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头女儿双髻丫":江边有个姑娘头上梳着双角髻丫,
# 双髻丫:未成年的女子把头发编成小辫,盘于头顶左右两边。苏轼《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诗:“还将一枝春,插向两髻丫。”
"常随阿母供桑麻":常常跟着阿妈每天采桑又是绩麻。
# 供:从事。,阿母:母亲。
"当户夜织声咿哑":晚上纺线对着门儿纺车声音咿呀,
# 咿哑:织机声。,当户:对着门户。
"地炉豆秸煎土茶":地边炉上豆秸哔剥正在煎熬上茶。
"长成嫁与东西家":长大以后离开爷娘嫁到附近人家,
# 长成:长大成人。
"柴门相对不上车":门对门儿几步就到不用乘车备马。
# 不上:不到。
"青裙竹笥何所嗟":青布裙竹篾箱毫不伤叹低了身价,
# 青裙竹笥:喻嫁奁之菲薄也。《后汉书·戴良传》:“良五女并贤,每有求姻,辄便许嫁,疎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遣之。”苏轼《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二绝》诗:“火冷饧稀杏粥稠,青裙缟袂饷田头。”笥:盛衣物的方形竹制盛器。
"插髻烨烨牵牛花":髻边插着牵牛花儿多么光彩焕发。
# 烨:光彩夺目的样子。一作“灿”。《诗经》:“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崪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城中妖姝脸如霞":城里那些妖媚女子脸儿好似云霞,
# 脸如霞:脸泛红貌。韩偓诗:“背人细捻垂胭鬓。向镜轻匀衬脸霞。”张耒《上元都下二首》:“淡薄晴云放月华,晚妆新晕脸边霞。”,妖姝:妖艳的女子。
"争嫁官人慕高华":争着嫁给大官贵人慕他富贵荣华。
# 慕高:须溪本作中慕豪。
"青骊一出天之涯":哪天丈夫骑着黑马远走海角天涯,
# 青骊:黑色的马。
"年年伤春抱琵琶":年年春天哀愁忧伤独自弹着琵琶。
# 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体裁的诗,也是一首田园题材的诗。它描绘了浣花溪旁农家女儿从年少随母劳作,到长成嫁与邻家的生活场景,展现出她们质朴纯真、勤劳善良的形象。通过对浣花女生活的刻画,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祥和与自然之美,营造出一种质朴温馨的氛围。同时,诗中也将浣花女的生活与城中女子争嫁官人却孤独幽怨的生活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乡村质朴生活的赞美,对真挚情感和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世俗虚荣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将浣花女勤劳质朴、安于平淡的生活,与城中妖姝追求高华却独守空闺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两种生活方式和命运的差异,强化诗歌主题。细节描写:“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插髻烨烨牵牛花。”通过对浣花女织布、煎茶以及插牵牛花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其勤劳质朴的形象和简单美好的生活。白描:“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浣花女及其母亲日常劳作、生活的画面,不加修饰,自然真实地展现乡村生活场景。
3. 分段赏析
在《浣花女》中,陆游将笔触聚焦于浣花溪畔的农家女儿,怀着宁静且舒畅的心境,对她们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描绘,于质朴的生活欢愉中,探寻着生活的深厚底蕴。全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前两个层次,是对浣花女的正面刻画。“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此为浣花女年少时在家的生活写照。“双髻丫”的形象描绘,凸显出浣花女的质朴纯真,不施粉黛,尽显自然纯真之美,宛如一幅未经雕琢的淡雅生活画卷。“常随阿母供桑麻”,进一步丰富了浣花女朴素自然的形象,展现出她在日常生活中的勤劳。紧接着的两句,生动呈现了浣花女的劳动场景:夜深人静,充满活力的她在窗前专注地操作着织机,咿呀的机杼声在寂静的夜里回荡;一旁的地炉中,豆秸熊熊燃烧,自制的土茶在炉上散发着阵阵清香。摇曳的炉火,映照出她在织机节奏中宁静而满足的面容。这一画面有声有色,洋溢着悠然自得的欢乐氛围,不仅真实还原了浣花女的生活日常,更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所品味到的生活意趣,此为诗的第一层。诗的第二层,描绘了浣花女长大嫁人时的情景。“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寥寥数语,勾勒出浣花女与邻里男子喜结连理的画面,家门相对,无需豪华车马远迎,便能轻松成为新妇。这其中,隐隐蕴含着如李白笔下“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窗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般纯真的爱情。正是这份真挚的情感,让浣花女在简朴的婚嫁中,感受到了幸福与满足:“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她身着朴素的青裙,手持竹笥,毫不介意生活的简朴,头上插着鲜艳的牵牛花,笑容灿烂。这一形象,不仅展现了她内心的喜悦,更体现了她独特的审美韵味,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自然质朴之美的欣赏与追求。此层与前一层相互呼应,从外在生活到内在情感,全方位地展现了浣花女的生活情趣与朴素本质,为后文诗人情感的进一步抒发,做了充分的铺垫。第三层,诗人的视角转向了城中那些妖艳虚荣的女子。从诗题“浣花女”来看,这一层似乎与前文有些脱节。然而,若从诗人的情感脉络来分析,便能找到其存在的合理性。正是因为在前两层对浣花女的描绘中,诗人领略到了简朴生活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与纯真意趣,所以,随着情感的逐渐明朗,他需要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一层,诗人选取了都市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看似是与前文形成对比,实则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观点。“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鄙夷之情。“争嫁”一词,生动地描绘出世俗的追逐,揭示了这些女子轻浮浅薄的性情;“慕高华”则直接点明了她们追逐的本质,表明这些看似美丽的“城中妖姝”,虽拥有艳丽的外表,却在势利与虚荣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真情。这种追求,必然导致生活的悲剧。“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那些追求荣华富贵的官员,往往对爱情并不珍视,常常离家远行,留下这些深闺女子独守空房,只能在幽怨的琵琶声中,倾诉着无尽的哀怨。陆游在此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商人妇的形象,来比喻这些虚荣女子,意在说明她们晚年的孤独与凄凉。将她们与浣花女相对比,便能深刻理解生活中真正的欢乐与永恒的价值所在,也能清晰地把握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这其中,饱含着诗人的审美理想。
4. 作品点评
《浣花女》中,陆游以质朴笔触勾勒浣花女少小劳作、长成婚嫁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其纯真自然之美与生活真趣,洋溢对质朴生活的赞美。同时,通过描绘城中女子争嫁慕华却孤独幽怨的悲剧,与浣花女形成鲜明对比,批判虚荣浮华,凸显诗人对简单真挚生活的向往和独特审美理想。
上一篇:宋·岳飞《题翠岩寺》
下一篇:宋·孔文仲《秋夜二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