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眼波横:形容眼神如横流的水波。李白《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欲问行人去那边":想问行人去哪里?
# 那边:哪边。那:哪。,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欲问:想问。欲:想,想要。
"眉眼盈盈处":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子。
"才始送春归":刚送走了春天,
# 才始:方才。
"又送君归去":又要送你回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
# 江南:宋时有江南东路,辖有今长江以南,西自江西九江,东至江苏南京的一段区域。一作“江东”。,若:若是,如果,假如。
"千万和春住":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 春住:留住春天的景色。,和:要。
北宋词人
王观(?~?),北宋词人。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嘉祐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任扬州江都县令时,曾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王观能词,格近柳永,内容单薄,境界狭小,不出传统格调,但语多清隽,构思新颖,造语佻丽。他亦能诗,时人谓有唐人乐府风韵。著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高阳台》《红芍药》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通过山水拟人化的比喻描写送别友人鲍浩然前往浙东的情景,在暮春时节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祝福与惜春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反用传统“眉如远山,眼如秋水”的习语,将江水比作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峦比作美人蹙起的眉峰。既描绘浙东山水之秀美,又暗含友人所归之处有佳人团聚。双关:“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既指追赶自然界的春光;又暗含家庭团聚的温情与人生美好时光。“眉眼盈盈”既指山水交汇的秀丽之地(浙东);又暗喻友人家乡的“心上人”或温馨团聚。设问:“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通过自问自答(设问),引出“眉眼盈盈处”这一双关意象,与开篇比喻形成闭环。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开头两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山水比作人的眉眼(眼波、眉峰),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其中“眼波横”可理解为目光流转(或强忍泪水),暗示作者为远行的友人着想而克制离愁,使告别不至过于伤感;“眉峰聚”则以眉头紧蹙之态,生动传递出作者心中凝聚的别绪。这两句既是对友人归途所经山水的想象,也象征着作者的目光随友人旅程延伸,默默目送行者远去,通过形象的比拟含蓄表达了深挚的惜别之情。后两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以设问引出友人的去向,点明其将抵达山水秀美(眉眼盈盈)的浙东;承接前文比喻,归途的连绵山水(如同眉峰聚)始终在作者视线之内,友人虽渐行渐远,身影却仿佛融入那象征作者目光的山水画卷之中;这一路山水饱含情谊,在作者想象中默默陪伴着远行的友人。上片通过将自然山水与惜别目光融合,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含蓄表达了作者对远行友人的深情牵挂。下片开头“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直接点明送别发生在暮春时节:刚依依不舍地目送春光离去,紧接着又要送别友人;句中“才”与“又”两个副词紧密连接,形成时间上的递进关系,透露出作者心中的春愁未消又添离别的怅惘——春天归去的江南恰是友人将往之地,而自己却只能滞留原地,两重送别叠加,情感积累加深,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愁绪。结尾两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是词人在友人离别之际的殷切叮嘱:希望友人能在江南赶上春天的脚步,与春色相伴;“千万”二字传递出词人恳切的心意,将对春光(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友情的珍惜,都融入这份含蓄的祝愿之中。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轻松活泼的基调与鲜活的比喻贯穿始终,其间穿插的风趣用语新鲜却不落俗套,庄谐有度;作者对春日与友人的眷恋之情,依托于新颖别致的艺术构思得以自然流露,其真挚情意与独特表达远胜多数应景酬唱之作。
# 王逐客送鲍浩然游浙东,作长短句,云云。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亚卿诗断章云:“今日一杯愁送春,明日一杯愁送君。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问归路。”诗词意同。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 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 以眉眼盈盈之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
唐圭璋《唐宋词选注》
# 山谷词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王逐客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体山谷语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
# 山谷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通叟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碧山云:“怕此际、春归也过吴中路。君行到处。便快折河边,千条翠柳,为我系春住。”三词同一意,山谷失之笨,通叟失之俗,碧山差胜,终不若元梁贡父云:“拚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为洒脱有致。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
# 这首词语言流利,情景交融。写江水,也是写离人的心情;写送春,也是写惜别。
近现代词学家夏承焘、盛静霞《唐宋词选》
# 眼横秋水,眉展春山。以清嘉之山水形容美人之颦盼,是人们所熟知的。这里反用,以眉眼喻山水,便觉格外亲切,一切如在目前,好像缩短了距离。语言亦明白家常,打点匀净,具有很浓的民歌意味。
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笃文《宋百家词选》
下一篇:宋·曾几《三衢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