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óng
jūn
xíng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3
qīng
hǎi
cháng
yún
àn
xuě
shān
chéng
yáo
wàng
mén
guān
huáng
shā
bǎi
zhàn
chuān
穿
jīn
jiǎ
lóu
lán
zhōng
huán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逐句剖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长云:层层浓云。,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孤城遥望玉门关":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遥望:远远地看。,孤城:即边塞古城。

"黄沙百战穿金甲":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

# 金甲:指耐用的铠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泛指敌人。,不破:一作不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从军行七首(其四)》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以广阔的西北边陲为背景,通过描绘壮丽而悲凉的画面,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坚定信念。诗的前两句以写景为主,通过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元素,构建了一个辽阔而悲壮的边塞世界。后两句则以抒情为主,通过“黄沙百战穿金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表达了将士们誓死保卫边疆的坚定信念。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悲壮,语言凝练而富有力量,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作品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从军行七首(其四)》是王昌龄所写。在盛唐国力鼎盛、君主锐意进取、边疆不断拓展的辉煌时代,人们满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武将们在沙场挥洒热血,而诗人王昌龄则被这一伟大时代精神深深感染,他采用乐府古题,凭借沉雄悲壮的情怀,历经灵感汲取、构思创作与反复修改,最终谱写出了《从军行七首》这一组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边塞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人描写了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崇高敬意和深切同情,以及对他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人开篇即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勾勒出一幅苍凉壮阔的边塞图景。青海湖上,长云密布,遮蔽天日,雪山隐约其间;孤城矗立,遥望着遥远的玉门关。此景不仅展现了西北边陲的苍茫与辽阔,更蕴含了戍边将士的复杂情感。他们心系边防,自豪于保家卫国的重任,却也难掩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的孤寂。情景交融间,边塞的壮美与将士的深情跃然纸上。直接抒情:"在黄沙漫天的边疆,历经百战,金甲已穿,这七字道尽了漫长戍边、频繁战事、艰苦战斗与强悍敌军的无尽沧桑。尽管黄沙掩映下的战场残酷,金甲被岁月与战火磨穿,但我们的报国心志却如磐石般坚定不移。在这大漠风沙的洗礼下,我们的誓言愈发铿锵:不破楼兰,誓不言归。这是对胜利的执着,对国家的忠诚,更是身经百战将士们的豪壮宣言。"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青海湖空长云漫,雪山绵延隐现,河西走廊孤城立,玉门关遥相呼应。此边陲画卷,尽显戍边将士生活战斗之典型环境,西拒吐蕃,北防突厥,责任重大。画面背后,是将士对边防的深切关注,自豪与责任交织,孤寂艰苦并存,尽融于悲壮辽阔之景。三四句,直接抒发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简练勾勒战事频繁、环境恶劣与将士坚韧。黄沙漫天,战斗艰苦,金甲磨穿,壮烈牺牲,然报国之心愈坚。“不破楼兰终不还”,誓言铿锵,彰显将士坚定信念与深沉豪情。此篇边塞诗,既抒壮志,又现艰苦,典型环境与人物情感高度统一,王昌龄绝句之优,于此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末句)言冒风沙而苦战苦矣,然不破楼兰终无还期,悲何如耶?

明唐汝询《唐诗解》

# “不破楼兰终不还”句,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玉关在望,生入无由,青海雪山,黄沙百战,悲从军之多苦,冀克敌以何年。“不破楼兰终不还”,愤激之词也。

明黄白山《唐诗笺注》

# 清而庄,婉而健,盛唐人不作一凄楚音。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首二句乃逆挽法,从青海回望孤城,见去国之远也。后二句谓确斗无前,黄沙可战,金甲都穿,见胜概英风。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首句长云迷漫,雪山亦暗,有不甚明见之意。二句惟见有孤城,遥而望之,系玉门关云,起势远甚。三句在黄沙之地已经百战,终穿上金甲,转得突兀。四句不破楼兰不还,如顺流之舟矣,结句壮甚。

清朱宝莹《诗式》

# 李梦阳曰:语亦悲壮。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写思归之情而曰“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之本意矣。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周敬曰:龙标《从军》诸篇,静摹动勘,顺吐逆吸,真有脉可按、无迹可象者。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从军》诸作,皆盛唐高调,极爽朗,却无一直致语。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自第一至第四章(指其一、其二、其四、其五),章法要自井然。(品)雄浑。

清朱宝莹《诗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下一篇:唐·刘方平《月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