躅千万尺":可惜那踯躅花高至千尺,
"柱地柱天疑欲飞":顶天立地仿佛要乘风飞去。
# 疑:一作“今”。
"蜜蜂为主各磨牙":蜜蜂为采蜜争相忙碌,
"咬尽村中万木花":将村中万木的花尽数采尽。
"君家瓮瓮今应满":你家的酒瓮如今应已盛满,
"五色冬笼甚可夸":五色的酒笼实在值得夸耀。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诗,以寒食节为背景,描绘河南济源枋口春日景象与民俗活动。诗中既有孩童追蜂、踏春赏花的热闹场景,展现寒食节的生机与欢乐;也刻画了无子老人嗟叹、病叟独坐的孤独画面,暗含人生悲苦。通过乐景与哀情交织,既呈现中唐民间生活风貌,又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其冷峻奇峭的“苦吟”诗风与对生命的深沉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以“酒人春发绿”与“病叟秋发白”形成鲜明对比,青春酒客鬓发乌黑如春草,病弱老者白发斑斑似秋霜,借发色差异凸显人生境遇悬殊,强化了相思成疾的愁苦与孤独感。
3. 分段赏析
其一“风巢袅袅春鸦鸦,无子老人仰面嗟”一开始就呈现强烈反差:春风里鸟巢轻轻摇晃,春鸦叽叽喳喳,本是热热闹闹的春日景象,却突然切入“无子老人”仰头叹息的画面,就像欢乐是别人的,孤独只属于他自己。“袅袅”描绘风的轻柔,“鸦鸦”模拟春鸦的喧闹,可这番生机勃勃的画面,在孤寡老人眼里,只剩触景生愁的惆怅。“柳弓苇箭觑不见,高红远绿劳相遮”转而描写孩子们玩耍的场景。孩子们拿柳枝当弓、芦苇当箭,想射春鸦,却被层层叠叠的红花绿叶挡住视线。“柳弓苇箭”充满童趣,“觑不见”“劳相遮”又透着调皮背后的无奈——春光太盛,连玩耍都被繁花阻拦,从侧面衬出草木生长得多么旺盛。其二“女婵童子黄短短,耳中闻人惜春晚”着重刻画人物穿着和心情。少女和孩童穿着短衣,听到有人惋惜春天快要结束。“黄短短”像是描述孩童衣服的颜色和款式,简单几笔就勾勒出画面;“惜春晚”三个字轻轻点出大家对春光的留恋,为后文“逃蜂匿蝶”的欢乐场景做铺垫。“逃蜂匿蝶踏地来,抛却斋糜一瓷碗”画面突然热闹起来:蜜蜂蝴蝶四处飞舞,孩子们顾不上碗里的冷饭,撒腿就追。“逃”“匿”本是躲藏的意思,却写出蜂蝶被春光撩拨得活跃的样子;“踏地来”“抛却”生动表现出孩子们的急切,寒食节的冷食和春日的狂欢形成奇妙对比,好像美食也比不上追逐自然的快乐。其三“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用夸张手法写对踏青的痴迷:一天要去踏青一百次,天天在花丛里走来走去,脚都快陷进泥土里。“一百回”“朝朝”突出频率之高,“没脚”形容走得匆忙,这些看似欢快的句子背后,藏着对时光飞逝的隐隐担忧——只有不停地奔走,才能多留住一点春光。“饥童饿马扫花喂,向晚饮溪三两杯”画面变得沉重:饥饿的孩子和马匹只能扫落花当食物,傍晚也只能喝点溪水充饥。“饥童饿马”道尽生活的艰难,“扫花喂”既是无奈之举,又暗合寒食节禁火、没东西吃的背景;“饮溪”的简陋和前文“抛却斋糜”的嬉戏形成贫富对比,欢乐景象背后的生活困苦渐渐显露出来。其四“莓苔井上空相忆,辘轳索断无消息”转而勾起回忆:布满苔藓的枯井让人忍不住回想过去,辘轳的绳索断了,再也听不到打水的声音。“莓苔井上”透着荒废的气息,“空相忆”“无消息”满是物是人非的凄凉,好像连井都记得往日的生机,现在却只剩下断绳和青苔,和前面热闹的场景形成鲜明反差。“酒人皆倚春发绿,病叟独藏秋发白”用对比展现不同人生状态:喝酒的人借着春光容光焕发,生病的老人却只能独自藏起如秋霜般的白发。“发绿”形容人精神饱满,“秋发白”比喻衰老,“皆倚”和“独藏”把众人的欢乐与个人的孤独对比到极致,寒食节的热闹此时成了老人落寞的背景。其五“长安落花飞上天,南风引至三殿前”笔锋突然一转:想象长安的落花被南风吹上天空,一直飘到宫殿前。“飞上天”“三殿前”充满奇幻色彩,好像落花也有了拜见天子的使命,和后文“唯我孤吟渭水边”形成对比,长安的繁华和济源的冷清,春景的“朝见”和诗人的“独吟”,落差中透出不被赏识的苦闷。其六“枋口花间掣手归,嵩阳为我留红晖”在温暖中收尾:从枋口的花丛里牵手回来,嵩阳的夕阳好像特意为我多留了一会儿。“掣手归”写出结伴而行的温馨,“留红晖”把夕阳拟人化,仿佛连夕阳都心疼诗人的孤单。但紧接着“可怜踯躅千万尺,柱地柱天疑欲飞”又用夸张描写踯躅花的高大,“柱地柱天”好像要撑起天地,“疑欲飞”让静止的花朵有了动态感,既呼应开头的生机,又用草木的蓬勃反衬人生的无奈。其七“蜜蜂为主各磨牙,咬尽村中万木花”带着调侃写蜂群忙碌:蜜蜂好像成了春天的主人,争着采完村里所有的花。“各磨牙”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采蜜的急切,“咬尽”更突出采集的彻底,看似热闹的春日景象下,藏着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结尾“君家瓮瓮今应满,五色冬笼甚可夸”用想象收尾:想着你家的酒坛应该装满花蜜了吧,五色的酒笼一定很值得炫耀。这两句突然回到世俗生活,像是在苦涩里找到一点安慰,却也让前面的苍凉与欢乐,最终都落回平凡日子里的细碎,意味深长。
# 《济源寒食》体现孟郊“情(愤激)与理(礼教)分裂”,其冷峻语言与苦吟追求,深化了中唐诗的多元风貌。
戴建业
# 遁叟曰: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以名场事入诗,自孟东野始。
清高士奇《续唐三体诗》
上一篇:唐·张籍《晚春过崔驸马东园》
下一篇:唐·许棠《过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