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ì
zhōng
suǒ
zuò
cǎo
shū
juàn
hòu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xiōng
zhōng
lěi
luò
cáng
bīng
shì
kōng
zhēng
róng
jiǔ
wéi
dāo
shuò
shì
cóng
tiān
luò
yín
qīng
duān
shí
chí
nóng
zuò
zhú
guāng
xiāng
shè
fēi
zòng
héng
shōu
juàn
jiǔ
jiàn
wàn
yān
chén
qīng
zhàng
shēn
zài
yào
yǒu
yùn
jìn
xíng
dāng
píng
shí
chū
yuán
sāi
wén
rén
wén
biān
shēng

译文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但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我只好在醉中草书,以酒作为旗鼓,以笔作为长矛来当作武器,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笔泼墨。转眼间,我收起书卷,重又把酒,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大丈夫要敢作敢为,敌军的气数已经差不多消逝殆尽了。什么时候能看到宋军像当年汉军一样出征北伐,不再只听到纸上谈兵的喧哗,而是马鞭奋扬的声音。

逐句剖析

"胸中磊落藏五兵":胸中自有军事谋略,

# 五兵:即古代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此处借指用兵韬略。,磊落:众多错杂的样子。

"欲试无路空峥嵘":但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

# 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此处喻满怀豪情。

"酒为旗鼓笔刀槊":我只好在醉中草书,以酒作为旗鼓,以笔作为长矛来当作武器,

# 槊:长矛,古代兵器之一。

"势从天落银河倾":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

# 银河:天河,晴朗夜空中云状光带,望去像河。

"端溪石池浓作墨":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

# 端溪石池:指端砚,为名砚。端溪在今广东高要县,古属端州。

"烛光相射飞纵横":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笔泼墨。

"须臾收卷复把酒":转眼间,我收起书卷,重又把酒,

# 须臾:片刻,一会儿。

"如见万里烟尘清":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

# 烟尘清:比喻战斗结束。

"丈夫身在要有立":大丈夫要敢作敢为,

# 立:指立身处世,即立德、立言、立功。,在:存。,丈夫:大丈夫,陆游自指。

"逆虏运尽行当平":敌军的气数已经差不多消逝殆尽了。

# 行:将。,运:国运,气数。,逆虏:指金侵略者。

"何时夜出五原塞":什么时候能看到宋军像当年汉军一样出征北伐,

# 五原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汉时曾从此处出兵,北伐匈奴。

"不闻人语闻鞭声":不再只听到纸上谈兵的喧哗,而是马鞭奋扬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由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前半部分八句,栩栩如生地勾勒出陆游醉中挥毫的模样,其气势仿若奔赴战场奋勇杀敌,从笔锋初蓄到畅快书写直至收笔,踌躇满志之态尽显。后四句则转至书罢所思,借典故抒发渴望战斗的强烈情感,化作激昂之音,动人心弦。诗人将豪情壮志倾注于笔墨间,最终激昂地表达出报国杀敌的宏愿,彰显其炽热的爱国情怀,全诗风格雄浑奔放、大气磅礴。诗中借醉中作草书的情况,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诗中表明作者为国征战的愿望无法实现,便把豪情寄托于饮酒和写字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淳熙三年(1176)春日,时年52岁的陆游身处成都,任职于范成大幕府。陆游在书法领域造诣颇深,尤其草书技艺堪称炉火纯青。他满心期许借助好友范成大之力,得以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抱负。然而,范成大满足于官场生活,对收复失地毫无志向,这令陆游大失所望。无奈之下,陆游只能在登高望远、饮酒赋诗、赏花赴宴间消磨时光。可美酒繁花非但未能排解忧愁,反而徒增他的惆怅,更激发了他对祖国炽热且执着的爱,使其愈发渴望为荡平胡虏施展才华。基于以作战喻作书的独特艺术构思,陆游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题画诗。诗中借醉中作草书的情况,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诗中表明作者为国征战的愿望无法实现,便把豪情寄托于饮酒和写字当中。运用典故,从作草书联想到用兵,表现他时时处处不能忘情于收复国土。最后,诗人又从书、酒之中返回到现实,盼望着早日出关塞、平逆虏、立军功。

