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鼓断人行":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
#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断,截断。,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戍,驻防。
"边秋一雁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 一雁:孤雁。,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恰逢白露时节,
#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月是故乡明":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有弟皆分散":虽有兄弟但都离散,人各东西,
# 分散:一作“羁旅”。
"无家问死生":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 无家:杜甫自天宝五载(746)离开河南偃师陆浑庄故居后,老家没有什么亲人,无从询问诸弟消息。
"寄书长不达":寄出去的家信很长时间未送达,
# 不达:送不到。达,一作避。,长:一直,老是。,书:信。
"况乃未休兵":何况天下依旧战乱频仍,不能太平。
#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况乃:何况,况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亲怀友诗。诗里描述了兄弟几人由于战乱而被迫分离,各自漂泊,居无定所,既没有消息往来,又生死不明。时值白露,戍楼的更鼓声与孤雁的哀鸣声交织在一起,使得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兄弟们的担忧和思念之情,表现得更加沉痛和浓烈。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为所见;戍鼓雁声为所闻。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都是一片凄凉景象。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借景抒情:“露从今夜白”以白露时节清露盈盈的秋夜之景,暗含战乱中孤寂清冷的愁绪;“月是故乡明”则借“月”这一共见之景,融入主观情感——虽知普天共一轮月,却偏言“故乡月最明”,以看似不合常理的心理幻觉,强烈传递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离散亲人的牵挂。首尾呼应:首联“戍鼓断人行”以战鼓声开篇,直接点明战乱未息的社会背景,暗示音信隔绝的根源。尾联“况乃未休兵”收于战事持续的现实,既是对首联“断人行”的呼应,又深化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持续性摧残,强化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一开篇就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景象。诗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两句,通过鼓声和雁鸣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乱时期的凄凉氛围。鼓声阻止了人们的通行,暗示着战争的频繁;而孤雁的哀鸣,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悲凉。一个“断”字,精准地勾勒出战乱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阻隔,而鼓声与雁声的交织,更让整首诗从一开始就沉浸在一种沉重的氛围中。这种用声音反衬寂静的手法,与“月夜”的主题看似矛盾,实则更加突出了战争时期月夜独特的凄凉感。到了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写得特别有味道。前一句通过“露白”点明时节的变化,为月夜增添了几分清冷;后一句则说“月是故乡明”,明明月光普照大地,诗人却偏偏觉得故乡的月亮更亮。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是诗人情感的真实流露——他对故乡的思念让他觉得月光都格外明亮。这种写法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深深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乡愁。两句诗的词语顺序也值得玩味,“今夜露白”“故乡月明”的颠倒,让诗句更有节奏感,也更加强化了这种思乡之情。杜甫的炼字功夫,真是让人叹服。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直接道出了诗人的痛苦与无奈。上句说兄弟离散,各自飘零;下句说家园破败,生死难测。这种空间上的分离和精神上的焦虑,都是战争带来的创伤。这种写法不只是在说诗人的个人遭遇,更是通过他一个人的经历,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悲剧。诗人把这种痛苦写得如此真实,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切肤之痛。最后,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两句,把这种痛苦推向了极致。书信无法送达,已经让人心痛,而更让人绝望的是,战争还在继续,生死未卜。这两句既写出了战争对人际关系的破坏,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诗人的悲伤,不只是因为兄弟的生死未卜,更是因为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混乱与无序。看似平常的诗句,却承载着深刻的思考,让人读完之后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写得很有层次,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转折自然,结构非常严谨。因为战乱没有停止,所以路上看不到行人;诗人抬头望月,自然想起了远方的弟弟;因为家已经不在了,寄出去的书信也送不到;亲人离散各地,生死未卜。每一句都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四处漂泊,吃尽了苦头。他既思念家乡的亲人,又为国家的命运担忧,心中感慨万千。这种情绪一旦被触发,千头万绪就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所以,他把思乡怀亲这样常见的题材,写得格外凄凉哀伤,沉郁顿挫,令人动容。
# 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
宋王得臣《麈史》卷中
# 此二句妙绝古今矣,原其始从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四字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文选》真母头哉(“露从”二句下)。
明张含辑、杨慎《李杜诗选》
# 只“一雁声”便是忆弟。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伹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
明王嗣奭《杜臆》卷三
#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若作“雁一声”,便浅俗;“一雁声”便沉雄。诗之贵炼,只在字法颠倒间便定。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上四,突然而来,若不为弟者,精神乃字字忆弟、句里有魂也。“书长不达”,平时犹可,“况未休兵”,可保无事耶?二句从五、六申写。……不曰“月傍”,而曰“月是”,便使两地皆悬。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之二
# 凄楚不堪多读。起突兀(“戍鼓”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杜工部流离兵革中,更尝患苦,诗益凄怆,《忆舍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思深,其情苦,读之使人忧思感伤。
宋俞文豹《吹剑录》
# 钟云:只说境,含情往复不可言(“露从”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刘辰翁曰:浅浅语使人愁。周珽曰:三、四言月夜,五、六官忆弟,末句应起句。结联所谓“人稀书不到,兵在见何由”也。征战不已,道路阻隔,音书杳漠,存亡难保,伤心断肠之语,令人读不能终篇。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夜鼓动而行人绝,此时闻孤雁之声,已念及其弟,又况露经秋而始白,月照故乡而明乎?因言弟各分散而无家,问其死生,以不知所在耳。平时寄书尤患不达。况战征未休,道路隔绝,安有音尘之望哉?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月夜忆舍弟》之悲苦,后四句一步深一步。
清吴乔《围炉诗话》
# 上四,月夜之景,下四,忆弟之情。“故乡”句,对月思家,乃上下关纽。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有弟皆分散”二句,正念忆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何义门:“戍鼓”兴“未休兵”;“一雁”兴“寄书”。五、六,正拈忆弟。纪昀:平正之中,自饶情致。无名氏(乙):句句转。“戍鼓”是领句,突接“雁声”妙。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 杨慎云:自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分作两句,剪裁之妙,发挥之深,真盗白狐裘也。王慎中云:三、四佳。然上句雅而下句陋,此难辨也。五、六皆古。然上句浅而下句深,此亦难辨。
清卢坤《五色批本杜工部集》
# 李因笃云:起处无人,独立闻雁,而动在原之思。又云:白露后则秋清而月倍明,故曰“故乡明”,乃硬下语。然不照骨肉则虚也。“月是故乡明”,正以照故乡之人也。月是人非,故思乡益切。又云:情景相关,细寻始得。吴庆百云:“戍鼓”是领句,突接“雁声”,妙。又云:句句转。
清刘濬《杜诗集评》
# 煞有神会。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陈德公云:章法老密。卢麰云:五、六直作质语,反觉生情。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诗言兵后荒凉之夜,中野无人,戍鼓沉沉而外,惟闻长空一雁哀鸣耳。三句言空园白露,今夕又入新秋,身在他方,但有举头月色,与故乡共此光明。后四句可分数层之意:有弟而分散,一也;诸弟而皆分散,二也;分散而皆无家,三也;生死皆不可问,四也;欲探消息,惟有寄书,五也;奈书长不达,六也。结句言何况干戈未息,则音书断绝,而生死愈不可知,将心曲折写出,而行间字里,仍浩气流行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上一篇: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下一篇: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