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shān
cūn

朝代:唐作者:贾岛浏览量:2
shù
wén
hán
shuǐ
shān
jiā
shǎo
lín
guài
qín
kuàng
luò
kǒng
xíng
rén
chū
yuè
wèi
zhōng
biān
fēng
guò
qín
xiāo
tiáo
sāng
zhè
wài
yān
huǒ
jiàn
xiāng
qīn

译文

几里远就能听到凄寒的水声,山区人家居住分散没有近邻。怪禽从旷野上传来声声鸣叫,昏惨的落日惊恐过路的行人。一弯新月未得照彻漫漫长夜,边关的烽火并没有越过三秦。远处几棵萧条的桑柘树外面,袅袅炊烟渐觉与人相近相亲。

逐句剖析

"数里闻寒水":几里远就能听到凄寒的水声,

# 寒水:此指清冷的流水。唐杜牧《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山家少四邻":山区人家居住分散没有近邻。

# 四邻:周围邻居。,山家:山野人家。

"怪禽啼旷野":怪禽从旷野上传来声声鸣叫,

# 旷野:空阔的原野。,啼:后省略“于”字。,怪禽:此指鸱鸮(chīxiāo)一类的鸟。

"落日恐行人":昏惨的落日惊恐过路的行人。

# 行人:出行的人。,恐:此处为使动用法,使……惊恐。

"初月未终夕":一弯新月未得照彻漫漫长夜,

# 终夕:通宵,彻夜。,初月:新月。

"边烽不过秦":边关的烽火并没有越过三秦。

# 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边烽:边境上报告战事的烽火。

"萧条桑柘外":远处几棵萧条的桑柘树外面,

# 桑柘:此处用本意,桑木与柘木。,萧条:此处为稀疏之意。

"烟火渐相亲":袅袅炊烟渐觉与人相近相亲。

# 烟火:指炊烟,泛指人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暮过山村》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寒水”起笔,“烟火”收束,中铺陈怪禽啼鸣、落日沉坠、新月如钩、烽火明灭等意象。全篇空间由荒僻渐向人间推移,情感体验从寒寂惊惶渐次转向炊烟暖意。诗人以冷峻笔触勾勒山村的荒寒幽寂,却在尾联“渐相喧”三字中暗藏峰回路转之趣,使荒烟蔓草间透出人烟温度。这种“寒极生暖”的结构设计,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贾岛诗风中“幽奇寒僻”与“世情温度”的辩证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自号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一说幽州范阳县(今北京西南)人。早年落拓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官终普州司仓参军。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岛”,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其又与姚合齐名,人称“姚贾”。贾岛的诗以五律见长,作诗以苦吟著称。他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这一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其诗多投献酬赠之作,取眼前荒僻冷落景色,抒一已穷愁幽独之情,风格清奇峭僻。代表作品有《题李凝幽居》《忆江上吴处士》,有《长江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年份不详,是诗人在一个深秋黄昏路过一处山村时即兴而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暮过山村》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村纪实诗。此诗描述了诗人在深秋黄昏时从阴暗的山林步行至山村中环境和心态的变化,体现了贾岛“幽奇寒僻”的诗风。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先从听觉角度着笔。秋日黄昏,诗人行经一座山村,远远便听见山涧中潺潺的流水声。“数里闻寒水”。能在数里之外清晰捕捉到细微的水响,足见山野之寂静清寒。而目光所及之处,只见疏疏落落的几户人家,正应了“山家少四邻”的景象。听觉与视觉的描写相互映衬,生动地勾勒出山村的萧瑟与冷清。渲染:“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该诗首联紧扣题意,以听觉导入视觉场景。"数里闻寒水"以流动的水声打破远距离空寂,既描绘秋日暮色中山涧潺湲的听觉画面,又以"数里"距离反衬山谷的幽静特质。"山家少四邻"则通过稀疏人居的视觉呈现,与绵延水声形成声景互文。作者以工笔淡彩勾勒手法,在听觉空间延展与视觉物象疏朗的交织中,构建出荒寒山村的整体意境。颔联“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聚焦荒山野岭的阴森意象。"怪禽啼旷野"既刻画异鸟啼鸣的听觉惊悚,又暗藏古诗中"鸱鸮"类猛禽的凶兆隐喻;"落日恐行人"则巧妙衔接光影转换(夕阳西下)与心理感受(惶悚不安),通过环境突变强化孤旅者的惊惶体验。视听结合中既显环境凶险,又暗含诗人孤愤心境,尽显贾岛诗风峭硬冷僻之特质。颈联“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转向暮夜场景。"初月未终夕"以月相变化暗示时序推移,暗合旅人夜行时程;"边烽不过秦"通过军事防御设施的方位限定,既确认关陇地区暂时安定,又以"未过秦地"的地理坐标巧妙点题,使空寂山野在军事安全维度获得双重确认。此处以工对形式完成从惶惑到安定的叙事转折。尾联“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以渐进式观察写心理转变:"萧条桑柘外"在延续首联物象特质的同时,通过具象植物(桑柘)暗示农事气息;"烟火渐相亲"则完成陌生到熟悉的心理过渡,视觉层面渐次清晰的炊烟意象与隐含的生命气息,使惊惧情绪渐次消解,最终升华为羁旅孤寂中的温暖慰藉。"烟火"二字既具象又充满人间烟火气,恰成全诗意蕴的双重张力。

4. 作品点评

贾岛诗境开阖起伏,章法谨严中见跌宕之致。其意象多取险怪寒瘦之物象,造境幽邃奇崛,于中唐诗坛独标一格。明人胡应麟推许“浪仙之幽奇”为“五言独造”(《诗薮·内编》卷四),此论精准道出其诗风特质——在盛唐浑融与晚唐纤巧之间,辟出冷峭生新之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梅)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之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 岑参诗:“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寒空林,飒飒如有人。”贾岛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远途凄惨之意,毕见于此。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怪禽”、“落日”一联,善言羁旅之味,诗无以复加。“初月未终夕”,则村落之黑犹早。“边烽不过秦”,似是西边寇事始息,初有人烟处。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十字作一句(“初月”一联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夕阳驴背上,真有此景,想之心怦怦然动。

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

# 冯舒:次联奇妙之句。冯班:字字洗拔。六句谓不过京师也。纪昀:“初月”碍“落日”。“边烽”句语意未明。无名氏(甲):东野古多律少,浪仙古少律多,然其孤高则同,非一时流辈可及,足见韩公取人另具法眼,过于九方皋也。

现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庄《西塞山下作》

下一篇:唐·罗隐《鹭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