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半秋色":吴楚大地已呈现出一半的秋色,
# 半秋:仲秋。
"渡江逢苇花":我渡江时遇见了芦苇花。
"云侵帆影尽":云朵侵袭,帆船的影子渐渐消失,
# 尽:一作落。
"风逼雁行斜":秋风逼迫,雁行的队形变得倾斜。
# 雁:一作鸟。
"返照开岚翠":夕阳的余晖散开山间的雾气,露出翠绿的山色,
# 岚:一作峰。,返:一作夕。
"寒潮荡浦沙":寒冷的潮水荡漾着江边的沙地。
# 荡:一作漾。
"余将何所往":我将要前往哪里呢,
"海峤拟营家":我打算在海边的高山峻岭之处安家。
# 拟:一作欲。,海峤:海中之山。海:一作孤。
晚唐诗人
马戴(?~869?),唐代诗人。字虞臣,祖籍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人。会昌四年进士。大中初,在太原幕府任掌书记,因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得赦回京,官终国子博士。马戴诗以五律为主,格调壮丽,含思蕴藉,饶有韵致。其善于抒写羁旅愁思,边塞诗亦佳。纪昀称其“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张为《诗人主客图》将其列为“清奇雅正主”之升堂者。严羽推崇其诗“在晚唐诸人之上”。代表作品有《落日怅望》《送人游蜀》《灞上秋居》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行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羁旅愁绪和对未来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吴楚半秋色,渡江逢苇花。云侵帆影尽,风逼雁行斜。返照开岚翠,寒潮荡浦沙”,将“吴楚半秋色”“苇花”“云”“帆影”“风”“雁行”“返照”“岚翠”“寒潮”“浦沙”等一系列意象巧妙组合在一起。这些意象描绘出一幅丰富的秋日江行图,既有广阔的吴楚秋色背景,又有渡江时遇到的苇花等细节;“云侵帆影尽”“风逼雁行斜”展现出动态的江景变化;“返照开岚翠”“寒潮荡浦沙”则进一步描写了环境的氛围,共同营造出一种苍茫、清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江行时的所见所感。设问:“余将何所往,海峤拟营家”,运用了设问的手法,诗人先提出“我将要到哪里去”的问题,然后给出“打算在海边山岛安家”的答案。通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未来方向的思考和迷茫,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想要寻找新的栖息之所的意愿,引发读者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3. 分段赏析
首联“吴楚半秋色,渡江逢苇花”,点明诗人在吴楚大地,此时已呈现出一半的秋色,渡江时遇见芦苇花。“半秋色”既点明了季节,又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逢苇花”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秋意,暗示了诗人的漂泊和离别之情。颔联“云侵帆影尽,风逼雁行斜”,通过云和风的描写,展现了江行途中的艰难和孤寂。云朵侵袭,帆船的影子渐渐消失,暗示了诗人在旅途中的迷茫和无助;秋风逼迫,雁行的队形变得倾斜,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象征着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漂泊,进一步深化了羁旅愁绪。颈联“返照开岚翠,寒潮荡浦沙”,描绘了夕阳返照和寒潮荡沙的景象。“返照开岚翠”展现了夕阳余晖散开山间雾气,露出翠绿山色的美丽画面,给人以宁静和希望的感觉;“寒潮荡浦沙”则描绘了寒冷的潮水荡漾着江边沙地的动态景象,增添了画面的清幽和沉思氛围。这两句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尾联“余将何所往,海峤拟营家”,采用了设问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旅途困境,引发对未来方向的迷茫思考,“余将何所往”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迷茫之情。但随后又提出“海峤拟营家”的打算,体现了对归隐生活的期许,在迷茫中透露出一丝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响句。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马戴)诗唯写景为工,如“反照开岚翠”、“残日半帆红”、“宿鸟排花动”,皆佳句也。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此诗清绝,“侵”字、“遍”字、“开”字、“漾”字皆刻意烹炼。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上一篇:唐·项斯《舜城怀古》
下一篇:唐·薛能《春日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