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夜身先卧":还没有到夜晚,蜡烛就已经被点燃放倒在烛台上了,
"不春花已开":明明还没有到春天,蜡烛的火焰却像花朵一样绽放开来。
"泣残双泪雨":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蜡油不断地流淌下来,就好像是蜡烛在哭泣,流下了如同雨水般的两行泪水,
"愁得寸心灰":随着蜡烛不断燃烧,最后只剩下了灰烬,就好像它因为忧愁而使得心中化为了灰烬。
# 心灰:心,心里。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拟人:“未夜身先卧,不春花已开”,把蜡烛当作人,说它未到夜晚就像人一样先卧倒,未逢春天却像花一样开放,赋予蜡烛人的行为动作。象征:第三句“泣残双泪雨”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痛苦。他的眼泪像雨水一样不停地流淌,象征着他内心的痛苦和忧伤。直接抒情:“愁得寸心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沮丧。他的忧愁已经深入到他的内心,使他的心灵变得灰暗无光。
2. 分段赏析
诗中首句“未夜身先卧”,夜幕尚未完全落下,周遭还残留着些许白昼的余晖,诗人却已早早躺卧。此句不仅勾勒出诗人孤寂的身影,更悄然传达出他对时间悄然流逝的敏锐感知,好似在喟叹,人生如这提前点亮的蜡烛,在不经意间就步入消耗阶段,字里行间暗示着他对生命短暂的深沉思索。次句“不春花已开”,并非实指春天来临而诗人无心赏景。这里以“花已开”喻蜡烛燃烧的火焰,即便不是春日,蜡烛的“花”却已兀自绽放。此句巧妙地借蜡烛燃烧的不合时宜,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仿佛在这世间,他如同这支蜡烛,在不恰当的时刻独自“绽放”,无人理解,也难以融入外界的美好。“泣残双泪雨”一句,将视角聚焦于蜡烛燃烧时流淌的蜡油,诗人以精妙的笔触,把蜡油比作蜡烛哭泣落下的串串泪珠,“泣残”二字更是强化了这份哀伤。实则,这是诗人借蜡烛之“泣”,抒发自己内心如滔滔江水般汹涌的悲伤与痛苦,每一滴“泪”都饱含着他难以言说的愁绪。末句“愁得寸心灰”,随着蜡烛燃尽,烛心化为灰烬,诗人借此直白地袒露内心的忧愁与沮丧。这“寸心灰”恰似他被忧愁填满的心灵写照,曾经的希望与热情,在无尽的愁绪中渐渐熄灭,变得灰暗无光,读来令人心生悲悯,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重与落寞。
上一篇:宋·杨万里《樱桃》
下一篇:宋·杨万里《题黄唐伯一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