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líng
dīng
yáng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2
xīn
zāo
féng
jīng
gān
liáo
luò
zhōu
xīng
shān
suì
fēng
piāo
shēn
shì
chén
píng
huáng
kǒng
tān
tóu
shuō
huáng
kǒng
líng
dīng
yáng
tàn
líng
dīng
rén
shēng
shuí
liú
dān
xīn
zhào
hàn
qīng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逐句剖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

#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辛:原缺,据韩本、四库本补。

"干戈寥落四周星":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 四周星:四周年。从德祐元年(1275)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干戈:指战争。干和戈本是两种兵器。

"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 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絮:柳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萍:浮萍。,浮沉:一作“飘摇”。

"惶恐滩头说惶恐":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 说:韩本作记。,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

"零丁洋里叹零丁":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零丁洋》乃南宋大臣文天祥于公元1279年途经零丁洋之际创作一首律诗。公元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不幸兵败,沦为阶下囚,被押解至船上。到了次年,当他路过零丁洋时,有感而发,挥笔写下此诗。诗的开篇两句,文天祥回溯自己的一生经历,诸多往事涌上心头。中间四句紧紧承接“干戈寥落”这一背景,清晰且坚定地展现出作者对当下严峻局势的深刻洞察与认知。而最后的两句,则是作者面对自身命运抉择时,毫不犹豫地表明心迹。整首诗洋溢着慷慨激昂的爱国热忱,彰显出视死如归的高尚气节,深刻诠释了舍生取义的伟大人生观,堪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崇高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过零丁洋》由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被押解到船上。1279年(宋祥兴二年),途经零丁洋时,文天祥有感而发创作此诗。后来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坚贞不屈,出示此诗表明自己的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爱国诗。表达了文天祥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悲愤与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诗中通过描绘零丁洋的凄凉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沉痛心情,同时展现了他宁死不屈、誓死报国的决心。尤其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成为千古名句,彰显了作者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2. 写作手法

比喻: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风飘絮”比喻作者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国家命运的飘摇和个人身世的坎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自身命运的深切忧虑。双关: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用双关的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慨叹眼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借景抒情:“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㬎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昰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更加的形象生动。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诗人借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国家沦亡的悲痛和个人身世的感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使景中有情,情因景显。对比: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反问: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一句反问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直抒胸臆: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诗人决心以死殉国,但是,诗人的死亡意识并不是凄楚哀伤的,而是从容壮烈的。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

3. 分段赏析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诗人回顾生平的大门。“起一经”巧妙地回溯到文天祥二十岁那年高中进士的人生高光时刻,此为其踏入仕途、实现抱负的起点,关乎个人的人生出处。而“四周星”,精准地概括了从德祐元年(1275年)他毅然起兵勤王,直至祥兴元年(1278年)不幸被俘的这四年风雨历程,这段岁月紧扣国家危亡的脉搏。这两句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紧密相连,前者是个人命运转折的契机,后者是国家动荡之际的英勇担当,一者为因,一者为果,共同勾勒出诗人心系家国、一片赤诚的形象,奠定了全诗深沉凝重的情感基调。​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诗人将视角从个人生平拓展至国家与自身命运的交织。彼时,宋朝局势如大厦将倾,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已然名存实亡,各地军民虽自发组织抵抗,却难以挽回颓势,国家命运恰似风中飘飞的柳絮,摇摇欲坠、支离破碎。与此同时,文天祥自身的遭遇也如狂风暴雨中的浮萍般凄惨。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至亲离散,他在乱世中失去了依靠,孤立无援,生活的凄惨景象尽显。诗人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双重苦难,物我交融,读来令人痛心疾首。​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于时空交错中追述今昔截然不同的处境与心境。昔日,文天祥作为起兵勤王的战将,途经赣江十八滩之一的惶恐滩。此地水流湍急,形势险恶,而彼时他面对强大的敌人,内心满是对无法完成守土复国使命的惶恐不安,忧心忡忡。如今,时过境迁,他已沦为阶下囚,漂泊在零丁洋上,孤苦伶仃,形单影只,唯有自叹命运的孤苦与伶仃。一“说”一“叹”,将往昔的紧张与当下的落寞鲜活呈现,今昔对比强烈,深刻地凸显出诗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以及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悲凉。​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恰似一声划破长空的洪钟巨响,让全诗格调陡然升华。诗人笔锋一转,从现实的苦难绝境中挣脱,目光投向未来,展现出超越生死的豁达与崇高理想。“人生自古谁无死”,以质朴而有力的反问,道出生命的必然归宿,而“留取丹心照汗青”则掷地有声地表明心迹,要让自己赤诚的忠心如同一团熊熊烈火,穿透历史的长河,照亮史册,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一个“照”字,尽显诗人英气逼人、气贯长虹的精神风貌,将全诗从沉郁悲怆的氛围中彻底解放出来,转为开拓、豪放、洒脱,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名句,彰显出诗人舍生取义的伟大气节与高尚情操。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的格调沉郁顿挫又不失悲壮激昂,其间充盈的浩然正气,仿若长虹横贯苍穹,气势恢宏。毋庸置疑,这是一首感天动地、能让鬼神为之落泪的伟大爱国主义经典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明谢榛《四溟诗话》

# (首联)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吕师孟、贾余庆、刘启等一伙的谴责。“寥落”,一作“落落”,其意相反,则是指作者自己频繁的战斗生涯,但所揭示的内涵远不及“寥落”广阔。

现代苏者聪《宋诗鉴赏辞典》

# (颔联)“身世浮沉”并非是指个人仕途的穷通,而是概括着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

现代苏者聪《宋诗鉴赏辞典》

# (颈联)特别富有情昧,“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可谓诗史上的妙笔。

现代苏者聪《宋诗鉴赏辞典》

# (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现代苏者聪《宋诗鉴赏辞典》

# 好人,好诗!

宋末元初张弘范《文山集》卷十九《指南后录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示儿》

下一篇:宋·王安石《梅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