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líng

朝代:唐作者:韦庄浏览量:2
shuí
wèi
shāng
xīn
huà
chéng
huà
rén
xīn
zhú
shì
rén
qíng
jūn
kàn
liù
nán
cháo
shì
lǎo
hán
yún
mǎn
chéng

译文

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世人心理而不画伤心图而已。请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

逐句剖析

"谁谓伤心画不成":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

# 谁谓:谁说。

"画人心逐世人情":只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世人心理而不画伤心图而已。

# 逐:随,跟随。《玉篇》:“逐,从也。”这里可作迎合解。

"君看六幅南朝事":请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

# 南朝事:南朝往事。南朝,此处实指六朝,不仅指宋、齐、梁、陈,还包括东吴和东晋。这六朝均建都于南京。

"老木寒云满故城":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

# 寒云:寒天的云。,老木:枯老的树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陵图》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属题画抒怀的吊古伤今之作。诗人观览六幅南朝史事彩绘后,于诗中揭示画作未为晚唐统治者粉饰太平,而是以老木寒云、危城破堞勾勒出金陵三百年间的衰颓之象,借六朝兴衰的历史镜鉴寄寓对晚唐现实危机的深切忧思。全诗笔调激昂,立意深邃,既尖锐驳斥了粉饰太平、扭曲历史本真的行为,剖析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又对如实呈现历史苍凉的“伤心画”予以高度推崇,彰显出诗人尊重历史真实的朴素唯物史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金陵图》是唐代韦庄作的一首题画诗,诗人观览六幅描绘六朝史事的组画后心有所感,遂题诗其上。此画作者身份已无从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题画诗,题材为作者观六幅六朝史事彩绘后的感怀。诗中表明画作未粉饰时代盛景,而是绘出历史的凄凉衰败之态,借六朝旧事的变迁,寄寓对晚唐现实危机的深沉忧虑。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针对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观点进行反向驳斥,以“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形成观点交锋。前句设问否定,后句直指症结——非不能画,而是画家因循世俗心理粉饰太平,通过观点对立的方式凸显对历史真实的推崇。举例论证: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为具体例证,借画面中老木枯槁、寒云笼罩的故城景象,直观呈现南朝历史的凄凉衰败,将抽象的“伤心”转化为可感的视觉意象,坐实“伤心可画”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借古伤今:诗歌以六朝旧事为题材,实则暗指晚唐现实。南朝统治者昏庸亡国与晚唐危机四伏形成历史对照,通过描绘六朝金陵的衰败,含蓄寄寓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深忧,使历史题材与当下关切形成隐喻关联,深化了诗歌的现实指向。

3. 分段赏析

这位画家的身份已无从考证。他创作的组画以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为题材,因六代均定都金陵。画家并未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太平,而是着力呈现其凄凉衰败之景。画面中老木萧疏、寒云笼罩,危城破堞隐约可见,让人感受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而是充满伤感的古城,这在历史组画中实属独特。稍早于韦庄的诗人高蟾曾作《金陵晚望》,诗中“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两句感慨深沉。当时唐王朝危机四伏,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末路,高蟾对此深感苦恼却又无力改变,于是将这种潜在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并认为这是一般画家难以描绘的。韦庄显然读过这首诗。当他看到这六幅描绘南朝故事的彩绘时,高蟾的诗句仿佛浮现脑海。他不禁思索:“真的画不成吗?”眼前的组画不正是“一片伤心”的生动呈现?于是他提笔反驳:“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他认为,并非伤心不可画,只是一般画家为迎合世人庸俗心理,专事粉饰升平,不愿反映社会真实面貌罢了。为佐证自己的观点,诗人举出实例:“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画面上古木枯槁、寒云笼罩,故城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皆昏庸无道,最终投降覆灭,这正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将高蟾的《金陵晚望》与韦庄此诗相较,颇有意趣。前者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后者则以画作反驳。实则二人皆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切忧虑,虽观点不同,艺术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4. 作品点评

全诗基调激昂,内涵深邃,既对粉饰太平、扭曲历史本真的现象予以尖锐批判,揭示了此类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更对敢于呈现历史实貌的六幅“伤心画”致以由衷推崇。这种评价既彰显出作者对历史真实的坚守,也体现出其朴素历史观中尊重客观现实的精神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翻高蟾意,高唱而入,已得机得势。次句又接得玲珑。末句一点,画意已足,经营入妙。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下一篇:唐·卢仝《有所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