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胜处放翁家":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
# 胜处:美好的地方。,湖山:湖水与山峦。
"槐柳阴中野径斜":槐柳树阴下小径幽幽。
# 野径:村野小路。
"水满有时观下鹭":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
# 有时: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谓有如愿之时。
"草深无处不鸣蛙":湖畔草长鸣蛙处处。
# 鸣蛙:指蛙鸣,比喻俗物喧闹。,无处:所有的地方。
"箨龙已过头番笋":新茬的竹笋早已成熟,
# 箨龙:竹笋的异名。
"木笔犹开第一花":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
# 木笔:木名,又名辛夷花,是初夏常见之物。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
"叹息老来交旧尽":当年相识不见,
# 交旧:旧友;老朋友。,老来:年老之后。,叹息:叹气;嗟叹。
"睡来谁共午瓯茶":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 瓯:杯子。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诗。诗歌描绘了湖山胜处清幽的初夏之景,如槐柳、野径、下鹭、鸣蛙、竹笋、木笔花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幽居生活中的闲适,更流露出志士空老、报国无成的暗恨,体现了他一生忧国忧民、积极用世却壮志未酬的深沉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还存在对比手法。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的生机勃勃与诗人自身的年老孤独形成对比,大自然在初夏时节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诗人却感叹自己老来旧友散尽,突出了诗人的落寞;另一方面,诗人曾经积极用世、渴望报国,与如今只能幽居乡间的现状形成对比,更深刻地表达出他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动静结合:在写景过程中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中,“水满”是静态描写,描绘出湖水充盈的状态;“下鹭”则是动态描写,白鹭飞下的瞬间打破了湖面的平静,增添了画面的动感。“草深”是静态的草丛景象,而“鸣蛙”的声音此起彼伏,属于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初夏乡村的独特韵味。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以“幽居初夏”为主题,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层次分明,章法严谨。诗人通过对初夏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流露出对岁月流逝和老友零落的感怀。首联诗人开篇以“湖山”二字总起,描绘出自己的家在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之处,一下子便勾勒出了清幽的环境,笔力雄浑开张。接着写居室周围,槐柳成荫,乡间小路横斜其中,营造出一种绿荫环绕的静谧氛围,“幽居”之景与初夏之象尽显,此句暗笔点题,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颔联紧承首联展开。湖水初平,视野开阔,这是从横的方面写;白鹭从蓝天缓缓下翔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从上至下,视野深远,这是从纵的方面写。“观”字明写所见,而“蛙鸣”则暗写所闻,明与暗、见与闻参差变化。白鹭悠然不惊,衬出环境清幽,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同时,蛙鸣一片看似与清幽之景对立,实则是以有声衬无声,更渲染出环境的幽静,景、物、人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颈联“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箨龙”指笋,“木笔”即辛夷花,都是初夏常见之物。诗人写笋已过“头番”,林中应有许多未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第一花”,枝上定有不少待放花苞。诗人展示的虽是静止的竹和花,却能让读者想象到景物在不断生长变化,着意表现出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笔法细腻又不露痕迹。尾联“叹息老来交旧尽,睡馀谁共午瓯茶”,诗风陡然一转。前面六句写景营造出悠然闲适的氛围,到这里诗人长叹一声,一个“老”字写出了内心的感慨,顿生“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诗人年老易倦,睡醒思茶,却发现旧日交游都已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共享湖山之乐,一种寂寞之感油然而生,报国无门、志士空老的怅惘蕴含其中,在幽情中自有暗恨,使全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4. 作品点评
《幽居初夏》是陆游晚年诗作的典范。其价值在于深刻展现了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又热爱生活的复杂情感。写作上,前六句绘清幽之景,动静结合、明暗相衬,后两句陡然转情,以乐景衬哀情,将报国无门的惆怅抒发得深沉蕴藉。在文学史上,它体现了陆游“浅中有深,平中有奇”的诗风,有别于陶渊明、白居易同类作品。“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为名句,生动描绘出初夏生机与宁静,整首诗极具艺术感染力。
# 写得幽字意出。
清爱新觉罗·弘历
# 头联对句更胜。
清潘问奇
上一篇:宋·朱淑真《初夏》
下一篇:宋·朱淑真《自责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