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àn
·
·
huáng
zhōu
dìng
huì
yuàn
zuò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quē
yuè
guà
shū
tóng
lòu
duàn
rén
chū
jìng
shuí
jiàn
yōu
rén
wǎng
lái
piāo
miǎo
hóng
鸿
yǐng
jīng
què
huí
tóu
yǒu
hèn
rén
xǐng
jiǎn
jìn
hán
zhī
kěn
shā
zhōu
lěng

译文

一弯残月挂在枝叶稀疏的桐树上。深夜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那孤雁的缥缈身影。孤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有幽恨却无人知晓。它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逐句剖析

"缺月挂疏桐":一弯残月挂在枝叶稀疏的桐树上。

#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挂:悬挂。,缺月:弯弯的勾月。

"漏断人初静":深夜人声已静。

# 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谁见幽人独往来":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

# 幽人:幽居之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谁见:一作“时见”。

"缥缈孤鸿影":仿佛那孤雁的缥缈身影。

# 孤鸿:孤单的鸿雁。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惊起却回头":孤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

"有恨无人省":心有幽恨却无人知晓。

#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省(xǐng),知晓,理解。

"拣尽寒枝不肯栖":它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

# 拣尽寒枝:或以为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寂寞沙洲冷":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 冷:凄冷。,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此词乃东坡居士初谪黄州,寄寓定慧禅院时挥毫而就。东坡因“乌台诗案”之诬,遭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中块垒,皆付于词章。上阕绘鸿见人,下阕摹人遇鸿,借月夜孤鸿之影,托物言志,抒发词人孤傲不群、超然物外之襟怀。全篇借景抒怀,意象组合,象征,拟人,实为词中名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这首词是在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末或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初,于黄州所作。地点位于现今湖北黄冈县东南的定慧院(也有称作定惠院)。苏轼还曾撰写过一篇名为《游定惠院记》的文章。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这首词是苏轼在初次被贬至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创作的。由于牵涉到“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抵达黄州,直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被调往汝州,苏轼在黄州的贬居生活持续了四年多的时间。苏轼因写诗获罪,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后,仍惊魂未定,梦寐惶恐。这首小词即作于初到黄州时,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小词描写了词人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词的上片,写深夜院中所见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万物销声匿迹,只有“孤鸿”隐约掠过。这“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词的下片,词人与“孤鸿”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写鸿“拣尽寒枝不肯栖”,独宿荒冷沙洲,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这首词托物写怀,是词人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词人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漏断”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象征:全词以月夜孤鸿这一形象为核心,通过孤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等动作和神态,象征性地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孤鸿的形象与词人的心境相互映照,形成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拟人:词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孤鸿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通过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最终选择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一行为,进一步强化了孤鸿的拟人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坚守高洁品格的坚定信念。借景抒情:词人在描绘孤鸿和月夜环境时,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融入到景物之中。如“缺月挂疏桐”一句,以缺月、疏桐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

3. 分段赏析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当漏壶中的水悄然滴尽,夜色已深,万籁俱寂之时,苏轼悄然步出庭院,仰望苍穹,只见一轮孤月高悬,透过稀疏的桐树枝叶洒下清冷的光辉,仿佛特意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孤高清绝的气息。这开篇两笔,意境非凡,瞬间勾勒出一片孤寂而高远的天地。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此处的“幽人”,不仅是一个孤独漫步者的写照,更是词人内心深处那份超然物外、心事难言的写照。随后,词人巧妙地将“幽人”与“孤鸿”两个意象相融,仿佛“幽人”那孤高清冷的心境,正与夜空中那只形单影只、翱翔天际的孤鸿相映成趣,彼此映照,互为补充。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在孤独的时刻,往往会环顾四周,企图在回望中寻找一丝慰藉,却往往只发现更多的孤寂将自己紧紧包围。“有恨无人省”,那份深藏的孤独与苦楚,又有谁能真正懂得,真正理解呢?世间知音难觅,孤独之苦如同寒冰刺骨,让人难以承受,情感何以寄托?此时,词人笔下的孤鸿仿佛成了自己孤独心境的写照。它遭遇了不幸,心中充满了幽怨与惊恐,在寒冷的枝头间徘徊不定,一次又一次地挑选着栖息之地,却始终不肯轻易落下。最终,它只能无奈地选择那片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个寒冷而漫长的夜晚。词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孤鸿的孤独身影、惊恐神态以及它挑选栖息之地的行为,深刻地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坚守高洁品格、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在这里,孤鸿与词人仿佛融为一体,彼此惺惺相惜。词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孤鸿的心理活动,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孤鸿身上,使得孤鸿的形象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不仅让词作更加深邃动人,也让读者在品味词句的同时,能够深刻感受到词人那份孤独而坚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4. 作品点评

此词之境界,堪称高妙,前人赞誉其“仿佛非尘世中人语”,足见其高旷洒脱、超然物外的艺术魅力。这般境界之达成,实赖于作者精妙绝伦的艺术手法。东坡居士“以心性之灵动,融于咏物之辞章”,不拘泥于物象本身,而取其神韵于题外,于意念之中构筑境界,借物以寓人,物我浑然一体。在对孤鸿与月夜环境的细腻描绘中,作者选景叙事皆简练而凝重,笔触空灵而飞动,寓意含蓄而深邃,描绘生动而逼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跋东坡乐府》

# 东坡此词出《高唐》《洛神》《登徒》诸赋之右,以出三界人,游戏三界中,故其笔力蕴藉超脱如此。山谷屡书之,且谓非食烟火人语,可谓妙于立言矣。盖东坡词如《国风》,山谷跋如小序,字画之工,亦不足言也。

宋王之望《汉滨集》卷十五《跋鲁直书东坡卜算子词》

# 山谷云:“东坡道人在黄州,作《卜算子》云:(略)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苕溪渔隐曰:“拣尽寒枝不肯栖”之句,或云鸿雁未尝栖宿树枝,唯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下一篇:宋·郑思肖《寒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