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xià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2
chán
míng
kōng
sāng
lín
yuè
xiāo
guān
dào
chū
sài
sài
hán
chù
chù
huáng
cǎo
cóng
lái
yōu
bìng
jiē
gòng
chén
shā
lǎo
xué
yóu
xiá
ér
jīn
kuā
liú
hǎo
yìn
qiū
shuǐ
shuǐ
hán
fēng
dāo
píng
shā
wèi
àn
àn
jiàn
lín
táo
cháng
chéng
zhàn
xián
yán
gāo
huáng
chén
jīn
bái
luàn
péng
hāo
fèng
zhào
gān
quán
gōng
zǒng
zhēng
tiān
xià
bīng
cháo
tíng
bèi
chū
jùn
guó
jiāo
yíng
fēn
fēn
wàn
rén
zhě
quán
shēng
chén
yuàn
jié
gōng
jiù
fēn
biān
chéng
biān
tóu
cǎn
cǎn
zàng
huò
jiāng
jūn
jiē
xiāng
diào
yān
nán
dài
běi
wén
gōng
xūn
duō
bèi
chù
bīng
xún
fēn
gèng
qiǎn
huáng
lóng
shù
wéi
dāng
sài
yún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他的部下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逐句剖析

"蝉鸣空桑林":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一作桑树间。

"八月萧关道":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出塞入塞寒":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处处黄芦草":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皆共尘沙老":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共尘沙。共:作“向”。

"莫学游侠儿":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夸紫骝好":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矜:自夸。

"饮马渡秋水":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

# 饮马:给马喝水。

"水寒风似刀":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平沙日未没":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

#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黯见临洮":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昔日长城战":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

# 昔日长城战: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咸言意气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

# 足:一作“漏”,一作“是”。

"白骨乱蓬蒿":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奉诏甘泉宫":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

# 甘泉宫:这里借指唐宫。,奉诏:敬受天子诏书。

"总征天下兵":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

# 总征:普遍征召。

"朝廷备礼出":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

# 备礼出:准备礼节仪式,派兵出征。备礼:安排好命将出征的礼节仪式。

"郡国豫郊迎":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 郊迎: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尊敬。,豫:通“预”。,郡国:指州郡。

"纷纷几万人":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

"去者无全生":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臣愿节宫厩":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

# 节宫厩:节省皇家的开支。宫厩:宫中马舍。这里指专供宫中享乐用的马匹。

"分以赐边城":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边头何惨惨":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

"已葬霍将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

# 霍将军:即汉代名将霍去病。这里借指当时战功卓著、以身殉国的将军。

"部曲皆相吊":他的部下都来吊唁他,

# 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此指“部下”。

"燕南代北闻":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

# 燕南代北:泛指当时的北部边塞。

"功勋多被黜":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

# 黜:贬斥,废免。

"兵马亦寻分":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

# 寻:不久。

"更遣黄龙戍":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

# 黄龙:古城名,即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

"唯当哭塞云":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通过描写边塞的荒凉景色,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的态度。第二首诗聚焦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凸显出军旅生涯的艰辛和战争的残酷无情,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与否定。第三首作品详细叙述了一场战争的完整过程,生动展现了战争的血腥与惨烈,深切传达出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第四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为国捐躯后埋葬的场景,借此表达了对朝廷未能公正对待有功将士的不满,以及对无休止战争的强烈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也是一首边塞题材诗,描绘了边塞萧瑟荒凉的秋日景象和戍边将士艰辛残酷的生活境遇,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对穷兵黩武战争的尖锐批判,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即希望朝廷能节省宫廷的马匹,将其赐给边城的战士,体现了诗人对战士们的关心和对朝廷的不满。​​​​对比​​:“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将“幽并客”(幽州和并州的热血青年)原本的壮志豪情与最终“皆共沙尘老”(在边塞默默终老)的无奈结局进行对比,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命运的无常。侧面描写:“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激烈场面,而是通过描写士兵“饮马渡秋水”时感受到的“水寒风似刀”的恶劣环境,以及“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的苍茫、凄凉的塞外景象,从侧面烘托出战争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让读者能感受到士兵们所处环境的艰难,从而体会到战争给士兵带来的痛苦。议论:“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这是诗人对幽并地区那些渴望在边塞建立功业之人的命运发出的感慨和议论。指出他们最终都只能在沙尘中老去,表达了对他们壮志未酬、青春消磨在边塞的惋惜和批判,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使得人们的理想难以实现。铺垫:“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前几句详细地描述了朝廷为了战争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征兵行动,“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说明征兵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描绘了朝廷和地方对此次征兵的重视和隆重场面;“纷纷几万人”强调了征兵人数的众多。这些描述为后面“去者无全生”的悲惨结局做了充分的铺垫,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士兵们命运的悲惨。烘托:“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边头何惨惨”直接描绘了边境地区的凄惨景象,烘托出霍将军去世后悲伤、哀痛的氛围,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英雄逝去的惋惜和同情。“部曲皆相吊”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悲伤的气氛,而“燕南代北闻”则将这种悲伤的情绪传播开来,扩大了影响,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霍将军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去世所带来的巨大伤痛。

