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í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3
lín
chuān
zhī
chéng
dōng
yǒu
yǐn
rán
ér
gāo
lín
yuē
xīn
chéng
xīn
chéng
zhī
shàng
yǒu
chí
rán
ér
fāng
cháng
yuē
wáng
zhī
zhī
chí
zhě
xún
lín
chuān
yún
zhī
cháng
zhāng
zhī
lín
chí
xué
shū
chí
shuǐ
jìn
hēi
wéi
xìn
rán
fāng
zhī
zhī
qiáng
shì
ér
cháng
dōng
fāng
chū
cāng
hǎi
shān
shuǐ
zhī
jiān
yǒu
cháng
yáng
ér
yòu
cháng
xiū
zhī
zhī
shū
wǎn
nǎi
shàn
suǒ
néng
gài
jīng
zhì
zhě
fēi
tiān
chéng
rán
hòu
shì
wèi
yǒu
néng
zhě
xué
xué
shǎo
zāi
kuàng
shēn
zào
dào
zhě
chí
zhī
shàng
jīn
wèi
zhōu
xué
shè
jiào
shòu
wáng
jūn
shèng
kǒng
zhāng
shū
jìn
wáng
yòu
jūn
chí
zhī
liù
yíng
jiān
jiē
zhī
yòu
gào
gǒng
yuē
:“
:“
yuàn
yǒu
”。
”。
tuī
wáng
jūn
zhī
xīn
ài
rén
zhī
shàn
suī
néng
fèi
ér
yīn
tuī
shì
miǎn
xué
zhě
rén
zhī
yǒu
néng
ér
shǐ
使
hòu
rén
shàng
zhī
kuàng
rén
rén
zhuāng
shì
zhī
fēng
bèi
lái
shì
zhě
zāi
qìng
nián
jiǔ
yuè
shí
èr
zēng
gǒng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逐句剖析

"临川之城东":临川郡城的东面,

# 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区)。

"有地隐然而高":有一块地微微高起,

# 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以临于溪":并且靠近溪流,

# 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曰新城":叫做新城。

"新城之上":新城上面,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

# 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洼然:低深的样子。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说是王羲之的墨池,

#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

"荀伯子《临川记》云也":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 荀伯子: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羲之尝慕张芝":羲之曾经仰慕张芝,

# 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晋书·王羲之传》)

"临池学书":“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池水尽黑”的精神,

"此为其故迹":(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

# 其:指代墨池。

"岂信然邪":难道是真的吗?

# 邪:吗,同“耶”。,信然:果真如此。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

# 强以仕:勉强要(他)世官。王羲之原与王述齐名,但他轻视王述,两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朝廷任王述为扬州刺史,管辖会稽郡。羲之深以为耻,称病去职,誓不再仕,从此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而尝极东方":曾经游遍东方,

# 极东方:游遍东方。极,穷尽。

"出沧海":出游东海,

# 出沧海:出游东海。沧海,指东海。

"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

# 娱其意:使他的心情快乐。

"岂有徜徉肆恣":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

# 徜徉肆恣:尽情游览。徜徉,徘徊,漫游。肆恣,任意,尽情。,岂有:莫非。

"而又尝自休于此邪":曾在这里停留过?

# 休:停留。

"羲之之书晚乃善":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 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别好。《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 庾翼、郄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书:书法。

"则其所能":那么他能达到这步,

# 所能:能够达到这步。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 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致,取得。,盖:大概,副词。

"非天成也":并不是天生的。

# 天成:天然生成。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

# 及:赶上。

"岂其学不如彼邪":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

# 岂其学不如彼邪:是不是他们学习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岂,是不是,表示揣测,副词。学,指勤学苦练。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

#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则,那么,连词。固,原来,本。岂,难道,表示反问,副词。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 深造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深造,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

"墨池之上":墨池的旁边,

"今为州学舍":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 州学舍:指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

# 章:通“彰”,显著。,其:指代墨池。,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学、府学、州学都置教授,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

