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波如泪色漻漻":湘江如眼泪一般又清又深,
# 漻漻:水清而深。
"楚厉迷魂逐恨遥":屈原的冤魂随浪而去,他的怨恨永无绝期。
# 逐:随。,楚厉:指屈原,他投沼罗江而死,无后人、无归处,古称“鬼无所归则为厉”(《左传》昭公七年),亦可称“迷魂”,即冤魂。厉:古代迷信的说法,鬼无依则为厉。一作“禲”,古通。
"枫树夜猿愁自断":夜晚的枫树林中猿啼使人愁断肠,
# 枫树夜猿愁自断:化用屈原、宋玉原诗为句,写楚厉的生活环境。
"女萝山鬼语相邀":唯有和穿着萝带的山鬼相邀长谈。
# 山鬼:山中之神,或言以其非正神,故称“鬼”。宋玉《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击千里兮,伤春心。”屈原《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女萝:菟丝,一种缘物而生之藤蔓,地衣类植物。一名“松萝”。
"空归腐败犹难复":即使尸体空归也已腐败,魂魄难以招回,
# 犹难复:与“岂易招”均指难以为楚厉招魂,原因是屈子沉江后,身体腐烂了,葬身鱼腹了。复:招魂。,归腐败:指人死归葬地下,尸体腐败。
"更困腥臊岂易招":又被困在腥臊之地魂魄岂易招来。
# 招:招魂。,困腥臊:为腥臊的水族所困。指屈原投江自沉,葬身鱼腹。
"但使故乡三户在":只要楚国还有三户人家存在,
# 三户:三户人家。指存留人家很少。此处指楚人。《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彩丝谁惜惧长蛟":谁会吝惜彩丝而惧怕长蛟。
# 彩丝:指五彩丝线扎成的棕子。《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死,楚人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遗风也。”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古诗。描绘了湘水之波如泪、屈子迷魂逐恨、枫树夜猿哀啼、女萝山鬼相邀等景象,营造出凄凉、悲苦的氛围。通过对屈原沉江之事的凭吊,表达了对千古俊彦才士冤抑的感慨,同时借屈原的遭遇抒发了自身身世沉沦的悲叹,体现出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哀伤。
2. 写作手法
比喻:“湘波如泪色漻缪”,将湘水之波比作泪水,形容其颜色清深,以水之泪状,生动传达出一种哀伤、沉痛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情感基调。用典:“但使故乡三户在,䌽丝谁惜惧长蛟”,运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既表达了对楚国不屈精神的赞扬,也暗示对屈原的纪念不会因艰难而停止,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表现力。借景抒情:“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描绘出夜晚枫树摇曳、猿啼凄厉,女萝蔓延、山鬼低语的阴森景象,借这充满愁绪的环境,抒发内心对屈原命运的哀伤以及自身的感慨,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烘托:通过“枫树夜猿愁自断”中猿啼的哀愁之声,以及“女萝山鬼语相邀”里神秘诡异氛围的营造,烘托出屈原冤魂的孤寂与悲苦,强化了诗歌的情感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诗人由眼前湘波起兴,以“泪”字将湘波与悼念屈原的泪水相连,“恨”字则写出屈原的沉哀遗恨和诗人自己的伤痛,双绾吊者与被吊者。此联借景抒情,诗人眼中清深的湘波似由泪水汇成,其中既有屈原忧国忧民之泪、后人悼念之泪,也有自己伤心之泪,而屈原迷魂含恨随波远去,既表达对屈原的悲痛哀悼,也谴责了楚国统治者。颔联“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从湘江岸上景物烘托,化用《楚辞·招魂》《九歌·山鬼》语句。“枫树夜猿”描绘出经霜枫树与哀鸣愁猿构成的凄楚秋夜图,“愁”字既写猿愁,更重迷魂之愁。“女萝山鬼”写以女萝为带的山鬼互相呼唤并呼唤屈原迷魂,境界阴森,长夜中枫影阴森,迷魂唯与夜猿山鬼为伴,景象凄迷,悲情如海,令人哀怨欲绝。颈联“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似议似叹,是说屈原即使死后埋于地下尸体会腐败,魂也难招回,更何况沉江葬身于腥臊的鱼虾龟鳖中,迷魂就更难招回了,进一步渲染了迷魂难招的哀感遗恨。尾联“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情调由凄楚婉转变为激越高昂,糅合“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和楚人祭祀屈原的传说,意思是只要楚人不灭绝,就定会用彩丝棕箬包扎食物祭祀屈原,在楚乡人民的崇敬追思中显示出屈原精神的不朽,将前文的哀伤转为对屈原的热情赞颂,振起全篇,使诗境变得开朗。
4. 作品点评
《楚宫》是李商隐凭吊屈原的佳作,其写作特色鲜明,全篇围绕屈原“迷魂”展开,从迷魂逐波含恨、长夜无依,到难招再到终有慰藉,反复书写,回环唱叹,使情感表达极为深沉浓烈。诗人巧妙化用《楚辞》及屈原作品的词语与意境,不着痕迹,自然浑成,以景托情、以感叹议论,营造出浓郁的抒情氛围,使诗“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虽对于此诗是否另有寄托说法不一,但诗人或在吊古时融入了对现实政治中进步人物遭冤贬等现象的感受。该诗在展现对屈原深切悼念的同时,也体现出李商隐诗歌构思精巧、情感细腻、用典精妙的特点。
# 朱彝尊曰:通首写“楚”字,而无“宫”字意,恐题有误。何焯曰:“宫”疑作“厉”。又曰:“楚厉迷魂逐恨遥”,生下四句······吊三闾,意极沉郁。纪昀曰:三四自佳,五六太拙。
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辑评》
# 此过楚宫而吊屈原,睹湘水之深情,哀其魂迷而恨逐水之遥也。······起以“如泪”领“清”,通用《离骚》“楚些”融洽出之,若断若续,用古活法。妙在一结道出灵均心事,归于忠蹇,得体。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姚培谦曰:此哀忠魂之不谅于世也。湘波暗淡,怨魂如存,计唯有夜猿、山鬼町共语耳。要其日月争光之心,必不沉没于此水可知也。
清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
# 虽直咏三闾,而自有寄慨。首句暗寓湘妃啼竹之意。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上一篇:唐·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下一篇:唐·韦应物《长安遇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