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误识白云夫":我这辈子就是认识白云夫太晚了啊,
# 误识:此处有可惜认识之晚的意思。
"再到仙檐忆酒垆":再次来到他的旧居,总回忆起当年我们对酒当歌的日子。
# 仙檐:故居。
"墙外万株人绝迹":而今这屋子墙外长满了野草,已经没有人来过的痕迹了,
# 外:一作“柳”。
"夕阳惟照欲栖乌":夕阳西下,那晚霞照着一只找不到栖息树枝的乌鸦。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往昔与白云夫交往的经历虽未正面详述,但通过“平生误识白云夫,再到仙檐忆酒垆”,与如今旧居的荒凉形成对比。过去的交往有多深刻,如今旧居的荒芜就显得多寂寥,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借景抒情:“墙外万株人绝迹,夕阳惟照欲栖乌”,诗人描绘了旧居墙外树木众多却人迹罕至,唯有夕阳照着即将栖息的乌鸦的画面。以荒凉之景,抒发内心的怅惘与伤感,将对白云夫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融入其中。
2. 分段赏析
《白云夫旧居》作为李商隐笔下一首别具一格的回忆故友之作,虽未冠以“无题”之名,却饱含着其无题诗般的深邃情感与幽微心境。李商隐在开成元年侍奉母亲于济源居住期间,深入玉阳山学道,在这段特殊经历中,结识了白道士、惠禅师、永道士以及宋华阳姐妹等一众道友,其中与白云夫的交往更是在其生命中留下了独特印记。同年,他曾创作《访白云山人》,足见彼时对白云夫的关注与情谊。此后,《赠白道者》中“十二楼前再拜辞,灵风正满碧桃枝。壶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壶中伤别离”,更是将与白云夫间那种既有超脱尘世之感,又难舍离别的复杂情愫展露无遗。诗的开篇“平生误识白云夫”,一个“误”字看似戏谑,实则蕴含千钧。它并非真指相识为错,而是诗人在历经岁月沧桑,重访旧居时,对往昔与白云夫交往历程的一种别样感慨。或许在那些过往的时光里,他们一同谈道论玄、切磋诗艺,情谊深厚却又充满波折。此“误”字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诗人对往昔记忆的大门,幽默之中,满是对过往岁月的珍视与怀念。紧接着“再到仙檐忆酒垆”,诗人重访旧友旧居,踏入那熟悉的屋檐下,往昔与白云夫在酒垆边酣畅淋漓、把酒言欢的快乐场景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这一句将曾经相聚时的畅快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看到两位好友在酒意微醺中畅谈人生理想、倾诉衷肠的画面。然而,诗的笔锋陡然一转,后两句“墙外万株人绝迹,夕阳惟照欲栖乌”,展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院墙之外,草木肆意生长,一片繁茂,却难觅人影,寂静得有些可怕。夕阳的余晖缓缓洒下,为万物镀上一层昏黄的色彩,而那归巢的乌鸦,在余晖中缓缓飞行,发出偶尔的啼叫。这里,诗人巧妙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精心选取了草木繁盛、人迹罕至、落日余晖、归巢乌鸦这些传统上极具凄凉意味的意象。草木的繁茂与无人的荒芜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落日余晖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逐渐消逝;归巢的乌鸦更增添了几分孤寂与凄凉之感。这两句诗将氛围从之前的欢快回忆瞬间拉至孤寂凄凉,强烈地烘托出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落寞心境。前后对比,落差巨大,令人不禁为诗人与白云夫之间的情谊变迁而感慨万千,也深刻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切缅怀,以及面对如今现状的失望与落寞。整首诗以独特的叙事与抒情方式,将诗人对故友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往昔生活的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李商隐诗歌中情感表达的经典之作。
# 义山之“平生误识白云夫”,致光之“若是有情争不哭”,皆是言外巧妙。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上一篇:唐·许浑《苦雨》
下一篇:唐·李商隐《赠从兄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