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头吾弟藕吾兄":芡实是我的弟弟,莲藕是我的兄长,
"头角崭然也不争":菱角虽有分明的棱角,却从不与人争强。
"白璧中藏烟水晦":洁白如玉的果仁藏在里面,生长在幽暗的烟水间,
"红裳左祖雪花明":红褐的外壳半露,映着雪白的果仁愈发清亮。
"一生子木非知已":一生之中,功利的子木算不上它的知己,
"千载灵均是主盟":千年以来,高洁的屈原才是它精神上的盟主。
"每到炎官张火伞":每当夏日炎炎,像火神撑开了火伞,
"西山未当圣之清":即便西山的清凉,也不及它这般圣洁清朗。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咏菱角表达情志的七言律诗,通过对菱角形态、品性的刻画,融入对历史人物的联想,既赞美了菱角的清雅不争,也寄托了诗人不媚世俗、坚守高洁的人生追求。
2. 写作手法
对比:“白璧中藏烟水晦,红裳左袒雪花明”中,“烟水晦”的幽暗生长环境与“白璧”“雪花明”的内在洁净形成对比,突出菱角“处浊世而自清”。用典:颈联“千载灵均是主盟”化用屈原(字灵均)的典故,借屈原坚守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将菱角的品性提升至精神层面,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屈原式人格的推崇与自勉,使咏物与抒情更具深度。
3. 分段赏析
首联:“鸡头吾弟藕吾兄,头角崭然也不争”开篇将菱角与“鸡头”(芡实)、莲藕并称,以“吾弟”“吾兄”的亲切称谓,赋予三者兄弟般的亲密关系,暗合三者同属水生植物的特性。“头角崭然”形容菱角外壳的尖棱分明,看似有锋芒,却以“也不争”点明其核心品性——虽有棱角却不张扬,不与他物争奇斗艳。颔联:“白璧中藏烟水晦,红裳左袒雪花明”转向菱角的内外形态描写。“白璧中藏”指菱角内部洁白如玉的果仁,“烟水晦”则呼应其生长于幽暗的水中环境,形成“外晦内洁”的对比;“红裳左袒”描绘菱角外壳局部的红色(或指剥开外壳后的状态),“雪花明”以“雪花”喻其果仁的洁白晶莹,色彩上红与白相映,视觉鲜明。颈联:“一生子木非知己,千载灵均是主盟”引入历史人物作比。“子木”据考证可能指春秋时楚国令尹子木(公子贞),史载其较注重功利;“灵均”即屈原(字灵均),以坚守高洁、不媚世俗著称。诗人说菱角与子木并非“知己”,却与千载之下的屈原精神相通,视屈原为“主盟”(精神上的引领者)。尾联:“每到炎官张火伞,西山未当圣之清”“炎官张火伞”以神话中掌管夏季的“炎官”张开“火伞”,形容酷暑炎热;“西山”可能泛指夏日里的阴凉之地,“圣之清”则以“圣”的高洁清正为标准,说即便西山的清凉,也不及菱角的清雅。
4. 作品点评
语言风格上承继“诚斋体”浅近晓畅的特质,多用“吾弟”“吾兄”这类口语化称呼。在意象组合上,打破传统咏物的固有模式,让菱角与历史人物典故实现超时空的勾连。对仗严整,尽显七律风范,“白璧”对“红裳”、“子木”对“灵均”等,词性结构一一对应。用典密度颇高,每联皆含一典,比如“左袒”出自《史记·吕太后本纪》,“圣之清”则源自《孟子·万章下》。
上一篇:宋·杨万里《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