3. 分段赏析

其一​唐代边境战事不断,其中既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正义之战,也有不少开拓疆土、扩张势力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让国家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无休止的滥用武力,主要是因为统治者好大喜功,同时也有部分人被统治者煽动起战争狂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首小诗,显然是对这类战争狂热者的劝诫。​这首诗可以分为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是第一层,描绘了边塞的秋景。作品写的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诗人先勾勒出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原本枝繁叶茂的桑林变得叶落枝疏,一片冷落萧条,再加上寒蝉的鸣叫,更添了几分寒意。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前往萧关的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一个关塞,边塞的景色愈发凄凉:眼中所见只有“处处黄芦草”。诗人先以内地的秋景作铺垫,再把边塞的秋景描写得无比苍凉,用意是暗示战争的残酷,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厌恶。​“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和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异曲同工,同样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的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追求“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名利场。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壮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都在沙尘中老去”的无奈结局。诗的最后两句,用对比收尾,通过讽刺那些自恃勇武、炫耀坐骑紫骝善于奔跑、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骚扰百姓的所谓游侠,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提到幽并客时,作者还没有明显的贬义,字里行间还隐约能看出对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而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良马的市井无赖时,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体现。​这首诗描写边塞秋景,有着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遗风;刻画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还展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其二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个鲜明特点,就是用侧面描写来表达主题。诗里没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描绘塞外风光和过去战争留下的痕迹,来展现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写的是士兵牵着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勾勒出塞外荒凉寒冷的景象。诗人特意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黄昏,这样更能凸显想要表达的内容。写塞外的寒冷,只挑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体现当地环境特点的事物,笔墨简练却效果很好。第一句里“饮马”的就是士兵。诗中的“水”指的是洮水,临洮城就建在洮水边上。牵马到水里饮水,自然会觉得“水寒”,这看似随口一提,其实是诗人精心设计的。在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会让人觉得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像刀割一样”。可见这里的风不仅猛烈,还特别寒冷,短短十个字就把地域特色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三四句描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是个古县名,因为县城挨着洮水而得名,就是现在甘肃东部的岷县,这里是长城的起点,在唐代是陇右道岷州的治所,经常发生战争。黄昏时分,广阔的沙漠一眼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在暮色中远远地若隐若现,展现出开阔宏大的意境。​临洮一带是历代战事频发的地方。根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记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十月,吐蕃派出十万精兵侵犯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和代理右羽林将军薛讷等人联合出兵抵抗,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地大败吐蕃,前后斩杀俘获数万人,缴获二十万匹马和羊,吐蕃战死的士兵多得堆积在一起,洮水都因此无法流动。