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苦逆乱":当年苦于战乱叛乱,
"举族来南奔":我带领全族向南逃亡。
"日行几十里":每天行进不过几十里,
"爱君此山村":却喜爱您所在的这个山村。
"峰谷呀回映":山谷幽深,峰峦与溪谷交错映照,
"谁家无泉源":家家户户都有泉水源头。
"修竹多夹路":修长的竹林大多夹道而生,
"扁舟皆到门":小船都能直接划到家门口。
"瀼溪中曲滨":瀼溪中游的弯曲水滨,
"其阳有闲园":南岸有一处闲适的园地。
"邻里昔赠我":邻里当年把它赠给了我,
"许之及子孙":还允许我将它传给子孙。
"我尝有匮乏":我曾经生活匮乏,
"邻里能相分":他们慷慨解囊与我分享。
"我尝有不安":我曾经处境不安,
"邻里能相存":邻里们总能关怀慰问我。
"斯人转贫弱":如今这些邻里渐渐变得贫弱,
"力役非无冤":服劳役时并非没有冤屈。
"终以瀼滨讼":我终究要为瀼溪岸边的邻里申诉冤情,
"无令天下论":不能让天下人议论他们的不幸。
"乾元元年":乾元元年,
"元子将家自全于瀼溪":我带领家人在瀼溪保全自身;
"上元二年":上元二年,
"领荆南之兵镇于九江":我率领荆南的军队镇守九江,
"方在军旅":正身处军旅之中,
"与瀼溪邻里":与瀼溪的邻里们,
"不得如往时相见游":不能像过去那样相见交往了。
"又知瀼溪之人":又得知瀼溪的百姓,
"日转穷困":日渐变得穷困艰难,
"故作诗与之":因此写下这首诗给他们。
唐代文学家
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进士,乾元二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元结作诗几乎不写近体,内容富有现实性。其诗以五言古风为主,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其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代表作品有诗《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散文《右溪记》《菊圃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借瀼溪的山水田园风貌与村民互助的场景,写出了战乱中邻里的情谊及苛政下百姓的生存困境,体现对民生的关注。
2. 分段赏析
“昔年苦逆乱,举族来南奔。日行几十里,爱君此山村”四句,开篇回忆往昔因战乱举家南迁的经历,每天艰难跋涉几十里,最终因喜爱这片山村而定居。“苦逆乱”点出迁徙缘由,“爱君此山村”直接表达对山村的喜爱,为下文写邻里情谊铺垫背景。“峰谷呀回映,谁家无泉源。修竹多夹路,扁舟皆到门”四句,描绘山村的自然环境:峰谷交错相映,家家户户都有泉源;路边长满修长的竹子,小船能直接到家门口。通过对峰谷、泉源、修竹、扁舟等景物的描写,展现山村环境的清幽与便利,解释“爱君此山村”的缘由。“瀼溪中曲滨,其阳有闲园。邻里昔赠我,许之及子孙”四句,写在瀼溪弯曲的岸边,南岸有座闲园,是邻里当年赠予自己,并允诺传至子孙的。具体交代邻里的馈赠,“许之及子孙”体现邻里情谊的深厚与长久,字里行间满是感激。“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四句,回忆邻里的帮助:自己曾遭遇物资匮乏,邻里会分送东西;自己曾有不安之事,邻里会前来慰问关照。用“匮乏则相分”“不安则相存”的具体事例,展现邻里间互助互爱、真诚相待的情谊。“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冤。终以瀼滨讼,无令天下论”四句,写如今邻里渐渐贫弱,服劳役心中不乏冤屈;自己最终在瀼溪岸边为他们申诉,不想让天下人议论此事。既流露对邻里境遇的同情,又体现为邻里发声的担当,将对邻里的情谊落到实际行动上,情感真挚深沉。
下一篇:唐·韩翃《题荐福寺衡岳暕师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