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遭逢起一经":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
#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辛:原缺,据韩本、四库本补。
"干戈寥落四周星":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 四周星:四周年。从德祐元年(1275)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干戈:指战争。干和戈本是两种兵器。
"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 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絮:柳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萍:浮萍。,浮沉:一作“飘摇”。
"惶恐滩头说惶恐":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 说:韩本作记。,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
"零丁洋里叹零丁":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爱国诗。表达了文天祥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悲愤与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诗中通过描绘零丁洋的凄凉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沉痛心情,同时展现了他宁死不屈、誓死报国的决心。尤其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成为千古名句,彰显了作者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2. 写作手法
比喻: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风飘絮”比喻作者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国家命运的飘摇和个人身世的坎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自身命运的深切忧虑。双关: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用双关的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慨叹眼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借景抒情:“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㬎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昰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更加的形象生动。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诗人借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国家沦亡的悲痛和个人身世的感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使景中有情,情因景显。对比: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反问: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一句反问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直抒胸臆: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诗人决心以死殉国,但是,诗人的死亡意识并不是凄楚哀伤的,而是从容壮烈的。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
3. 分段赏析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诗人回顾生平的大门。“起一经”巧妙地回溯到文天祥二十岁那年高中进士的人生高光时刻,此为其踏入仕途、实现抱负的起点,关乎个人的人生出处。而“四周星”,精准地概括了从德祐元年(1275年)他毅然起兵勤王,直至祥兴元年(1278年)不幸被俘的这四年风雨历程,这段岁月紧扣国家危亡的脉搏。这两句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紧密相连,前者是个人命运转折的契机,后者是国家动荡之际的英勇担当,一者为因,一者为果,共同勾勒出诗人心系家国、一片赤诚的形象,奠定了全诗深沉凝重的情感基调。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诗人将视角从个人生平拓展至国家与自身命运的交织。彼时,宋朝局势如大厦将倾,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已然名存实亡,各地军民虽自发组织抵抗,却难以挽回颓势,国家命运恰似风中飘飞的柳絮,摇摇欲坠、支离破碎。与此同时,文天祥自身的遭遇也如狂风暴雨中的浮萍般凄惨。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至亲离散,他在乱世中失去了依靠,孤立无援,生活的凄惨景象尽显。诗人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双重苦难,物我交融,读来令人痛心疾首。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于时空交错中追述今昔截然不同的处境与心境。昔日,文天祥作为起兵勤王的战将,途经赣江十八滩之一的惶恐滩。此地水流湍急,形势险恶,而彼时他面对强大的敌人,内心满是对无法完成守土复国使命的惶恐不安,忧心忡忡。如今,时过境迁,他已沦为阶下囚,漂泊在零丁洋上,孤苦伶仃,形单影只,唯有自叹命运的孤苦与伶仃。一“说”一“叹”,将往昔的紧张与当下的落寞鲜活呈现,今昔对比强烈,深刻地凸显出诗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以及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悲凉。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恰似一声划破长空的洪钟巨响,让全诗格调陡然升华。诗人笔锋一转,从现实的苦难绝境中挣脱,目光投向未来,展现出超越生死的豁达与崇高理想。“人生自古谁无死”,以质朴而有力的反问,道出生命的必然归宿,而“留取丹心照汗青”则掷地有声地表明心迹,要让自己赤诚的忠心如同一团熊熊烈火,穿透历史的长河,照亮史册,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一个“照”字,尽显诗人英气逼人、气贯长虹的精神风貌,将全诗从沉郁悲怆的氛围中彻底解放出来,转为开拓、豪放、洒脱,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名句,彰显出诗人舍生取义的伟大气节与高尚情操。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的格调沉郁顿挫又不失悲壮激昂,其间充盈的浩然正气,仿若长虹横贯苍穹,气势恢宏。毋庸置疑,这是一首感天动地、能让鬼神为之落泪的伟大爱国主义经典诗篇。
#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明谢榛《四溟诗话》
# (首联)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吕师孟、贾余庆、刘启等一伙的谴责。“寥落”,一作“落落”,其意相反,则是指作者自己频繁的战斗生涯,但所揭示的内涵远不及“寥落”广阔。
现代苏者聪《宋诗鉴赏辞典》
# (颔联)“身世浮沉”并非是指个人仕途的穷通,而是概括着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
现代苏者聪《宋诗鉴赏辞典》
# (颈联)特别富有情昧,“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可谓诗史上的妙笔。
现代苏者聪《宋诗鉴赏辞典》
# (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现代苏者聪《宋诗鉴赏辞典》
# 好人,好诗!
宋末元初张弘范《文山集》卷十九《指南后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