诗中提到的“长城战”,说的就是这场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大家的说法。对此,诗人没有直接从正面反驳或评论,而是用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回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就是战死士兵的尸骨。“今古”贯穿前后两句,把上下句的意思都包含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一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的沙漠,一年四季都被黄尘笼罩,战死士兵的尸骨杂乱地散落在蓬蒿丛中,从古到今都是这样。这里的“白骨”,既包括开元二年“长城战”中战死的士兵,也包括之前战死的士兵。诗里没有一个议论的词,却把战争的残酷深刻地揭示了出来。这里虽然是议论和说理,但都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所以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非常高明。​这首诗重点展现了军旅生活的艰难和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着诗人对频繁发动战争的反对态度。其三第三首诗完整记录了一场征战的始末,从征兵开始到战斗结束,深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字里行间满是对戍边普通士兵的深切同情。​诗的前两句讲述将军领受圣旨征兵的情景,暗示这是一场规模盛大的会战,统领军队的将领权势极大,声名远扬。第三、四句描绘朝廷用隆重的礼仪任命将领出征,而大军途经的各州郡也提前按制度迎接护送。这四句着重渲染出浩大的声势,为后文描写惨重的伤亡埋下了伏笔。随后写出征的结果:参战的几万将士全部阵亡,无一生还。虽然用语直白浅显,却有着直击人心的震撼力。“纷纷”二字,将士兵们慷慨赴死的悲壮场景刻画得十分生动,但这些戍边士兵的生命并非低贱如草芥。作者心中满是难以平复的悲愤,发出“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的呼喊,这是作者那颗忠诚正直、热爱国家的恳切之心的自然流露——即便这次战败惨重,但若能及时补救,仍不算太晚。最后两句委婉地揭示了这次惨败的重要原因:战略物资极度匮乏,让率领步兵的将领去和强大的游牧骑兵在广阔的沙漠中作战,必然会失败。正所谓军事是国家的大事,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动用,战前不做充分准备,就仓促出兵应战,失败也是预料之中的事。这两句也隐晦地讽刺了唐王朝把战争当作儿戏、轻视士兵生命的行为。其四诗的第四首开头两句,用汉朝霍去病的典故来指代唐朝那些立下显赫战功的边疆将领。此时正弥漫着一片哀伤的气氛,因为人们刚刚安葬了在战斗中牺牲的将军。接着写将军的部下们都赶来祭奠他,而他牺牲的消息传来,连广阔的北方边境都为之震动。这四句从侧面展现出将军生前深受众人信服、被士兵爱戴,并且在边疆威名远扬的名将风范,他的离世无疑是天下百姓的一大损失。​第五、六句讲述了将军那些忠诚的部下,生前曾跟随他在北方漫长广阔的边境地区征战,立下了累累战功。可如今将军去世,他们的功勋大多被取消,所率领的部队也很快会被调往别处。随后又提到,这些将军的旧部即便被剥夺了功勋,仍要被派往其他边境地区驻守,他们心中满是悲愤,却也只能对着天空痛哭。​整首诗叙事条理清晰,笔力刚健奔放,风格悲壮沉雄。诗人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记录下一位将领的丧葬场景,并借此反映出军队中存在的有功难赏、让英雄流泪的不公平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中深刻的内部矛盾,对有功将士的遭遇充满了深切的同情。其中“更遣”二字值得细细品味,更凸显出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让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4. 作品点评

全诗叙事结构严谨,笔触雄浑有力,整体风格悲壮深沉。诗人以凝练精当的语言,集中描绘了霍将军的葬礼场景。通过这一事件,诗歌深刻反映了军队中功勋卓著却难以得到应有封赏的现实困境,揭示了有功将领遭受不公待遇的悲凉处境。作品以此折射出封建社会制度下军事体系内部的深层矛盾,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为国建功却遭遇不公的将士们的深切同情。诗中“更遣”二字的运用尤为巧妙,既凸显了朝廷对已故将领的冷漠态度,又暗含对继续征调兵马的荒谬决策的批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统治阶层不公行径的强烈愤慨,令人深感惋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气散逸,乃是得意者。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情景黯然,妙不说尽,低手必再作结句。

不详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未言意气高者安在?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周珽曰:少伯慧心甚灵,神力亦劲。此篇及《少年行》与新乡此题诗极简、极纵、极古、极新,俱在汉魏之间。吴山民曰:格古气雄,起二句实境。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骆宾王《在军登城楼》

下一篇:唐·李白《长门怨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