2. 写作手法

比喻:“酒为旗鼓笔刀槊”诗人将“酒”比作“旗鼓”,把“笔”比作“刀槊”,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醉酒后创作草书时,那种以酒壮势、以笔为武器,如同在战场上作战般的豪迈气势。夸张:“势从天落银河倾”极力夸大了草书的气势,将其形容为如银河从天上倾倒下来一般,突出了草书创作时的雄浑与奔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虚实结合:“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诗人具体地描写了自己醉酒后以酒为鼓舞、以笔作刀枪创作草书的情景。“如见万里烟尘清”“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诗人通过想象,描绘出战争胜利、天下太平的景象。直抒胸臆:“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在诗人的心目中,大丈夫就应该敢做敢为,杀敌报国,直接表明大丈夫在世应当有所建树,要平定逆虏,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自己的报国之志和杀敌决心。用典:“胸中磊落藏五兵”中“五兵”原指五种兵器,后泛指各种兵器,这里借指军事韬略。诗人用此典故,表明自己胸怀军事才华,有能力为国征战,却无处施展,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懑之情。

3. 分段赏析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开篇即彰显出诗人非凡才华与远大抱负,却无奈陷入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困境。这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的落寞与无奈。在现实中,因无法实现为国作战的理想,诗人只好借书法艺术来抒发内心的忧愁。此二句先声夺人,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诗人以豪迈笔触展露才华抱负,又用无奈之语揭示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反差强烈,极具感染力,能迅速引发读者共鸣,使大家深刻体悟诗人内心的波澜,也为后文借草书创作进一步抒情,做了极为有力的铺垫。“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以书前喻战前,笔力雄健,蓄势待发。诗人把饮酒当作进军的旗鼓,将笔视为杀敌刀槊,借酒兴挥毫,那气势犹如勇士以气吞万里之势冲锋陷阵,令人感受到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虽身处报国无门的现实困境,可诗人满腔壮志豪情无处宣泄,便在草书创作中倾注热血与激情,将这如战斗般的创作过程,当作实现抱负的途径,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渴望奔赴战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诗人以书中疾笔类比战中拼杀,在昏黄烛光下,诗人笔锋飞动,似勇士挥刀纵横,所向披靡。此景将草书创作的灵动与战场厮杀的豪迈相融,承接前文豪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创作时的投入与畅快。尽管报国无门,无法亲赴战场杀敌,可诗人在笔墨之间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他借这笔下纵横的草书,抒发压抑已久的壮志,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其对草书艺术的热爱,以及借艺术寄托情怀的独特方式。“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诗人以书后喜悦映射战后欢快。创作草书一气呵成,须臾间收卷,随即惬意举酒复饮,尽显自在。此时,诗人脑海中浮现出勇士凯旋、设宴庆功的画面。实写收卷饮酒,生动展现创作完成的轻松;虚写万里清平,饱含对和平与胜利的强烈向往。二者相互映衬,虚实相生,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内心深处,渴望战争胜利、国家太平的豪情,感染力十足。“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大丈夫就该果敢有为,投身杀敌报国的大业。他坚信敌军气数将尽,南宋定能北伐成功。这两句诗毫无委婉含蓄,以直白之语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渴望为国家挺身而出、迅速扫平敌寇的急切心情。其爱国精神与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尽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这两句诗与开篇呼应,直抒胸臆,将诗人陆游渴望投身收复国土之战的迫切心情展露无遗。寥寥数字,勾勒出一幅夜袭敌营的震撼画面: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军队悄然进发,没有一丝人声嘈杂,唯有马鞭挥动之声,清晰可闻。饱含着诗人对北伐抗敌的强烈渴望,他一心想要投身战场,亲率军队收复失地,这不仅彰显出陆游的爱国情怀,更体现了他的杀敌决心,即便现实壮志难酬,可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当从未改变。

4. 作品点评

诗人借醉中作草书,倾吐为国效力的拳拳之心。因报国无门,他将豪情寄于饮酒挥毫间。创作时,从草书笔势联想到战场用兵,足见其收复国土的执念。诗末,又从书、酒回归现实,热切期盼出关塞、平逆虏、建战功。诗人能将草书写得豪迈动人,源于他胸中满是韬略,怀揣报国壮志,秉持恢复中原的信念,以及迫切北伐的渴望,归根结底是一腔爱国热血使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如见万里烟尘清”句下批:“得之可诵。”尾批:“此坡翁僧履声。变化奇杰。”

宋刘辰翁《精选陆放翁诗集》

# “须臾”两句旁批:“得之可诵。”全首批:“此坡公僧履声,变化奇杰。”

清吴焯《批校剑南诗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方回《慵起》

下一篇:宋·释善珍《徂岁》

猜你喜欢