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雨为酥":细雨成酥,
"催冰做水":寒冰化水,
"东君分付春还":春神东君吩咐春回大地。
# 东君:司春之神。古亦称太阳为东君。
"何人便将轻暖":又是谁用轻暖,
# 轻暖:微暖。
"点破残寒":赶走了尚未消尽的寒意。
"结伴踏青去好":一起结伴野外踏青去好,
"平头鞋子小双鸾":穿着鞋面绣有双鸾的绣花鞋
# 小双鸾:鞋面所绣之双鸾图案。
"烟郊外":在烟雾弥漫的郊野,
# 烟郊:月色朦胧或烟雾弥漫的郊野。
"望中秀色":看到的优美的景色,
# 望中:视野之中。
"如有无间":均在若有若无中。
"晴则个":天一会儿晴,
# 则个:表示动作进行时之语助词,近于“着”或“者”。全句意思相当于“有时晴,有时阴”。
"阴则个":一会阴,
"饾饤得天气":晴晴阴阴间杂着,
# 饾饤:原意指将食品混杂。此处比喻天气杂乱,杂凑堆砌,含幽默语气。
"有许多般":变化万端。
"须教镂花拨柳":撩动花儿,拨弄柳丝,
# 镂花:一作“撩花”。
"争要先看":争先恐后。
"不道吴绫绣袜":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里,
# 吴绫:吴地所产绫罗丝绸。
"香泥斜沁几行斑":泥浆得罗袜斑斑点点,
# 香泥:芳香的泥土。
"东风巧":恰是乖巧的春风,
"尽收翠绿":收尽满川翠绿,
"吹在眉山":都吹到她们的眉毛上。
# 眉山:女子秀丽的双眉。《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北宋词人
王观(?~?),北宋词人。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嘉祐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任扬州江都县令时,曾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王观能词,格近柳永,内容单薄,境界狭小,不出传统格调,但语多清隽,构思新颖,造语佻丽。他亦能诗,时人谓有唐人乐府风韵。著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高阳台》《红芍药》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踏青的词,以工丽、尖新的笔触,从春日里天气的变化和姑娘们的踏青活动两方面入手来描绘春景,将两者和谐地组合成一幅风流楚楚、生意盎然的春景图。
2. 写作手法
用典:“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一句运用典故。“眉山”典出《西京杂记》谓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将蹙眉时黛色凝聚喻为东风收尽苍翠染于眉间,既化解尴尬情境,又以幽默笔触完成对春光的礼赞。化用:“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化用王维《汉江临眺》诗中的名句,用来写踏青的姑娘们在野外所看到的迷迷蒙蒙的秀色。这样,不仅写出了阳春烟景,且可从“望中”二字体会到姑娘们愉悦的心情。夸张:“尽收翠绿吹在眉山”运用夸张,把姑娘蹙眉时的黛色夸大为东风汇聚天下翠绿而成,生动表现她们因袜染香泥的尴尬神情,突出画面的幽默与灵动。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突破传统春景描写的模式,以独特视角捕捉初春细微的自然变化:细雨化作酥润,寒冰融为春水。韩愈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意象在此得到深化,"调雨为酥"与"催冰作水"的拟人化处理,生动凸显春神执掌万物生机的造化之功。这般润泽之下,大地必将焕发蓬勃生气,百花竞放指日可待。三句递进式铺陈实为匠心独运——前两者实由末句生发,词人有意倒置语序,如画龙后点睛,使行文顿生摇曳之美。随后以设问"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引出时序更迭的玄机,答案虽不言自明(仍归功于春神),却借疑问句式强化读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少女们踏青的描写尤显精妙:"平头鞋子小双鸾"的细节伏笔,既暗示身份特征,又为下文泥污罗袜的戏剧性转折埋线。远眺郊野时"烟色有无"的朦胧意境,巧妙化用王摩诘"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空灵笔法,既摹春景氤氲,亦折射出游春者心境的欢愉。下阕以口语入词摹写天气变幻,"晴则个,阴则个"的俚语运用浑然天成,全然不见雕琢之迹。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曾盛赞此二"个"字有"弄姿无限"之趣,而"饾饤"一词更赋予阴晴转换以具象质感。少女们赏春心切,"镂花拨柳"的急切情态透过动作刻画跃然纸上,银铃笑语仿佛萦绕耳际。然而"香泥斜沁"的意外场景令欢颜骤敛——绣袜溅污、鸾鞋染垢的窘态,与先前精心装扮形成强烈反差。末句"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堪称神来之笔:以卓文君"眉如远山"的典故,将蹙眉时黛色凝聚喻为东风收尽苍翠染于眉间,既化解尴尬情境,又以幽默笔触完成对春光的礼赞。
4. 作品点评
这阕词突破了传统春景词的固有模式,避开了和风煦日、宠柳娇花等常见意象,以别具一格的构思营造出精巧绮丽的意境,在同类作品中独树一帜,令人眼前一亮。
# 词之最丑者,为酸腐,为怪诞,为粗莽。然险丽,贵矣,须泯其镂划之痕乃佳。如蒋捷“灯摇缥晕茸窗冷”,可谓工矣,觉斧痕犹在。如王通叟春游曰“晴则个,阴则个”云云,痕迹都无,真犹石尉香尘,汉皇掌上也。两“个”字尤弄姿无限。
清贺裳《皱水轩词筌》
# 风流楚楚,词林之佳公子也。世谓柳耆卿工为浮艳词,方之此作,蔑矣。词名“冠柳”,岂偶然哉?
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