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
# 峰:高而尖的山头。,侧:旁。,岭:山脉。,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 庐山真面目:庐山:在江西,是我国的名山之一。庐山的真实面目。比喻事情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不识:不能认识,辨别。识,知道,认得,能辨别。
"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因为我正身处在庐山之中。
#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缘:因为。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题西林壁》是一首描写庐山的七言绝句,又是一首哲理诗,诗人通过描绘庐山的各种形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赞美了庐山雄伟奇特、变化万千的景色,并且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2. 写作手法
托物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不仅仅是在描写庐山的自然美景,更重要的是诗人通过描绘庐山因观察角度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景象,寓言式地传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们往往难以认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质,是因为自己正处于其中,视角受限,难以跳出局部看整体。对比:苏轼通过“横看”与“侧看”,“远近高低”等不同视角的对比,展现了庐山多姿多彩的面貌,强调了观察角度对认知结果的影响。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描述了游览山峰时所见的景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真实描绘了游览庐山时的所见。“岭”“峰”这些具体元素刻画出了山的各种形态,表达了随着观察位置的不同,庐山所展现出来的风貌也各有千秋。后两句则表达了游览山峰后的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面目”指的是庐山整体的面貌,“不识”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所以只能看到山的某一部分,而无法窥见它的全貌,这是借景说理,表达了游览庐山的个人体会。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启示我们在为人处世时要认识到,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会有片面性;要想全面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偏见。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抽象地发表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巧妙地借助庐山的形象,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让人感到亲切而自然。
# 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
宋黄庭坚《冷斋夜话》
# 《感通录》云:“庐山七岭,共会于东,合而成峰。”因知东坡“橫看成岭侧成峰”之句,有自来矣。
宋姚宽《西溪丛语》
# 凡此种诗,皆时性灵所发,若必胸有释典,而后炉锤出之,则意味索然矣。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
# 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
# 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
现代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 此诗说明“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就是由于受到认识条件限制的缘故”。
现代徐中玉《苏东坡文集导读》
# 善状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两者融洽无间。
现代吴熊和等《唐宋诗词探胜》
# 此诗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现代毛谷风《宋人七绝选》
# 此诗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
现代郑孟彤《中国诗歌发展史略》
上一篇: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下一篇:宋·周敦颐《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