# 揭:挂起,标出。,楹间:指两柱子之间的上方一般挂匾额的地方。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又告于巩曰":又请求我说:“

"愿有记":希望有一篇(

"推王君之心":推测王先生的用心,

# 推:推测。

"岂爱人之善":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

"虽一能不以废":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

# 不以废:不让它埋没。,一能:一技之长,指王羲之的书法。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

# 因以及乎其迹:因此推广到王羲之的毅迹。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

# 学者:求学的人。,推:推广。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

# 尚之如此:像这样尊重他。尚:尊重,崇尚。,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

# 何如哉:会怎么样呢?这里是“那就更不用说了”的意思。,于来世:对于后世的影响。,被:影响。,遗风余思: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余思:指后人的怀念。余:也是“遗”的意思。,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

"曾巩记":曾巩作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墨池记》出自北宋曾巩之手,是一篇极具韵味的散文。开篇紧扣传说里王羲之墨池的遗迹展开,然而,作者并未拘泥于考证遗迹的真伪,而是笔锋一转,将关注点聚焦到王羲之本人身上。通过深入剖析,阐述王羲之之所以能取得斐然成就,绝非偶然,关键在于他后天持之以恒、从未停歇的努力。以此为契机,文章水到渠成地突出了学习的非凡意义,着重强调勤学苦练在铸就事业成功之路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此文旨在激励后世之人,要以王羲之等先贤为榜样,勤勉向学、奋发进取,蕴含着十分积极的精神导向,为莘莘学子点亮奋进的灯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为江西抚州临川区“晋王右军墨池”遗迹撰写的散文。该墨池相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习字之处,池水因长期洗砚而变黑。北宋庆历八年(1048),曾巩慕名探访遗迹,应当地州学教授王盛之邀,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的轶事,创作此文以记之。文章通过墨池典故,既赞扬王羲之勤奋专注的治学精神,又暗含对后人励志求学的劝勉,体现了曾巩“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论说性散文。从王羲之墨池遗迹切入,不究真假,聚焦王羲之靠后天不懈努力成就书法大业,借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文中记叙、议论交替,如波浪层层推进,文情并茂、议论风生,以严谨结构与活脱笔法突出劝学主题,传递奋进力量。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文章围绕墨池这一小小的古迹展开,却能从中引申出关于技能学习和道德修养的深刻道理。谈书法虽是“题中”之意,但作者借此进一步阐述“道德”以及“仁人庄士之遗风”等内容,将话题从具体的书法技艺拓展到更广泛的道德层面,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得到更深远的启示。设问:文中运用了不少设问句,如“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些设问句表面上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这种手法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委婉含蓄,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大气,笔触简洁,依荀伯子《临川记》所载,三两笔便勾勒出墨池概貌:“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临近溪流,称作新城。新城之上,一方低洼且呈长方形的水池便是墨池。”如此,墨池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与形状来历一目了然。继而引入王羲之因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点明墨池得名渊源。其间,墨池传说众多,如《晋书》所记,王羲之和骠骑将军王述年少齐名,羲之曾轻视王述,后任职时反成其下属,因觉受辱,遂辞官并在父母墓前立誓不再出仕,不过作者仅以“方羲之不可强以仕”轻轻带过这段纠葛,转而详述羲之纵情山水、远游四方的经历:“他曾远至东方,出海畅游,悠然寄情山水,或许也曾在此自在停歇?”顺势探究王羲之书法大有所成的缘由,由“羲之之书晚乃善”得出,技艺精进源于自身不懈努力,更进一步提出,若要在品德修养上“深造道德”,更需加倍下功夫。随后展开议论,作者先是以推测口吻,对墨池“故迹”予以含糊认可,简略提及墨池的地点、模样后,道明写作初衷,借揣摩王君之意,向求学者提出应以“仁人庄士”为学习楷模的期望。论书法为文章题内应有之义,而论品德、谈仁人志士风范传承,则是题外延展之意,却也相得益彰,升华主旨。

4. 作品点评

全文借墨池由物及人、喻理诲人,层层递进,说理透彻且态度温和,尽显长者儒雅气度。叙事、议论交织,借墨池琐事立论,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紧扣主旨。还巧用设问,委婉表意,引发读者深思,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

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夜直》

下一篇:宋·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